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54

  ..續本文上一頁以後,見法了,內心的痛苦煩惱就少了,就不會現出瞋心!那個煩惱相、阿修羅相、畜生相、地獄相就沒有了,人家講一講,你也不會難過,也不會隨他顛倒而起爭執,這樣的展現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這裏重點還是要展現這個般若經典《金剛經》的功德。所以用這個比喻:好象我們現在種牛痘一樣,沒有種牛痘,萬一生了天花,那就麻煩了,有生命危險。如果我們先種牛痘,讓它輕輕地,那個毒痘發一下,將來就不會再得這個天花了。受人輕視也是如此,而且種下了般若種子,將來定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這個般若真的很珍貴,《金剛經》展現的般若法義,就象種下了金剛種子一樣,將來一定可以成就佛果的。

  【佛法說業力,通於叁世。如專約現世說:有作惡的人,做事件件如意,多福多壽。有做善事的人,反而什麼都不行,一切困難。尤其是惡人回心向善,境遇倒一天不如一天,家産一天天的消失,使人懷疑老天的公道!】

  佛教講的業力說是通於叁世的,不是只有看這一生。有的人這一生的所作所爲都是惡事,有從事不正當的行業,做黑道的事了,但是你看他,好象生活無缺、事事如意、逍遙自在,而且壽命很長,又不會夭壽,身體還蠻健康的。有的人爲人很好,處處做善事,反而什麼都不行,困難特別多。跟那個作惡的人比起來,我們的心理就不服氣了,覺得人間沒有公道。甚至有一種人,他作惡的時候,處處如意,後來聽了佛法,聽了這個般若深義,反省了,忏悔了,回心了,好好地來做好人。可是奇怪哦,沒有學還沒有事,一學要做好人,事情就來了,困難也來了,災難也來了,財産也消失了。這就很奇怪了,很多人在這個地方不解,會産生退悔的心,認爲這個人間還有什麼因緣果報嗎?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麼,爲什麼壞人反而很得意,作好人反而沒有什麼好報?甚至做壞人的回心向善,困難反而來了;他沒有回心時,還是事事如意的呢?這種現象會使我們對業力的說法産生懷疑退悔。所以佛法是講叁世因果的,不能講只有這一生的現象。

  【若信佛教的叁世因果說,知有業現受,有業當來,即能深信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而轉惡行善了。】

  如果我們知道叁世因果的說法,有的業是這一生這一世就要受報的,有的是未來才受報的,如果明白這個,你就深信因果了。現在沒有報的,不是不報,是未來報;現在你做好人,爲什麼沒有好報?因爲你過去做的現在報。明白叁世的道理,你就不會懷疑了。

  佛法是緣起論,不是宿命論。

  【業是行爲的余勢,行爲的善不善,以心爲要因,所以如有強有力的智慧和願力,可以使業變質的。業是可能性,但不一定要發作,是可能轉變的。因此,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于宿命論。】

  這個很重要!對業有研究的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爲就會比較有責任;如果對業力不清楚的人,那就不了解了。我們身口意的造作行爲,業是行爲的余勢,也就是說,當我們身口意去造作時,遺留下來的作用叫余勢,我們的起心動念産生了某一個行爲,不管是善的、惡的,後面一定會産生余勢――功能與作用。我們行爲的善與不善是以“心”爲主要的因緣――主因。所以當我們的心靈強而有力地産生了智慧,或者發了很大願力時,這個力量會使我們的業産生變化、變質、 “業是可能性,但不一定要發作”。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講緣起,注意聽!這裏很重要!說“一切法不定”,因爲一切法既然是緣起,就一定都有它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定的不變的定性,所以業是可能性,但不一定要發作,就是說,你造了某一個業,它雖然後面有作用,但是不一定會發作,因爲中間如果有其它的因緣加進去它還會轉變的,會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于宿命論。

  如果有過去業而不能轉變,一定要怎麼樣的話,這樣就變成宿命論了。宿命就是固定的業而不能變化:我過去是如何如何的,所以到這一生來如何如何,好象是等于的,它不能變化的。那這樣,我們修行有沒有用?你已經一切都定了嘛,我這一生的果是過去的業而造成的,這一生都不能變化的話,再繼續下去也是業的結果,那我們修行有沒有用?就沒有意義了。這是屬于宿命論,而不是真正佛法的因果哦!佛法講的真正因果,不是宿命論,叫緣起論。現在一切的現象雖然是由于過去的因緣而有的果,這一點是沒有錯。但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現在有強有力的智慧和願力的話,可以影響到本來的這個業力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發菩提心,得到真正的智慧開發,業力有時是不能産生作用的。業要成爲果,必須有幾個條件,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助緣,最大的助緣就是煩惱,而煩惱最大的原因是無明,在無明中産生的煩惱就會引發業力。如果我們開發的是真正的智慧,那麼你就不會再去造業,不再起煩惱,過去再嚴重的業也沒有機會滋潤、發芽。如果把業比喻爲種子,它必須碰到泥土、水、陽光這樣的助緣才可能發芽,如果把種子放在火旁,把它烤焦了,它就不再起作用。煩惱就好比是水,所以,佛法講業是講叁世因果,千萬不要把它落到宿命論裏面,宿命論使它一成不變,過去是如何如何的,現在一定如何;現在是如何如何的,未來一定是如何。它是不變的、永恒的,等于劃上了等號。佛法的業果說不是這樣的,所以叫緣起論――因緣果報,不僅需要因,還要加上助緣。不管我們過去的業如何如何,現在最要緊的是當下!爲什麼?當下所造作的就是展現爲助緣,或是展現爲一個滅業,把這個業化掉的因緣都在當下。修行,在這個地方才有將來成就、解脫的可能性。如果我們過去的業如何如何,在這一生一定要受報,因爲它是不變的,那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成就解脫?那不是永遠在惡性循環中嗎?所以注意啊,緣起說與宿命論是不一樣的。

  如果有問業力存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的身心當下的展現都是。那只要在當下把它“看”清楚,從而去製造解脫的因緣,所以,要修行,要發願,開了真正的般若智慧,才能燒盡過去的一切業。般若的智慧就象火,把過去的業燒化,般若不讓煩惱現起成爲業力發作的助緣。不然的話,如果我們只是說要消業,那怎麼個消法?很多人說,無數的業就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的一個圈圈中,好比是無數的點點,而其中從前的一個業出來就變成了我們這一生,哇,那不得了!一點出來就變成這一生,那這一生就算業盡了,還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怎麼報啊?報也報不完麼!其實不是這樣的,注意聽!業不是這樣分成一個二個叁個的。所以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成就的可能?有!因爲你必須要開發真正的智慧,智慧象火一樣地光明,破除了所謂的無明,過去所有的業力就不能展現。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叫央掘摩羅的,是佛陀的弟子。在他皈依佛陀前,誤信了外道的邪說,說殺到100個人就解脫。結果殺了九十九個時,要殺佛陀,就殺不成,反而被佛陀把他度化了,歸依了佛陀而出家,他最後證了阿羅漢。我請問你:過去的業暫且不講,這一生就殺了九十九個人,殺一個人就不得了,殺了九十九個人,這個業果大不大?爲什麼他還能證阿羅漢?你們有沒有思考這個事?這個是佛陀時代經典傳下來就這樣記錄的,央掘摩羅殺了九十九個人,爲什麼還能證阿羅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現在沒有殺過九十九個人的,業力應該比他還輕,央掘摩羅都能證阿羅漢,你懂嗎?所以,你們學了真正的緣起法,解脫是有份的!從這個很簡單的比較就知道了嘛!你們這一生有沒有殺九十九個人?也許你們的業報還沒有象央掘摩羅那麼重,對不對?他能成阿羅漢,你們能不能?一定能嘛!只是有沒有了解真正的般若空義?有沒有真正地得到般若妙智?就在這個地方!

  見法(明心菩提)之前只是在積集資糧

  庚二 校德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個校量功德越來越大了,以前是說我們布施的功德。現在是佛陀在然燈佛那個時代,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數量等于不可數不可數了,他都供養承事沒有空過。佛陀還沒有成佛以前的無量劫時間中,他都供養了一切的佛,從來沒有空過,這樣的功德表示非常大。但是,他用這樣來比較,我們現在的(包括來世)的衆生,只要你能受持讀誦此經而所得的功德,比他這樣的功德還大,百分都不及一分,千萬億分都不是其中一分。注意啊,佛爲什麼一直用這樣的校量功德在比較呢?佛陀在無量世供養無量諸佛,這樣的功德還比不上能受持讀誦這個般若經的功德,千百萬億分都還不得到他的一分,這樣的功德真的是沒有辦法用數量比喻的,佛陀爲什麼一直用這樣的比喻呢?他就是要讓我們明白般若的重要。《金剛經》在展現的就是般若空義啊!一直要讓你明白這個般若的空義有多重要多重要!因爲只有般若智慧才能讓你真正地解脫啊!供養了無數無量的諸佛得的還是福報而不是智慧!福報並不能解脫,只有智慧才能解脫啊!一定要明白!

  【如來以自己經曆的事實,證明受持本經的功德。如來說:我在過去無量阿僧祗劫前,即未見然燈佛以前,曾遇到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在這衆多佛前,都是一一的承事供養,沒有空過的;所得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了!釋迦佛在然燈佛前,授記作佛,即明心菩提。以前,即從初發心以來的二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今說無量阿僧祗劫,約小劫說。】

  佛陀說他在然燈佛前佛爲他授記,那麼,他還沒有在燃燈佛授記的時候,也就是還沒有明心菩提以前,供養無數的諸佛都還沒有達到明心菩提,到燃燈佛的那一世,他就悟到了無生法(即是空義),在那時候明心見性了,所以,然燈佛才爲他授記的哦!從這裏就知道,從初發心的“願…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