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我,而在修证的实践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萨迦耶见――我我所执。此处,即不但外观所化的众生不可得,更能反观自身,即能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说:先观所缘的一切,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都无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一步反观发菩提心者,修菩萨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
须菩提同样的发问,明心见性以后要怎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陀回答:真正明心菩提的菩萨应该发愿去度一切众生,灭度所有众生后,却明白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众生是可以灭度的。如果不这样发心,那还是落在“实有众生”、“实有灭度者”的观念,实有可灭可度的,实有能灭能度的,还是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萨了。前面的般若道已经破了四相,因而发了这样的胜义(明心)菩提心,难道还能够著在四相上吗?明心见性后的菩萨,发心还是一样的不著离相!如果你以为真有众生可度,真有菩萨可以度众生,在实有的观念里面,那你已经著了四相了,就不是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还跟前面一样还是不着相的。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与前面发菩提心是一样的。因发胜义菩提心,即从毕竟空中,起无缘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只要生起真正与大悲相应的菩提心,始终不会两样的,前面的发心与后面的发心不会两样的,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前面的世俗菩提心是相似的悟,还没有真正的证悟见法性;后面的明心菩提是真正的证悟见法了。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个发心者也不是实在的真正有一个发心,注意听哦,还是缘起的、性空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的菩萨能发实在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还有一个真正的实有的菩萨能发这样的菩提心,那还是落在实有里面,哪里是真正地见法?那就不是真的菩萨。当我们再次发胜义菩提心要度尽众生时,更要明白这一点。
前半段刚开始时,须菩提问如何发世俗菩提心?那时佛回答,并没有实有的众生可得,如果有所得的话,就著在四相了。这个无所得是在讲你所观的所化境,是对众生而说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 所化境,就是所观的对象――从菩萨的立场去说是所度的众生,让你明白没有真实的众生,因为实有的众生不可得。虽悟得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修证的实践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萨迦耶见――我我所执。此处,即不但外观所化的众生不可得,更能反观自身,即能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说:先观所缘的一切,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都无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一步,反观发菩提心者,修菩萨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丁二 答说 戊 一 明心菩提 已 一 真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与前发菩提心同。因发胜义菩提心,即从毕竟空中,起无缘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着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前说所度的众生实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观的所化境――众生而说。虽悟得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修证的实践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萨迦耶见――我我所执。此处,即不但外观所化的众生不可得,更能反观自身,即能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说:先观所缘的一切,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都无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一步反观发菩提心者,修菩萨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
须菩提同样的发问,明心见性以后要怎样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陀回答:真正明心菩提的菩萨应该发愿去度一切众生,灭度所有众生后,却明白根本没有一个实在的众生是可以灭度的。如果不这样发心,那还是落在“实有众生”、“实有灭度者”的观念,实有可灭可度的,实有能灭能度的,还是落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萨了。前面的般若道已经破了四相,因而发了这样的胜义(明心)菩提心,难道还能够著在四相上吗?明心见性后的菩萨,发心还是一样的不著离相!如果你以为真有众生可度,真有菩萨可以度众生,在实有的观念里面,那你已经著了四相了,就不是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还跟前面一样还是不着相的。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与前面发菩提心是一样的。因发胜义菩提心,即从毕竟空中,起无缘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为本的菩提心,始终不二,只要生起真正与大悲相应的菩提心,始终不会两样的,前面的发心与后面的发心不会两样的,仅有似悟与真悟的不同而已。前面的世俗菩提心是相似的悟,还没有真正的证悟见法性;后面的明心菩提是真正的证悟见法了。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个发心者也不是实在的真正有一个发心,注意听哦,还是缘起的、性空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的菩萨能发实在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还有一个真正的实有的菩萨能发这样的菩提心,那还是落在实有里面,哪里是真正地见法?那就不是真的菩萨。当我们再次发胜义菩提心要度尽众生时,更要明白这一点。
前半段刚开始时,须菩提问如何发世俗菩提心?那时佛回答,并没有实有的众生可得,如果有所得的话,就著在四相了。这个无所得是在讲你所观的所化境,是对众生而说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实有的众生。 所化境,就是所观的对象――从菩萨的立场去说是所度的众生,让你明白没有真实的众生,因为实有的众生不可得。虽悟得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修证的实践上,不一定能内观无我,尽离萨迦耶见――我我所执。此处,即不但外观所化的众生不可得,更能反观自身,即能发心能度众生的菩萨——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说:先观所缘的一切,色声等诸法,人、天等众生,都无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萨迦耶见相应的能观者,未能遮遣,还未能现证。进一步,反观发菩提心者,修菩萨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见少许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才萨迦耶见——生死根拔,尽一切戏论而悟入无分别法性。
破除补特迦罗我见(所)与萨迦耶我见(能)
这个地方很重要啊!我把它要讲清楚一点。金刚经里面的前后两段都在问如何发菩提心。前面一段是发世俗愿菩提心,重点在让我们明白众生并没有实有性。众生的我执有二:一叫补特迦罗,另一叫萨迦耶,这都是叫我,或叫我执、我见。不同在哪里?
补特迦罗我见:先从万法来观察,我们观察的对象就叫“法”,包括了众生、人、天以及种种事事物物,众生在这里起执着,认为万法是真实的、永恒不变的、实有的,这就叫补特迦罗我见。这是对一切外法产生执著的实有见,包括上帝、灵魂、大梵天、老母等,这都是由于观念上引伸的执著,引生的实有感,所以,在观念上是很容易破除的。初发世俗菩提心时,我们用功去观察万法,在观念上明白都是无自性、非实的,从这里破除实在感,就叫破除补特迦罗我见。
萨迦耶我见:是以为我们个人的五蕴里面潜在着一个实我,这个叫萨迦耶我见,是从自己的五蕴身心而产生的那个我见实有感,这个萨迦耶是比较难破的。如果从自己身心与众生的立场对外来看的话,补特迦罗我见叫所观者――所观的对象;萨迦耶我见引起的是能边――能观者,能观者。第一次发的世俗菩提心,是要破除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四方面的执著,这是在破所的这一边。
但是为什么这个破了,有时候还不能真正的解脱?原因就是萨迦耶见的“能”的这一边比较深细,比较难破!上课时很多人对师父说:“您讲的我们都知道,一切法无我嘛!我们都明白啊,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潜在我们的五蕴的过去的很深的很深细的观念里面,这个萨迦耶见比较难发觉。很多人都说“无我”的观念、理论上我都懂了,问题是你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能离贪瞋痴?不能真正达到自在解脱呢?因为深细的萨迦耶的我执很难破。所以,第二次明心菩提以后,须菩提请问佛陀,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就告诉他:能灭度一切众生的“这个”,其实也是非实的,这里要破的就是内在的萨迦耶见。因此第二段的劝发菩提心,要降伏的不是前面这个补特迦罗我见,而是后面这个内在的萨迦耶我见。
对外面的法产生执著的补特迦罗我见,这是观念上形成的;对自己身心产生执著的内在的萨迦耶我见是在身心上形成的。现在要让你明白:所破的众生――对象非实,能度众生的这个――身心也非实。第一段破的是补特迦罗的我见、我执;第二段要破的是萨迦耶见的我执,而我们学佛的人最难体会…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