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53

  ..續本文上一頁就沒有恐懼,沒有疑慮,你才能無畏無懼地去承當。這是要有一種體會的,會産生智慧妙用的,才有辦法承當。所以我常講:我們要行菩薩道,要去利益衆生,要不住涅槃,不畏生死,那我請問你:“你什麼力量來承當”?!除非了解般若空慧,至少要有體證,才能有力量。只要還有一點點的我執在,那就沒有一個人敢當的!沒有一個不自私的!所以,說來說去,什麼叫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就是一定要有體會般若空義的這個本領嘛!才能夠真正地離我見、人、衆生、壽者見,這個自性見都破了,才有辦法承當的。不是說你願不願意承當,或者肯不肯承當,而是你“能不能”承當,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真正能承當的人,一定要了解此甚深教授,從無我大悲中去承當!沒有空慧,哪來的無我?沒有空慧,哪來的大悲?又哪裏能無私地去利益無盡的衆生,來圓成我們的修行?

  【繼承如來家業,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如來不願爲學小乘者說的。因爲好樂小法的人,住著在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不能於此般若深法,聽受乃至爲人解說的。小乘人爲己心重,急急於“逮得己利”。他們但求解脫而已,何必修學廣大甚深的教法?何必經叁大阿僧祗劫?何必廣修布施、忍辱,廣度衆生?只顧自己,所以說他們住於我見。他們既不求大乘,如來當然也不爲他們說了!】

  佛陀說的這個法就是希望能有繼承如來家業的人,來承當這個家業,所以是爲他們而說,不是爲一般小乘人所說。小乘的人只顧自己了脫就好,反正自己沒事安穩了,要去學習那麼多的法門幹什麼?何必經曆那麼多的時劫來行布施、忍辱,還要度一切衆生?他住於我見,還是有我見的。一般說:小乘學者應該證我空,但是這裏爲什麼說他們還有著我見?下面說進一步的解釋:

  【聲聞者能得無我,這是佛教所共許的,這裏爲什麼說樂小乘者住著我見呢?本經上文說:不得法空,即著我見,這是約叁乘同入一法性說,是如實說;引導聲聞行者不著於法相,回心大乘。此處說樂小法者住於我見,約他們不能大悲利他說,是方便說;是折仰小乘,使他們慚愧回心。前約證理平等說,此約事行仰揚說。】

  小乘都證了我空是佛教都承認的,一般大乘批評小乘說他沒有法空,其實就是在說只有破我空而已。但是在金剛經裏,爲什麼說樂小乘者住我見,還有我見呢?應該是說我空才對啊,怎麼會住著我見呢?其實,在這裏講他有我見,這是方便說。爲什麼要這樣的方便說呢?這是爲了引導聲聞學者不要著於法相,要他回心大乘的意思。說他們還有我見,是從他們不能用大悲來利他這個角度來說的;但是如從叁乘同證一法性的這個角度,那就不能說他沒有破我見。我們已經講過了,只要見法,不管是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到菩薩都是一樣的。見了同一的法性、空性,不能講不同,這裏方便說他的不見法性、未破我見,是因爲他沒有大悲利他,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要知道這種說法就叫做“方便說”,懂嗎?約“證理平等”說,就是在法性上說是一味平等的。在事相上,才說他是沒有破我見。其實是一樣的,叁乘共見法性不可能有不同的,我們一定要明白!佛陀說法都是這樣有權(方便)有實。所以不要誤會:既然破了我空,爲什麼還會有我見?這是從他不能大悲利他的事相角度來說沒有破我見,不是在法性上說,這一點大家要明白!其實沒有矛盾,不是真正的呵斥小乘人沒有見法,不是哦!小乘的聲聞學者確實能證得無我,確實也見了法性空寂,這才能解脫的。聲聞學者能得無我,這是佛教所共許的,沒有人反對的,說他還有我見,不是在法性上說的,是在事相上,是不能以大悲利他的角度來說而已。目的就是要引起聲聞學者回心大乘,重要是在這裏。

  佛教因果通叁世

  辛二 世間所尊勝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佛對須菩提說:不論什麼地方――在在處處,只要有此《般若經》在,世間衆生即應當尊敬供養。因爲,此經所在的地方,即等于佛塔的所在。佛塔,本是供養佛身的,僧伽藍——寺院,是住出家衆的。中國的佛寺,混合了這二者。反之,有些塔變成什麼鎮山鎖水,憑人遊眺了。佛塔,主要是供養佛的舍利、像設,舍利是如來色身的遺留。但佛說的教法,是如來法身的等流。證法性者名爲佛;佛說的教典,是佛正覺法性而開示的,所以也稱爲法身。印度佛徒,每以緣起偈安塔中供養,名法身塔。所以,有經的地方,就等于有佛塔了。爲了尊敬法身,所以應尊重恭敬供養。供養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說明。佛在世時,弟子來見佛,大家都饒佛一匝或叁匝,然後至誠頂禮。在家佛弟子,每帶香花來供佛。香有燒香、塗香、末香。燒香即我國常用於焚供的。塗香,也是末香,但以油調和後,塗在佛足上等。末香是細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供佛如此,供養塔――色身塔、法身塔也是如此。】

  佛陀所開示的這個法,其實就是從佛如來他的法身流露出來的,所以證法性的就叫法身。佛陀的經典、教典,從佛陀他覺悟以後,從法性中開示的,所以這個經典也是法身,叫法身等流。以前在印度時,佛塔是供養佛的舍利,寺院才是出家人住的。我們中國的寺院,把這二者放在一起,既是寺院,後面也造一些塔來供養。

  印度的佛教徒把緣起偈(佛陀開示的法要)寫後,供養在塔廟中,所以也名爲法身塔。既然是佛的法身流露出來的經典、偈語,把它供養在塔裏,那麼有經的地方,等于就是佛塔一樣。供養佛塔,其實跟佛陀當時還在人間時,有一些規矩是很相像的。以前,人們去見佛時,大部分都要圍繞著佛,有的一匝,有的叁匝,就是轉一圈,轉叁轉,然後再頂禮佛足,有的就把香用油來調和,抹在佛足上來供養。佛不在了,他的舍利供在塔裏面,後期的佛教徒,就以塔而住,每每繞塔修行,把那個塔當作佛的法身常住的地方。早期的佛教徒是依佛而修,佛不在了,慢慢待建成塔時,就住在塔的周圍修行,所以常常把那個塔當作佛的法身,依據這樣而修行,當時很重視塔的修行。佛陀滅後一段時間,是沒有佛像的,最早期就是有塔,在塔的周圍而修,後來慢慢發展成有佛像,就供養佛像來禮拜修行。

  【中國佛徒,對于佛經,也一向很尊重的。如叢林裏的藏經,總說是請來供養的,這本來是不錯的。不過,供養教法,除了敬禮,焚香、獻華而外,還要讀誦、思維,廣爲人說,這也是供養,而且是最勝的供養!】

  如果把經文放在那裏拜一拜,當然也是供養,但是真正的供養是了解這些經典的法義,能讀誦、思維,能夠爲大衆來說,這也是一種供養,而且是最勝的供養。我們了解了這個真正的供養之意,那麼供佛、報佛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佛陀所說經的含義,體會它的真理,然後去實踐,並且廣爲人說,就是這樣弘揚佛陀的法要,才叫真正地供養佛,也是真正的報佛恩哦!

  從前人們把經典供在佛塔裏面,這個塔就好象佛住在那裏。有般若經典的地方,與佛的佛法、法身一樣存在。只要這一本經典在的地方,天人、阿修羅,包括一切的天衆都還要供養,何況是人?這個法、般若經典何其重要!它是多麼殊勝偉大!

  辛叁 轉滅罪業勝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依前所說,受持本經的,應該爲人尊敬了!然而,有人從未爲別人輕視,等到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別人的輕視,這是常使人退悔的。然而不應爲此而疑惑、退心!這即是前生惡業轉輕或消滅了的象征。我們現生人中,無論境遇如何,過去所造的惡業,潛在而未發的極多。一遇因緣,就會感受應得的果報,或墮地獄、畜生等。讀誦《般若經》者,所有過去應墮惡道的罪業,因受持此經的功德力,而現世輕受了;受人輕視的微報,即不會再感惡道等報。如人有痘毒,若先種痘,讓它輕微的發一下,就不致再發而有生命的危險了。受人輕視,也是如此。而且種下了般若種子,將來定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本經是“金剛般若經”,照理是講般若的空義、無我義、非實義、緣起如幻義,所以很多人不能接受,會毀謗,會跟你相對,這是常常有的現象。但是有的人在講解金剛經時,不是照般若經的般若空慧而解釋的,他會加進去很多其它的觀念,隨順著衆生的知見與觀念,當然他就可能沒有招受毀謗之事。你要是照般若經的真正法義去講,講的就是緣起的空義,真正的性空義,那麼,執著在“有”的衆生就不能接受,他就會跟你相對,來毀謗你、輕視你。

  其實每一個人過去所造種種的業,那是非常的多了,有應該受重報的,但是因爲受持講解金剛經的因緣而消掉了這個惡業,這就是在展現這本經的功德。其實要更加明白的是:我們受持金剛般若經,所體會到的法義,對我們身心的影響那才是最重要的!你會痛苦煩惱,是無明故現的種種業相。再比如畜生、地獄的受苦,那個本來就是我們衆生受業報而展現在生命中的現象。由于明白般若的法義而離開執著、煩惱、顛倒,就能化解我們該墮落的深坑,這個其實是最直接的。所以人家對你現出所謂的輕*、侮辱、毀謗,那個反而是小小的報應,不算什麼。而真正的功德利是因爲了解空義、般若的人,他都能解脫的,怎麼會不消滅罪業呢!一切的業報要在什麼地方消滅?就是般若智慧。我們的業報是從無明來的,智慧就象火花,無明破了,才能真正消滅業報。所以,你今天讀了般若經,明白了般若經義,並爲人解說,反而受人輕*,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不了解空義的人,總是執著在實有,他一定會跟你相對的,甚至會毀謗你,那都是很正常的。

  我們學了般若經,了解空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