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56

  ..續本文上一頁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衆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衆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衆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須菩提同樣的發問,明心見性以後要怎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佛陀回答:真正明心菩提的菩薩應該發願去度一切衆生,滅度所有衆生後,卻明白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衆生是可以滅度的。如果不這樣發心,那還是落在“實有衆生”、“實有滅度者”的觀念,實有可滅可度的,實有能滅能度的,還是落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薩了。前面的般若道已經破了四相,因而發了這樣的勝義(明心)菩提心,難道還能夠著在四相上嗎?明心見性後的菩薩,發心還是一樣的不著離相!如果你以爲真有衆生可度,真有菩薩可以度衆生,在實有的觀念裏面,那你已經著了四相了,就不是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還跟前面一樣還是不著相的。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與前面發菩提心是一樣的。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爲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只要生起真正與大悲相應的菩提心,始終不會兩樣的,前面的發心與後面的發心不會兩樣的,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前面的世俗菩提心是相似的悟,還沒有真正的證悟見法性;後面的明心菩提是真正的證悟見法了。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個發心者也不是實在的真正有一個發心,注意聽哦,還是緣起的、性空的。因爲根本就沒有一個實在的菩薩能發實在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還有一個真正的實有的菩薩能發這樣的菩提心,那還是落在實有裏面,哪裏是真正地見法?那就不是真的菩薩。當我們再次發勝義菩提心要度盡衆生時,更要明白這一點。

  前半段剛開始時,須菩提問如何發世俗菩提心?那時佛回答,並沒有實有的衆生可得,如果有所得的話,就著在四相了。這個無所得是在講你所觀的所化境,是對衆生而說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實有的衆生。 所化境,就是所觀的對象――從菩薩的立場去說是所度的衆生,讓你明白沒有真實的衆生,因爲實有的衆生不可得。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衆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衆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衆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丁二 答說 戊 一 明心菩提 已 一 真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爲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著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前說所度的衆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于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衆生而說。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衆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衆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衆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須菩提同樣的發問,明心見性以後要怎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佛陀回答:真正明心菩提的菩薩應該發願去度一切衆生,滅度所有衆生後,卻明白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衆生是可以滅度的。如果不這樣發心,那還是落在“實有衆生”、“實有滅度者”的觀念,實有可滅可度的,實有能滅能度的,還是落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薩了。前面的般若道已經破了四相,因而發了這樣的勝義(明心)菩提心,難道還能夠著在四相上嗎?明心見性後的菩薩,發心還是一樣的不著離相!如果你以爲真有衆生可度,真有菩薩可以度衆生,在實有的觀念裏面,那你已經著了四相了,就不是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還跟前面一樣還是不著相的。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與前面發菩提心是一樣的。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爲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只要生起真正與大悲相應的菩提心,始終不會兩樣的,前面的發心與後面的發心不會兩樣的,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前面的世俗菩提心是相似的悟,還沒有真正的證悟見法性;後面的明心菩提是真正的證悟見法了。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個發心者也不是實在的真正有一個發心,注意聽哦,還是緣起的、性空的。因爲根本就沒有一個實在的菩薩能發實在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還有一個真正的實有的菩薩能發這樣的菩提心,那還是落在實有裏面,哪裏是真正地見法?那就不是真的菩薩。當我們再次發勝義菩提心要度盡衆生時,更要明白這一點。

  前半段剛開始時,須菩提問如何發世俗菩提心?那時佛回答,並沒有實有的衆生可得,如果有所得的話,就著在四相了。這個無所得是在講你所觀的所化境,是對衆生而說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實有的衆生。 所化境,就是所觀的對象――從菩薩的立場去說是所度的衆生,讓你明白沒有真實的衆生,因爲實有的衆生不可得。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衆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衆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衆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

  破除補特迦羅我見(所)與薩迦耶我見(能)

  這個地方很重要啊!我把它要講清楚一點。金剛經裏面的前後兩段都在問如何發菩提心。前面一段是發世俗願菩提心,重點在讓我們明白衆生並沒有實有性。衆生的我執有二:一叫補特迦羅,另一叫薩迦耶,這都是叫我,或叫我執、我見。不同在哪裏?

  補特迦羅我見:先從萬法來觀察,我們觀察的對象就叫“法”,包括了衆生、人、天以及種種事事物物,衆生在這裏起執著,認爲萬法是真實的、永恒不變的、實有的,這就叫補特迦羅我見。這是對一切外法産生執著的實有見,包括上帝、靈魂、大梵天、老母等,這都是由于觀念上引伸的執著,引生的實有感,所以,在觀念上是很容易破除的。初發世俗菩提心時,我們用功去觀察萬法,在觀念上明白都是無自性、非實的,從這裏破除實在感,就叫破除補特迦羅我見。

  薩迦耶我見:是以爲我們個人的五蘊裏面潛在著一個實我,這個叫薩迦耶我見,是從自己的五蘊身心而産生的那個我見實有感,這個薩迦耶是比較難破的。如果從自己身心與衆生的立場對外來看的話,補特迦羅我見叫所觀者――所觀的對象;薩迦耶我見引起的是能邊――能觀者,能觀者。第一次發的世俗菩提心,是要破除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四方面的執著,這是在破所的這一邊。

  但是爲什麼這個破了,有時候還不能真正的解脫?原因就是薩迦耶見的“能”的這一邊比較深細,比較難破!上課時很多人對師父說:“您講的我們都知道,一切法無我嘛!我們都明白啊,問題是爲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爲潛在我們的五蘊的過去的很深的很深細的觀念裏面,這個薩迦耶見比較難發覺。很多人都說“無我”的觀念、理論上我都懂了,問題是你爲什麼做不到?爲什麼不能離貪瞋癡?不能真正達到自在解脫呢?因爲深細的薩迦耶的我執很難破。所以,第二次明心菩提以後,須菩提請問佛陀,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陀就告訴他:能滅度一切衆生的“這個”,其實也是非實的,這裏要破的就是內在的薩迦耶見。因此第二段的勸發菩提心,要降伏的不是前面這個補特迦羅我見,而是後面這個內在的薩迦耶我見。

  對外面的法産生執著的補特迦羅我見,這是觀念上形成的;對自己身心産生執著的內在的薩迦耶我見是在身心上形成的。現在要讓你明白:所破的衆生――對象非實,能度衆生的這個――身心也非實。第一段破的是補特迦羅的我見、我執;第二段要破的是薩迦耶見的我執,而我們學佛的人最難體會…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