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即是明心见性),就是开悟、见法、见道了,那时才授记将来要作佛。因为“明心菩提”还没有实践六度真正度众生,所以还没有进入“出到菩提”乃至到“究竟菩提”,到明心见性时,还需要后面的修行一直到功德圆满而成佛为止。因此,明心见性了才能授记他未来一定成佛。我讲过,如果你见法(明心菩提)了就不怕未来不成佛,那是必定迈向解脱,一定成就的,只是时间的事。所以,明心有多重要!见法有多重要!我一直强调没有明心见法以前,你还是在修资粮位――准备条件而已!真正的“明心菩提”以后,到“出到菩提”,就是方便度众生到究竟成佛果的过程,也就是真正行菩萨道的过程。从这里就知道,明心前后是差很多的,而般若就是能让你明心见性的,学了般若的空慧才能明心见性,注意听!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那都只是事先的准备和资粮而已。大家就知道了,这个见法有多重要!见法要的是什么?就是般若空慧,注意听哦!
在这里就更可以看出佛陀在然灯佛授记以前,那么久远的劫数里面供养了无数佛,到明心见性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功德差那么多!这个也在显示般若空慧的重要!除非你有般若空慧才能明心见性,没有到明心见性,如何授记你将来成佛?前面的功德是有为的,准备的资粮而已!这里讲的般若的重要就在这里显现出来。
【承事有二:一、侍奉供给,二、遵佛所说去行。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还没有彻悟离相,虽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的。所以,在末法时代,如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随顺性空法门,或者得离相生清净心,那他所得的功德,当然要比释尊供养诸佛的功德超胜得不可计算了。】
这里大家不要怀疑,佛陀还没有见到然灯佛以前,还没有彻悟离相真正见法,虽然还有某部分的智慧功德,但还是执著在一切相里面,所以,属于有漏有限的智慧功德。他在然灯佛的时候才明心见性,那时就离相了,学的才是真正的无漏法。所以只要是有漏法,它的功德还是有限的。我们如果能真正地提取《金刚般若》真正法义,就能够随顺性空法门。因为般若经讲的完全是性空,让我们悟入空性的。只有体会到这个性空法门,才能彻底地离相、离执而真正生起所谓的清净心,这样的无漏才是真正的所谓功德,这个比起前面的有漏功德就没有办法比较了。同样的,如果你也能体证这个般若的妙义,就能真正地明心见性(见法),你得的也是这样的无漏功德,与佛陀在明心见性以前所供养那么多的佛的功德相比较还是比得过的。这一点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只要你能得见般若智慧,同样是这样,并不是跟佛陀不一样,绝对不是佛陀怎样都比你高。这个就是内容明白、次第分明。所以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能得般若空义的人,就能见缘起,也就是能真正地所谓见法、得法,也能离相离执,也就是能明心见性。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当然比佛陀没有明心见性以前所作所为还是超越的。
【於本经受持读诵,顺向离相,即能超胜有相修行无数阿僧祗劫,这可见功德殊胜!菩萨发心修行,以离相无住为本,这才是解脱、成佛的要门,学者应以此为标极而求得之!】
这里一直在强调般若的重要和殊胜啊!你得般若妙慧的功德超过了佛陀没有明心见性前供养无量无数佛那样伟大的功德!就是鼓励我们要发心哪!真正地实证般若有多重要!如果明白这个,值不值得我们发心把这个般若大法体会清楚?是不是该用我们的生命,包括一切都要投进去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所以,以前我就讲过:“缘起”二个字,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生命、所有的财产、一切的一切都投进去,把它搞清楚!为什么?“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何等的深广!何等的重要!
从《金刚经》反复的校量功德中就可以看出来,佛陀一直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般若的重要性啊!没有性空法门的这个般若,是不可能离开执著而明心见性的!既然不能明心见性,那就是在有为有漏的修行里面,又如何能比得上?这个很明显,一直在强调,这是唯一的解脱之路啊!所以,菩萨发心修行,以离相无住为本,这才是解脱成佛的要门哪!学者应以此为标极而求得之!
导师就点出了这个最重要的地方:我们今天发了菩萨心要修行,真正的菩萨道要达到的是离相无住,这是修菩萨道的最根本点,也是解脱成佛的唯一法门,学者应该要以这样的标极当作我们最至极的目标,来求得这个法。成佛是以修菩萨行为重,而修菩萨行要以离相无住为本,如果没有般若的妙慧,又如何能够解脱自在呢?解脱成佛的要门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唯一的路。从这样一层层的校量功德,就是要让我们更加发心,体会般若智慧是多么的重要!
已三 结叹难思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上面虽广赞功德,其实受持《般若经》所得的功德,是不可尽说的。即使以如来无方辩才,无限神通,把他完全的说出来,人听了或许会发狂,或许会疑惑不信,因为这个太出於常人的境界了。这与为井底之蛙,说虚空无边广大的那样难以信受一样。总之,《般若经》的般若相应的大悲妙行,甚深广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议的。所以,听闻、受持乃至为人解说等所得的果报,也是出於常情的想象以外,不可思议!】
这里要让我们明白:现在后世离开佛陀说般若已经久远的时间了,如果能够去读诵、受持,好好的修这个法门,所得的功德,如果佛陀用他的智慧辩才真正完全讲出来的话,很多人听了心会狂乱,无法相信的,因为实在是太难使人了解了,那是无法用我们的思维、言语来道说的,我们想都想不到、做梦都梦不到的事情,你再怎么讲,人家又如何相信呢?所以佛陀说:要讲出它真正的奥妙和功德,反而使人家起怀疑,这是无法用思议去明白它的。这与为井底之蛙,说虚空无边广大的那样难以信受一样。一个青蛙,在井里面看到的天地就是那样,在井外的人为它说所谓的风景境界、所有的事相,青蛙听了是不会相信的,因为它从来没有看到过,它看到只是一个井的宽度的天而已,什么境界也看不到。人也是这样,佛陀以他的智慧、神通广大来给我们说,那是我们所没有体会到的,你会听不进去,会怀疑的。
总之,《般若经》的般若相应的大悲妙行,甚深广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议的。所以,听闻、受持乃至为人解说等所得的果报,也是出於常情的想象之外,不可思议!有时连佛陀自己要赞叹说法的功德,对我们都很难说明,因为不是我们的常情所能看得到的,我们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以及能体会、推理、归纳的有限,佛陀所说的甚深广大,我们有很多是没法看到、不能亲证的,说多了,我们反而会不信、怀疑。所以,佛陀说,他没有把说般若之法的功德伟大完全讲尽,讲尽了你反而不相信。
到这里,二道五菩提前面的般若道就讲完了。重点就是让我们明白般若是什么,从愿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再来就是后半段的方便道了:就是从明心菩提发心以后,进入“出到菩提”,然后就是“究竟菩提”。
乙 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开示次第 丁一 请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读到这里,有的人就奇怪了:前面问的是这个,后面问的还是这个,为什么还要问?甚至很多人不了解,说《金刚经》重复了。其实,前面的发问是发世俗的菩提心,这里是明心见性以后发的胜义菩提心,这个内容次第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来讲般若道,以下说方便道。方便道即现证般若,进而到达佛果的阶段。须菩提的请问,及如来的答复与前一样。不同的,即在答发心的末后,多了“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菩提心者”一句。众译相同,唯有玄奘所译,前文也有此一句。上来说到明心菩提,是约从凡入圣的悟证说,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这才是无相发心的起点,即是发胜义菩提心。】
前面的发世俗菩提心是从凡入圣,就是从凡夫的发心到悟入圣流的过程,是悟证的境界来讲的;如果从佛果的究竟角度来看,现在这个发心才是无相发心的起点。无相就是悟了,明心以后才叫无相发心,是发胜义菩提心。很多人不了解,发菩提心是有两种层次的,这个大家要明白!以众生来讲,发的菩提心叫做世俗菩提心;到明心见性后又发了菩提心,叫胜义菩提心。
【前文所问发心,以立愿普度众生而发,是世俗菩提心。此处,由深悟无我,见如来法身,从悲智一如中的发心,即诸经所说的“绍隆佛种”,“是真佛子”。前后同样的是发无上大菩提心,所以须菩提又重行拈出旧问题,来请示佛陀:应怎样安住?怎样的降伏其心?】
这时的发心,就是要承当如来家业呀!要继续承当佛的责任――佛在弘法利生的责任,所以这时候是真正的佛的弟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丁二 答说 戊 一 明心菩提 已 一 真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与前发菩提心同。因发胜义菩提心,即从毕竟空中,起无缘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着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前说所度的众生实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观的所化境――众生而说。虽悟得补特伽罗…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