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72

  ..续本文上一页常心,有个真常不空的”,就会生起这样的一个观念,其实就是执梦为实,根本不了解空义。所以,如果我们能常常观察一切法,用这样六个容易理解的比喻去观察,慢慢地就会真正体会到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体会到真正空义的内涵,你必须借助于这个易解的六个比喻,才能渐渐进入难解的色心二法的空义。

  【这样,一切法如幻、如梦等。幻等,如《智论》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无定性而称之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们所知所见的一切,是空的,但是因果必然,见闻不乱的。依此以求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彻悟此法法无性的不可得,即名为空性。虽没有自性而空寂的,但也即是缘起的因果施设,称为假名。假名,梵名为“取施设”义,即依缘揽缘而和合有的。从因果施设边说,即空的假名有,不可说无;从自性不可得边说,即假的自性空,不可说有。】

  《大智度论》说:虽然是幻相,现前时本来就是这样,虽说它是空,但确实可以听到见到。所以,无定性而称之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这里一再一再的提示到重要处:不要以为它是什么都没有,然后要执著有一个不空的。如果真的明白无自性的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那就不会再落入一定要有个实有不空的东西出来,就不会执著在所谓“真空妙有”了。我们所知所见的一切是空的,但是因果必然,见闻不乱。知道一切无自性,但是显现在缘起的法则中,因果有着它的必然性,见的还是见了,闻的还是闻了,绝对不会错乱的。依此以求诸法的自性,了不可得;彻悟此法法无性的不可得,即名为空性。就在一切法的因果宛然、见闻不乱中知道它是空。什么叫空性?在可见可闻的一切法中,在一切因果宛然的展现中,去透视它的无自性,彻悟它的实性不可得,只要体认到这个,就名为空性,也就是说体悟它的自性不可得就叫空性,就是在万法的现象中当下体证它的空性, 注意听!不是离开万法,不是破坏万法,而是不坏万法哦!

  虽然一切法没有自性,本来就是空寂的,但同样是因为缘起的因果施设而显现,所以才叫“假名”。如果实有自性就不叫假名,正因为一切法是无自性的空寂,所以才说是假名非实。假名,梵名为“取施设”义,即依缘揽缘而起,和合而有的。从缘起法的因果施设这一边来看,就叫假名而有,虽然是当体即空,但是因缘组合宛然而有的现象,却不能说没有;从缘起的自性不可得这一边来说,不可说有。也就是说,缘起法的两面性:从因缘和合的幻相来说,它是宛然而有、不失不坏的;从自性的空寂性来说,它是没有一丝丝可取可得的。

  不是不能解脱,而是不想解脱。

  【观假名如幻等而悟入空性,离一切相,即为般若的正观。】

  这就是我们修观的根本方法:观假名如幻而悟入空性,才能离开一切相,即为般若的正观。《金刚经》自始至终都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假名如幻,回过头来再把《金刚经》读一次,就知道每一段都在破除一个实有自性的观念:佛、菩萨、阿罗汉、世界、微尘、法义等点点滴滴的一切法,都只是假名而非有实性,一一都在破除自性见。我们在一切法中,观察它的假名如幻,就能够体会到当下当体即空,缘起的观照就是一切万法中当下的当体即空,也就是当体就了解体会它的空性,对一切相就不会再执取实有,也就是离一切相。这样的观察法,就叫般若正观,般若就是空慧,以空慧来作为观察事物的方法叫般若正观。

  【知见信解所以能不生法相,受持、为他人说所以能不取於相,都应从如幻、如梦的假名自性空中去观察;三乘解脱以及菩萨的悲心广大行,也应从此观察中去完成!】

  从如幻、如梦的假名自性空中去观察,才能做到这样的信解、知见而不生法相,也才能受持并为他人说而不取於相。不然如何不生不取不住?

  导师讲得实在是够清楚得了!我们在读经读解释时,如果泛泛地读过去,把握不住重点,就不知道他的重要性!多么清楚的法要啊!但是我们却不懂如何提取,也不懂如何应用在我们的生命中,那是因为我们的根本知见没有建立,所以看不懂,因而就不能受用。根本知见是什么?缘起的万法毕竟空唯假名啊!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的解脱,也都要从这里去观察才能完成!菩萨发大悲心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不从这里下手去观察体证无我,如何去行菩萨道?如何不住涅槃,不畏生死?都要先有这个根本。不管修的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这个地方同样是根本:不能悟入法法空寂,不能见空性,你就不可能解脱!也不可能行真正的菩萨道!这就更加显出了般若空慧大法的重要!

  甲 三 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法会圆满了。当时,比丘与比丘尼,即出家弟子的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即在家弟子的男女二众。此即如来的四众弟子,曾从佛受归依及应持的戒律者。此外,还有从一切世间来的天、人、阿修罗,即三善道的众生,有善根见佛闻法的,也在法会中。大家听了本经,明白菩萨发心修行的宗要与次第;感到佛法的希有,都各各法喜充满。欢喜,即信受佛说以及悟入深义的现象。能深刻信解,所以都能奉行佛说,自利利他,流通到将来。我们还能知道这部经,听说这部经,也即是当时佛弟子信受奉行的成果。大家既闻此法,也应生欢喜心,信受奉行,这才不负如来护念付嘱的大悲,名为报佛恩者!】

  这部经能流通到现在,就是这些听经闻法的四众弟子受持奉行才能一直流传下来的。我们今天听到《金刚经》,了解这个法要,我们应该很欢喜,要信受奉行,才没有辜负如来的护念和付嘱的大悲。名为报佛恩。

  《金刚经》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也要信受奉行。体会佛陀说法的真义,要产生真正的正信,还要去受持行践和体证,这样才能真正的解脱,也才有真正的正见去利益更多的众生。

  最后,提示一下《金刚经》的心要和修行方法,我们如何去把握这些根本重点,这样,在知见的建立上以及修行的用功上,会更加清楚明白。

  这部经刚开始有二个问题:发菩提心者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就是我们修行整个的问题所在。众生有种种的痛苦烦恼,只有发菩提心修行才能解脱。但是,发心后,又如何安住在菩提心而不退不变――云何住?如何降伏痛苦和生死烦恼而进入解脱――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说我们发了菩提心,想要解脱成就,想要成佛度尽一切众生,应该怎样安住在这样发心的地方不退;如何降伏我们无明众生的痛苦烦恼,就是这二个主题。要解决这二个问题,佛陀在《金刚经》的开示里,就在教我们如何才能安住,才能降伏其心,最后的归结就是叫我们不要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去执著身心,又告诉我们怎样才不会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执著身心,那就是要了解它的空性非实才能不执著,因为我们在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的触里会产生执取,是以为一切是实有的。

  佛陀观察万法而体悟到一切法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本性,这就是缘起法。所以他用自己亲身的体验告诉我们:要用缘起的理念来观察一切法,因为没有一法不从缘起,只要是缘起的,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众生为何有生死的轮回?原因就在于无明颠倒的永恒实有的感觉,对外而山河大地内而身心的一切万法都会执取。佛陀知道佛弟子最执著的就是佛,把佛的法身、报身、化身都执著得要死要活,所以,在《金刚经》里说,佛的法身、报身、化身皆非实;菩萨非实;阿罗汉非实;山河大地世界微尘非实;色心二法非实;身心起的意念非实;种种的法(缘起假名施设的幻相)也非实。为什么要这么多的举证?就是要让我们知道法法空寂,本来就不存在。如果我们不能从缘起法去体会,去观察万法,就不知道它的非实,总是在实有感里面去执取它,就会生起法相;然而当我们执取一个法义而破除这个法相时,又执著在非法相(空相)上了,也就是说,学一法,执一法,我们众生就是这么容易执取在实有感里面。

  当我们知道了这些重点时,回过头来再看看真正佛法的论点:“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过去的因;“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个第三支的“识”是过去识――有取识,是由于执取在一切行而产生的实有感,有取识不断就是生死轮回之因,所以,我们才会再来人间有这一生的,就是这样的因缘。看,这个“有取识”多重要,它就是从实有感的执取而来的。后面的“名色”是我们的身体、身心;“六入”就是我们的六根;六根与外面的六境接触而产生“触”;与无明相应的触就会产生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有了情绪的感受必然会产生“爱”;贪爱就引起执“取”;执取的过程必然产生业力――“有”(业有),就是有取识,所以,轮回永远的无法止息。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触受以后产生的爱取,爱取不断,就是有取识不断,有取识就是爱取产生的“有”(有取识)。

  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不清楚这样的轮回现象,所以叫无明;清楚明白了就知道:原来这个“有取识”的“取”最重要――取着实有感而造业(业有)。我常讲,可以不知道什么叫无明,也不知道展现执取的那个我见(萨迦耶见),但是,应该清楚展现在我们身体意识形态的取著吧!因为它在我们身心中时时刻刻在起作用,每天生活的起心动念都是在取呀!所以,我们要从哪里去修行,去发觉我们的问题?就从我们的身心,从每天生活中,我们身心的造作去发觉在执取。比如我执取我的太太,或者执取先生、金钱、儿子等。你会发觉你在执取,再进一步,你就问一下我为什么会执取?因为你把它当作实有嘛,你把它当作真的实在不变的么!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我们没有看到所执取的对象如梦、幻、泡、影,是缘起非实的,没有办法发觉这一点,注意听!很重要!就是这样子而已,修行不难。当我们不执取的时候,注意听哦!这个生死痛苦的连环就断了,这个识如果不执取,就是“清净识”了,就不会受 “后有”,不去轮回,就是这样子而已!修行的重点就是在这里。我们之所以会造作,是因为无明,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造作执取嘛!有了般若空慧,明白发觉了问题所在,知道一切如幻,知道缘起的一切万法皆非实,就明白它的不生。

  在生活、举止、起心动念、处世待人接物中,时时刻刻以这样的般若智慧作为原则的话,你必然就会如如不动。当缘起的正见都建立了,空慧也具足了,变成了你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清净识),你就不会离开这个正见了,这时,就会慢慢体会到那种不染不取不住法相的内涵了。我们为什么会处处住着、处处贪取?为何与一切法相对而起种种的痛苦烦恼?

  如果有人在梦醒后说:“我昨天做的梦好棒啊,要是继续多好啊”!我们会把那种人叫做痴人。然而我们今天看到一切法执著为实,也是因为我们在做梦啊!其实我们也是无明愚痴的痴人哦!如果能在梦中看清楚,知道是在做梦,不要继续再做下去就行了呗,就是这样子而已哦!问题是:我们常讲的“由来好梦不易醒”,其实错了,是“由来好梦不愿醒”啊!即使我们观察清楚了也不愿意离开啊,真的,注意听哦!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法的问题,人人都能解脱,但是我们不愿意解脱,注意听哦!

  以前我常常讲过一句话:“对法明白清楚的人,不是你不能解脱,而是你不要解脱!一个真正要解脱的人,我告诉你:一定是可以解脱的”!因为你有因缘得了这个正见,得了这个法,只要落实在自己的身心,在生活中去观察,很容易了解一切法的实相啊!我们所根据的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落实在我们的生活、生命身心中的,所以修行是这样的实在,这样的踏实!我们在这里颠倒,在这里迷惑,在这里执取,在这里造业,我们就在这里把它看清楚,从这里去超越!修行就是这样子:从这里跌倒,就从这里爬起来,是不是很如实?佛法本来就是这么如实的事,修行是这么实在的事,解脱也是这么简单的事。但是我们今天都偏离了这个原则,离开了我们的生命,离开了我们的当下,去求取一个幻相的地方,要去探讨追寻一个不可得的幻想的境界,所以我们今天才会难以得救,就是在这个地方。

  因此,与其信仰上帝的存在,不如相信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现象,它能自己去发觉而修正,从无明而至明,从生死而至解脱,这是何等的踏实!当你明白了佛陀讲的无常无我,这个“无我”本来就是法性空寂,本来就是清净时,那就是无为法,是不用修的。但是,当你不能体会这个的时候,你如果以为烦恼是真的,生死是真的,颠倒是真的,我看你往哪修?注意听!最后我只讲这几句话,很重要!很重要!体会一下,懂了,很快受用;不懂,也没关系,就照你们的方法去修好了,哪一天实在没有办法请回头就好!(全文完)

  感恩顶礼印顺导师!

  感恩顶礼体方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