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没有恐惧,没有疑虑,你才能无畏无惧地去承当。这是要有一种体会的,会产生智慧妙用的,才有办法承当。所以我常讲:我们要行菩萨道,要去利益众生,要不住涅槃,不畏生死,那我请问你:“你什么力量来承当”?!除非了解般若空慧,至少要有体证,才能有力量。只要还有一点点的我执在,那就没有一个人敢当的!没有一个不自私的!所以,说来说去,什么叫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就是一定要有体会般若空义的这个本领嘛!才能够真正地离我见、人、众生、寿者见,这个自性见都破了,才有办法承当的。不是说你愿不愿意承当,或者肯不肯承当,而是你“能不能”承当,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真正能承当的人,一定要了解此甚深教授,从无我大悲中去承当!没有空慧,哪来的无我?没有空慧,哪来的大悲?又哪里能无私地去利益无尽的众生,来圆成我们的修行?
【继承如来家业,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来不愿为学小乘者说的。因为好乐小法的人,住著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能於此般若深法,听受乃至为人解说的。小乘人为己心重,急急於“逮得己利”。他们但求解脱而已,何必修学广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经三大阿僧祗劫?何必广修布施、忍辱,广度众生?只顾自己,所以说他们住於我见。他们既不求大乘,如来当然也不为他们说了!】
佛陀说的这个法就是希望能有继承如来家业的人,来承当这个家业,所以是为他们而说,不是为一般小乘人所说。小乘的人只顾自己了脱就好,反正自己没事安稳了,要去学习那么多的法门干什么?何必经历那么多的时劫来行布施、忍辱,还要度一切众生?他住於我见,还是有我见的。一般说:小乘学者应该证我空,但是这里为什么说他们还有著我见?下面说进一步的解释:
【声闻者能得无我,这是佛教所共许的,这里为什么说乐小乘者住著我见呢?本经上文说:不得法空,即著我见,这是约三乘同入一法性说,是如实说;引导声闻行者不著於法相,回心大乘。此处说乐小法者住於我见,约他们不能大悲利他说,是方便说;是折仰小乘,使他们惭愧回心。前约证理平等说,此约事行仰扬说。】
小乘都证了我空是佛教都承认的,一般大乘批评小乘说他没有法空,其实就是在说只有破我空而已。但是在金刚经里,为什么说乐小乘者住我见,还有我见呢?应该是说我空才对啊,怎么会住著我见呢?其实,在这里讲他有我见,这是方便说。为什么要这样的方便说呢?这是为了引导声闻学者不要著於法相,要他回心大乘的意思。说他们还有我见,是从他们不能用大悲来利他这个角度来说的;但是如从三乘同证一法性的这个角度,那就不能说他没有破我见。我们已经讲过了,只要见法,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菩萨都是一样的。见了同一的法性、空性,不能讲不同,这里方便说他的不见法性、未破我见,是因为他没有大悲利他,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要知道这种说法就叫做“方便说”,懂吗?约“证理平等”说,就是在法性上说是一味平等的。在事相上,才说他是没有破我见。其实是一样的,三乘共见法性不可能有不同的,我们一定要明白!佛陀说法都是这样有权(方便)有实。所以不要误会:既然破了我空,为什么还会有我见?这是从他不能大悲利他的事相角度来说没有破我见,不是在法性上说,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其实没有矛盾,不是真正的呵斥小乘人没有见法,不是哦!小乘的声闻学者确实能证得无我,确实也见了法性空寂,这才能解脱的。声闻学者能得无我,这是佛教所共许的,没有人反对的,说他还有我见,不是在法性上说的,是在事相上,是不能以大悲利他的角度来说而已。目的就是要引起声闻学者回心大乘,重要是在这里。
佛教因果通三世
辛二 世间所尊胜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佛对须菩提说:不论什么地方――在在处处,只要有此《般若经》在,世间众生即应当尊敬供养。因为,此经所在的地方,即等于佛塔的所在。佛塔,本是供养佛身的,僧伽蓝——寺院,是住出家众的。中国的佛寺,混合了这二者。反之,有些塔变成什么镇山锁水,凭人游眺了。佛塔,主要是供养佛的舍利、像设,舍利是如来色身的遗留。但佛说的教法,是如来法身的等流。证法性者名为佛;佛说的教典,是佛正觉法性而开示的,所以也称为法身。印度佛徒,每以缘起偈安塔中供养,名法身塔。所以,有经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为了尊敬法身,所以应尊重恭敬供养。供养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说明。佛在世时,弟子来见佛,大家都饶佛一匝或三匝,然后至诚顶礼。在家佛弟子,每带香花来供佛。香有烧香、涂香、末香。烧香即我国常用於焚供的。涂香,也是末香,但以油调和后,涂在佛足上等。末香是细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供佛如此,供养塔――色身塔、法身塔也是如此。】
佛陀所开示的这个法,其实就是从佛如来他的法身流露出来的,所以证法性的就叫法身。佛陀的经典、教典,从佛陀他觉悟以后,从法性中开示的,所以这个经典也是法身,叫法身等流。以前在印度时,佛塔是供养佛的舍利,寺院才是出家人住的。我们中国的寺院,把这二者放在一起,既是寺院,后面也造一些塔来供养。
印度的佛教徒把缘起偈(佛陀开示的法要)写后,供养在塔庙中,所以也名为法身塔。既然是佛的法身流露出来的经典、偈语,把它供养在塔里,那么有经的地方,等于就是佛塔一样。供养佛塔,其实跟佛陀当时还在人间时,有一些规矩是很相像的。以前,人们去见佛时,大部分都要围绕着佛,有的一匝,有的三匝,就是转一圈,转三转,然后再顶礼佛足,有的就把香用油来调和,抹在佛足上来供养。佛不在了,他的舍利供在塔里面,后期的佛教徒,就以塔而住,每每绕塔修行,把那个塔当作佛的法身常住的地方。早期的佛教徒是依佛而修,佛不在了,慢慢待建成塔时,就住在塔的周围修行,所以常常把那个塔当作佛的法身,依据这样而修行,当时很重视塔的修行。佛陀灭后一段时间,是没有佛像的,最早期就是有塔,在塔的周围而修,后来慢慢发展成有佛像,就供养佛像来礼拜修行。
【中国佛徒,对于佛经,也一向很尊重的。如丛林里的藏经,总说是请来供养的,这本来是不错的。不过,供养教法,除了敬礼,焚香、献华而外,还要读诵、思维,广为人说,这也是供养,而且是最胜的供养!】
如果把经文放在那里拜一拜,当然也是供养,但是真正的供养是了解这些经典的法义,能读诵、思维,能够为大众来说,这也是一种供养,而且是最胜的供养。我们了解了这个真正的供养之意,那么供佛、报佛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佛陀所说经的含义,体会它的真理,然后去实践,并且广为人说,就是这样弘扬佛陀的法要,才叫真正地供养佛,也是真正的报佛恩哦!
从前人们把经典供在佛塔里面,这个塔就好象佛住在那里。有般若经典的地方,与佛的佛法、法身一样存在。只要这一本经典在的地方,天人、阿修罗,包括一切的天众都还要供养,何况是人?这个法、般若经典何其重要!它是多么殊胜伟大!
辛三 转灭罪业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依前所说,受持本经的,应该为人尊敬了!然而,有人从未为别人轻视,等到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别人的轻视,这是常使人退悔的。然而不应为此而疑惑、退心!这即是前生恶业转轻或消灭了的象征。我们现生人中,无论境遇如何,过去所造的恶业,潜在而未发的极多。一遇因缘,就会感受应得的果报,或堕地狱、畜生等。读诵《般若经》者,所有过去应堕恶道的罪业,因受持此经的功德力,而现世轻受了;受人轻视的微报,即不会再感恶道等报。如人有痘毒,若先种痘,让它轻微的发一下,就不致再发而有生命的危险了。受人轻视,也是如此。而且种下了般若种子,将来定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本经是“金刚般若经”,照理是讲般若的空义、无我义、非实义、缘起如幻义,所以很多人不能接受,会毁谤,会跟你相对,这是常常有的现象。但是有的人在讲解金刚经时,不是照般若经的般若空慧而解释的,他会加进去很多其它的观念,随顺着众生的知见与观念,当然他就可能没有招受毁谤之事。你要是照般若经的真正法义去讲,讲的就是缘起的空义,真正的性空义,那么,执著在“有”的众生就不能接受,他就会跟你相对,来毁谤你、轻视你。
其实每一个人过去所造种种的业,那是非常的多了,有应该受重报的,但是因为受持讲解金刚经的因缘而消掉了这个恶业,这就是在展现这本经的功德。其实要更加明白的是:我们受持金刚般若经,所体会到的法义,对我们身心的影响那才是最重要的!你会痛苦烦恼,是无明故现的种种业相。再比如畜生、地狱的受苦,那个本来就是我们众生受业报而展现在生命中的现象。由于明白般若的法义而离开执著、烦恼、颠倒,就能化解我们该堕落的深坑,这个其实是最直接的。所以人家对你现出所谓的轻*、侮辱、毁谤,那个反而是小小的报应,不算什么。而真正的功德利是因为了解空义、般若的人,他都能解脱的,怎么会不消灭罪业呢!一切的业报要在什么地方消灭?就是般若智慧。我们的业报是从无明来的,智慧就象火花,无明破了,才能真正消灭业报。所以,你今天读了般若经,明白了般若经义,并为人解说,反而受人轻*,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不了解空义的人,总是执著在实有,他一定会跟你相对的,甚至会毁谤你,那都是很正常的。
我们学了般若经,了解空义…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