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即是明心見性),就是開悟、見法、見道了,那時才授記將來要作佛。因爲“明心菩提”還沒有實踐六度真正度衆生,所以還沒有進入“出到菩提”乃至到“究竟菩提”,到明心見性時,還需要後面的修行一直到功德圓滿而成佛爲止。因此,明心見性了才能授記他未來一定成佛。我講過,如果你見法(明心菩提)了就不怕未來不成佛,那是必定邁向解脫,一定成就的,只是時間的事。所以,明心有多重要!見法有多重要!我一直強調沒有明心見法以前,你還是在修資糧位――准備條件而已!真正的“明心菩提”以後,到“出到菩提”,就是方便度衆生到究竟成佛果的過程,也就是真正行菩薩道的過程。從這裏就知道,明心前後是差很多的,而般若就是能讓你明心見性的,學了般若的空慧才能明心見性,注意聽!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那都只是事先的准備和資糧而已。大家就知道了,這個見法有多重要!見法要的是什麼?就是般若空慧,注意聽哦!
在這裏就更可以看出佛陀在然燈佛授記以前,那麼久遠的劫數裏面供養了無數佛,到明心見性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功德差那麼多!這個也在顯示般若空慧的重要!除非你有般若空慧才能明心見性,沒有到明心見性,如何授記你將來成佛?前面的功德是有爲的,准備的資糧而已!這裏講的般若的重要就在這裏顯現出來。
【承事有二:一、侍奉供給,二、遵佛所說去行。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還沒有徹悟離相,雖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的。所以,在末法時代,如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隨順性空法門,或者得離相生清淨心,那他所得的功德,當然要比釋尊供養諸佛的功德超勝得不可計算了。】
這裏大家不要懷疑,佛陀還沒有見到然燈佛以前,還沒有徹悟離相真正見法,雖然還有某部分的智慧功德,但還是執著在一切相裏面,所以,屬于有漏有限的智慧功德。他在然燈佛的時候才明心見性,那時就離相了,學的才是真正的無漏法。所以只要是有漏法,它的功德還是有限的。我們如果能真正地提取《金剛般若》真正法義,就能夠隨順性空法門。因爲般若經講的完全是性空,讓我們悟入空性的。只有體會到這個性空法門,才能徹底地離相、離執而真正生起所謂的清淨心,這樣的無漏才是真正的所謂功德,這個比起前面的有漏功德就沒有辦法比較了。同樣的,如果你也能體證這個般若的妙義,就能真正地明心見性(見法),你得的也是這樣的無漏功德,與佛陀在明心見性以前所供養那麼多的佛的功德相比較還是比得過的。這一點就是要讓我們明白:只要你能得見般若智慧,同樣是這樣,並不是跟佛陀不一樣,絕對不是佛陀怎樣都比你高。這個就是內容明白、次第分明。所以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能得般若空義的人,就能見緣起,也就是能真正地所謂見法、得法,也能離相離執,也就是能明心見性。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當然比佛陀沒有明心見性以前所作所爲還是超越的。
【於本經受持讀誦,順向離相,即能超勝有相修行無數阿僧祗劫,這可見功德殊勝!菩薩發心修行,以離相無住爲本,這才是解脫、成佛的要門,學者應以此爲標極而求得之!】
這裏一直在強調般若的重要和殊勝啊!你得般若妙慧的功德超過了佛陀沒有明心見性前供養無量無數佛那樣偉大的功德!就是鼓勵我們要發心哪!真正地實證般若有多重要!如果明白這個,值不值得我們發心把這個般若大法體會清楚?是不是該用我們的生命,包括一切都要投進去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所以,以前我就講過:“緣起”二個字,值得我們用一生的生命、所有的財産、一切的一切都投進去,把它搞清楚!爲什麼?“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是何等的深廣!何等的重要!
從《金剛經》反複的校量功德中就可以看出來,佛陀一直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般若的重要性啊!沒有性空法門的這個般若,是不可能離開執著而明心見性的!既然不能明心見性,那就是在有爲有漏的修行裏面,又如何能比得上?這個很明顯,一直在強調,這是唯一的解脫之路啊!所以,菩薩發心修行,以離相無住爲本,這才是解脫成佛的要門哪!學者應以此爲標極而求得之!
導師就點出了這個最重要的地方:我們今天發了菩薩心要修行,真正的菩薩道要達到的是離相無住,這是修菩薩道的最根本點,也是解脫成佛的唯一法門,學者應該要以這樣的標極當作我們最至極的目標,來求得這個法。成佛是以修菩薩行爲重,而修菩薩行要以離相無住爲本,如果沒有般若的妙慧,又如何能夠解脫自在呢?解脫成佛的要門沒有第二條路,這是唯一的路。從這樣一層層的校量功德,就是要讓我們更加發心,體會般若智慧是多麼的重要!
已叁 結歎難思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上面雖廣贊功德,其實受持《般若經》所得的功德,是不可盡說的。即使以如來無方辯才,無限神通,把他完全的說出來,人聽了或許會發狂,或許會疑惑不信,因爲這個太出於常人的境界了。這與爲井底之蛙,說虛空無邊廣大的那樣難以信受一樣。總之,《般若經》的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甚深廣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議的。所以,聽聞、受持乃至爲人解說等所得的果報,也是出於常情的想象以外,不可思議!】
這裏要讓我們明白:現在後世離開佛陀說般若已經久遠的時間了,如果能夠去讀誦、受持,好好的修這個法門,所得的功德,如果佛陀用他的智慧辯才真正完全講出來的話,很多人聽了心會狂亂,無法相信的,因爲實在是太難使人了解了,那是無法用我們的思維、言語來道說的,我們想都想不到、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你再怎麼講,人家又如何相信呢?所以佛陀說:要講出它真正的奧妙和功德,反而使人家起懷疑,這是無法用思議去明白它的。這與爲井底之蛙,說虛空無邊廣大的那樣難以信受一樣。一個青蛙,在井裏面看到的天地就是那樣,在井外的人爲它說所謂的風景境界、所有的事相,青蛙聽了是不會相信的,因爲它從來沒有看到過,它看到只是一個井的寬度的天而已,什麼境界也看不到。人也是這樣,佛陀以他的智慧、神通廣大來給我們說,那是我們所沒有體會到的,你會聽不進去,會懷疑的。
總之,《般若經》的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甚深廣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議的。所以,聽聞、受持乃至爲人解說等所得的果報,也是出於常情的想象之外,不可思議!有時連佛陀自己要贊歎說法的功德,對我們都很難說明,因爲不是我們的常情所能看得到的,我們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以及能體會、推理、歸納的有限,佛陀所說的甚深廣大,我們有很多是沒法看到、不能親證的,說多了,我們反而會不信、懷疑。所以,佛陀說,他沒有把說般若之法的功德偉大完全講盡,講盡了你反而不相信。
到這裏,二道五菩提前面的般若道就講完了。重點就是讓我們明白般若是什麼,從願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到這裏就告一段落。再來就是後半段的方便道了:就是從明心菩提發心以後,進入“出到菩提”,然後就是“究竟菩提”。
乙 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讀到這裏,有的人就奇怪了:前面問的是這個,後面問的還是這個,爲什麼還要問?甚至很多人不了解,說《金剛經》重複了。其實,前面的發問是發世俗的菩提心,這裏是明心見性以後發的勝義菩提心,這個內容次第是完全不一樣的。
【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佛果的階段。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複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菩提心者”一句。衆譯相同,唯有玄奘所譯,前文也有此一句。上來說到明心菩提,是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
前面的發世俗菩提心是從凡入聖,就是從凡夫的發心到悟入聖流的過程,是悟證的境界來講的;如果從佛果的究竟角度來看,現在這個發心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無相就是悟了,明心以後才叫無相發心,是發勝義菩提心。很多人不了解,發菩提心是有兩種層次的,這個大家要明白!以衆生來講,發的菩提心叫做世俗菩提心;到明心見性後又發了菩提心,叫勝義菩提心。
【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衆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的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前後同樣的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所以須菩提又重行拈出舊問題,來請示佛陀:應怎樣安住?怎樣的降伏其心?】
這時的發心,就是要承當如來家業呀!要繼續承當佛的責任――佛在弘法利生的責任,所以這時候是真正的佛的弟子。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丁二 答說 戊 一 明心菩提 已 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爲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著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前說所度的衆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衆生而說。雖悟得補特伽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