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心,有個真常不空的”,就會生起這樣的一個觀念,其實就是執夢爲實,根本不了解空義。所以,如果我們能常常觀察一切法,用這樣六個容易理解的比喻去觀察,慢慢地就會真正體會到一切法的無常無我,體會到真正空義的內涵,你必須借助于這個易解的六個比喻,才能漸漸進入難解的色心二法的空義。
【這樣,一切法如幻、如夢等。幻等,如《智論》說:“幻相法爾,雖空而可聞可見”。無定性而稱之爲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因此,我們所知所見的一切,是空的,但是因果必然,見聞不亂的。依此以求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徹悟此法法無性的不可得,即名爲空性。雖沒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緣起的因果施設,稱爲假名。假名,梵名爲“取施設”義,即依緣攬緣而和合有的。從因果施設邊說,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說無;從自性不可得邊說,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說有。】
《大智度論》說:雖然是幻相,現前時本來就是這樣,雖說它是空,但確實可以聽到見到。所以,無定性而稱之爲空,不是什麼都沒有。這裏一再一再的提示到重要處:不要以爲它是什麼都沒有,然後要執著有一個不空的。如果真的明白無自性的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那就不會再落入一定要有個實有不空的東西出來,就不會執著在所謂“真空妙有”了。我們所知所見的一切是空的,但是因果必然,見聞不亂。知道一切無自性,但是顯現在緣起的法則中,因果有著它的必然性,見的還是見了,聞的還是聞了,絕對不會錯亂的。依此以求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徹悟此法法無性的不可得,即名爲空性。就在一切法的因果宛然、見聞不亂中知道它是空。什麼叫空性?在可見可聞的一切法中,在一切因果宛然的展現中,去透視它的無自性,徹悟它的實性不可得,只要體認到這個,就名爲空性,也就是說體悟它的自性不可得就叫空性,就是在萬法的現象中當下體證它的空性, 注意聽!不是離開萬法,不是破壞萬法,而是不壞萬法哦!
雖然一切法沒有自性,本來就是空寂的,但同樣是因爲緣起的因果施設而顯現,所以才叫“假名”。如果實有自性就不叫假名,正因爲一切法是無自性的空寂,所以才說是假名非實。假名,梵名爲“取施設”義,即依緣攬緣而起,和合而有的。從緣起法的因果施設這一邊來看,就叫假名而有,雖然是當體即空,但是因緣組合宛然而有的現象,卻不能說沒有;從緣起的自性不可得這一邊來說,不可說有。也就是說,緣起法的兩面性:從因緣和合的幻相來說,它是宛然而有、不失不壞的;從自性的空寂性來說,它是沒有一絲絲可取可得的。
不是不能解脫,而是不想解脫。
【觀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離一切相,即爲般若的正觀。】
這就是我們修觀的根本方法:觀假名如幻而悟入空性,才能離開一切相,即爲般若的正觀。《金剛經》自始至終都在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假名如幻,回過頭來再把《金剛經》讀一次,就知道每一段都在破除一個實有自性的觀念:佛、菩薩、阿羅漢、世界、微塵、法義等點點滴滴的一切法,都只是假名而非有實性,一一都在破除自性見。我們在一切法中,觀察它的假名如幻,就能夠體會到當下當體即空,緣起的觀照就是一切萬法中當下的當體即空,也就是當體就了解體會它的空性,對一切相就不會再執取實有,也就是離一切相。這樣的觀察法,就叫般若正觀,般若就是空慧,以空慧來作爲觀察事物的方法叫般若正觀。
【知見信解所以能不生法相,受持、爲他人說所以能不取於相,都應從如幻、如夢的假名自性空中去觀察;叁乘解脫以及菩薩的悲心廣大行,也應從此觀察中去完成!】
從如幻、如夢的假名自性空中去觀察,才能做到這樣的信解、知見而不生法相,也才能受持並爲他人說而不取於相。不然如何不生不取不住?
導師講得實在是夠清楚得了!我們在讀經讀解釋時,如果泛泛地讀過去,把握不住重點,就不知道他的重要性!多麼清楚的法要啊!但是我們卻不懂如何提取,也不懂如何應用在我們的生命中,那是因爲我們的根本知見沒有建立,所以看不懂,因而就不能受用。根本知見是什麼?緣起的萬法畢竟空唯假名啊!
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聖者的解脫,也都要從這裏去觀察才能完成!菩薩發大悲心要利益一切衆生,如果不從這裏下手去觀察體證無我,如何去行菩薩道?如何不住涅槃,不畏生死?都要先有這個根本。不管修的是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這個地方同樣是根本:不能悟入法法空寂,不能見空性,你就不可能解脫!也不可能行真正的菩薩道!這就更加顯出了般若空慧大法的重要!
甲 叁 流通分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法會圓滿了。當時,比丘與比丘尼,即出家弟子的男女二衆;優婆塞、優婆夷,即在家弟子的男女二衆。此即如來的四衆弟子,曾從佛受歸依及應持的戒律者。此外,還有從一切世間來的天、人、阿修羅,即叁善道的衆生,有善根見佛聞法的,也在法會中。大家聽了本經,明白菩薩發心修行的宗要與次第;感到佛法的希有,都各各法喜充滿。歡喜,即信受佛說以及悟入深義的現象。能深刻信解,所以都能奉行佛說,自利利他,流通到將來。我們還能知道這部經,聽說這部經,也即是當時佛弟子信受奉行的成果。大家既聞此法,也應生歡喜心,信受奉行,這才不負如來護念付囑的大悲,名爲報佛恩者!】
這部經能流通到現在,就是這些聽經聞法的四衆弟子受持奉行才能一直流傳下來的。我們今天聽到《金剛經》,了解這個法要,我們應該很歡喜,要信受奉行,才沒有辜負如來的護念和付囑的大悲。名爲報佛恩。
《金剛經》講到這裏就結束了,我們也要信受奉行。體會佛陀說法的真義,要産生真正的正信,還要去受持行踐和體證,這樣才能真正的解脫,也才有真正的正見去利益更多的衆生。
最後,提示一下《金剛經》的心要和修行方法,我們如何去把握這些根本重點,這樣,在知見的建立上以及修行的用功上,會更加清楚明白。
這部經剛開始有二個問題:發菩提心者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就是我們修行整個的問題所在。衆生有種種的痛苦煩惱,只有發菩提心修行才能解脫。但是,發心後,又如何安住在菩提心而不退不變――雲何住?如何降伏痛苦和生死煩惱而進入解脫――雲何降伏其心?也就是說我們發了菩提心,想要解脫成就,想要成佛度盡一切衆生,應該怎樣安住在這樣發心的地方不退;如何降伏我們無明衆生的痛苦煩惱,就是這二個主題。要解決這二個問題,佛陀在《金剛經》的開示裏,就在教我們如何才能安住,才能降伏其心,最後的歸結就是叫我們不要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去執著身心,又告訴我們怎樣才不會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執著身心,那就是要了解它的空性非實才能不執著,因爲我們在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的觸裏會産生執取,是以爲一切是實有的。
佛陀觀察萬法而體悟到一切法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本性,這就是緣起法。所以他用自己親身的體驗告訴我們:要用緣起的理念來觀察一切法,因爲沒有一法不從緣起,只要是緣起的,都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性。衆生爲何有生死的輪回?原因就在于無明顛倒的永恒實有的感覺,對外而山河大地內而身心的一切萬法都會執取。佛陀知道佛弟子最執著的就是佛,把佛的法身、報身、化身都執著得要死要活,所以,在《金剛經》裏說,佛的法身、報身、化身皆非實;菩薩非實;阿羅漢非實;山河大地世界微塵非實;色心二法非實;身心起的意念非實;種種的法(緣起假名施設的幻相)也非實。爲什麼要這麼多的舉證?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法法空寂,本來就不存在。如果我們不能從緣起法去體會,去觀察萬法,就不知道它的非實,總是在實有感裏面去執取它,就會生起法相;然而當我們執取一個法義而破除這個法相時,又執著在非法相(空相)上了,也就是說,學一法,執一法,我們衆生就是這麼容易執取在實有感裏面。
當我們知道了這些重點時,回過頭來再看看真正佛法的論點:“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過去的因;“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個第叁支的“識”是過去識――有取識,是由于執取在一切行而産生的實有感,有取識不斷就是生死輪回之因,所以,我們才會再來人間有這一生的,就是這樣的因緣。看,這個“有取識”多重要,它就是從實有感的執取而來的。後面的“名色”是我們的身體、身心;“六入”就是我們的六根;六根與外面的六境接觸而産生“觸”;與無明相應的觸就會産生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了情緒的感受必然會産生“愛”;貪愛就引起執“取”;執取的過程必然産生業力――“有”(業有),就是有取識,所以,輪回永遠的無法止息。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觸受以後産生的愛取,愛取不斷,就是有取識不斷,有取識就是愛取産生的“有”(有取識)。
衆生就是因爲不了解不清楚這樣的輪回現象,所以叫無明;清楚明白了就知道:原來這個“有取識”的“取”最重要――取著實有感而造業(業有)。我常講,可以不知道什麼叫無明,也不知道展現執取的那個我見(薩迦耶見),但是,應該清楚展現在我們身體意識形態的取著吧!因爲它在我們身心中時時刻刻在起作用,每天生活的起心動念都是在取呀!所以,我們要從哪裏去修行,去發覺我們的問題?就從我們的身心,從每天生活中,我們身心的造作去發覺在執取。比如我執取我的太太,或者執取先生、金錢、兒子等。你會發覺你在執取,再進一步,你就問一下我爲什麼會執取?因爲你把它當作實有嘛,你把它當作真的實在不變的麼!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我們沒有看到所執取的對象如夢、幻、泡、影,是緣起非實的,沒有辦法發覺這一點,注意聽!很重要!就是這樣子而已,修行不難。當我們不執取的時候,注意聽哦!這個生死痛苦的連環就斷了,這個識如果不執取,就是“清淨識”了,就不會受 “後有”,不去輪回,就是這樣子而已!修行的重點就是在這裏。我們之所以會造作,是因爲無明,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造作執取嘛!有了般若空慧,明白發覺了問題所在,知道一切如幻,知道緣起的一切萬法皆非實,就明白它的不生。
在生活、舉止、起心動念、處世待人接物中,時時刻刻以這樣的般若智慧作爲原則的話,你必然就會如如不動。當緣起的正見都建立了,空慧也具足了,變成了你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清淨識),你就不會離開這個正見了,這時,就會慢慢體會到那種不染不取不住法相的內涵了。我們爲什麼會處處住著、處處貪取?爲何與一切法相對而起種種的痛苦煩惱?
如果有人在夢醒後說:“我昨天做的夢好棒啊,要是繼續多好啊”!我們會把那種人叫做癡人。然而我們今天看到一切法執著爲實,也是因爲我們在做夢啊!其實我們也是無明愚癡的癡人哦!如果能在夢中看清楚,知道是在做夢,不要繼續再做下去就行了呗,就是這樣子而已哦!問題是:我們常講的“由來好夢不易醒”,其實錯了,是“由來好夢不願醒”啊!即使我們觀察清楚了也不願意離開啊,真的,注意聽哦!那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而不是法的問題,人人都能解脫,但是我們不願意解脫,注意聽哦!
以前我常常講過一句話:“對法明白清楚的人,不是你不能解脫,而是你不要解脫!一個真正要解脫的人,我告訴你:一定是可以解脫的”!因爲你有因緣得了這個正見,得了這個法,只要落實在自己的身心,在生活中去觀察,很容易了解一切法的實相啊!我們所根據的不是虛無缥缈的,而是可以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生命身心中的,所以修行是這樣的實在,這樣的踏實!我們在這裏顛倒,在這裏迷惑,在這裏執取,在這裏造業,我們就在這裏把它看清楚,從這裏去超越!修行就是這樣子:從這裏跌倒,就從這裏爬起來,是不是很如實?佛法本來就是這麼如實的事,修行是這麼實在的事,解脫也是這麼簡單的事。但是我們今天都偏離了這個原則,離開了我們的生命,離開了我們的當下,去求取一個幻相的地方,要去探討追尋一個不可得的幻想的境界,所以我們今天才會難以得救,就是在這個地方。
因此,與其信仰上帝的存在,不如相信我們這個五蘊的身心現象,它能自己去發覺而修正,從無明而至明,從生死而至解脫,這是何等的踏實!當你明白了佛陀講的無常無我,這個“無我”本來就是法性空寂,本來就是清淨時,那就是無爲法,是不用修的。但是,當你不能體會這個的時候,你如果以爲煩惱是真的,生死是真的,顛倒是真的,我看你往哪修?注意聽!最後我只講這幾句話,很重要!很重要!體會一下,懂了,很快受用;不懂,也沒關系,就照你們的方法去修好了,哪一天實在沒有辦法請回頭就好!(全文完)
感恩頂禮印順導師!
感恩頂禮體方法師!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