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命﹞
指如法得財、如法使用,一切合法的經濟生活。命是生存、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爲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非常重要;”
正命就是生活上有正確的經濟來源。通過不擇手段傷害別人而得到的錢財等好處,即使你用了也不會心安理得。我常講,不是有上帝在審判你,也不是外在的神祇在規範你,而是我們的點點滴滴所作所爲都會清楚地留在自己的心靈意識中。人都是有良知的,不合理非法得來的東西,雖然沒人知道,但是你自己最知道,身心絕對不會安甯,因無法欺騙自己的良知。不要以爲別人看不到你的所作所爲,其實你自己最清楚,良心上有苛責,你就不可能得定,不可能得自在,這關系到我們的解脫。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解脫,也不想修行,只要每一天自己歡喜就好,也不怕痛苦煩惱及生死輪回,對這些人我們沒辦法,不談這個。但如果真想修行解脫,就必須注意這一些問題:來路不正的錢財會使良心不安的,表面上沒人知道,其實你的內心意識清清楚楚,將來修行要入定時會進不去的,也體會不到見法心安自在,這就變成很大的障礙。所以不是怕人家來審判,也不是怕觸犯法律而已,而是對我們的生死解脫有很大的障礙,大家要注意!
“大部分的罪惡,都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學佛的在家衆,應有如法的職業,也就是不與正語、正業相違背的職業。正業中以戒殺爲重心,故與殺生有關的職業,應予避免。已做者可設法轉業。未做者也應避免經營與偷盜、邪淫、妄語有關的職業。下列的職業應避免:
(1)與殺生有關的,如:屠宰、漁、獵、研究殺人武器、販賣軍火等。”
所有的犯罪包括殺人放火大部分都與錢有關,得失最大的還是利。殺業是很重的,也是我們最難清淨而得解脫的原因條件。從因果業報的原理,今天你殺了衆生,將來還是要受報的。不要看你現在可以主宰,衆生是無奈的,但是哪一天你的業力輪轉到也無奈被殺時,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的。即使你不是在造殺業,而是與殺業相關助緣的,這種職業還是要避免,因爲還是與殺業相依相緣的。當然最好不殺,也不要去做那種行業。比如屠宰捕魚或狩獵及研究販賣殺人的武器,同樣是幫助殺人,這一些我們盡量要避免,尤其是佛弟子。
“(2)與偷盜有關的,如:走私、逃稅、仗勢斂財、開賭場等業。”
其實最大的是與國家的法令相違背,該繳的稅不繳、走私、開賭場抽頭……,有權勢欺壓衆生,大家無奈而被你剝奪,這些都不好。
“(3)與邪淫有關的,如:開妓院、販賣人口與色情有關之諸業。”
雖然你自己不邪淫,但是你做的行業是幫助衆生的心靈産生邪淫這方面的需求,還是一樣在造業。
“(4)與妄語有關的,如:商品以假亂真、專設騙局以敲詐等業。
(5)與麻醉品有關的,如:設酒家、製造販賣毒品及迷幻物等業。”
上述五個重點如果每一個人都遵守,我們的社會應該不會那麼亂了。從這五點可以看出來,整個社會之所以這麼亂,大家這麼苦,其實跟我們的行爲造作及職業都有關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也是提倡不要非法取財。不能借口撫養父母、教養子女而不得不去做。我常講,衆生如果願意生死輪回不停而繼續造業,可以找一百個理由爲自己解釋。但我們身爲佛弟子,爲的是要解脫生死輪回,就要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能找借口,因爲沒有任何一個借口能讓你解脫的。你只有面對自己,面對事實,斷盡這些致使身心不安不能解脫的造業條件。爲何現在修行的人多而受用解脫的人少?原因在于我們只是聽或求拜,而真正願意身心去奉行的人少。我們會找出成千上萬的理由爲自己辯論,大家都對,所以輪回也對。但是如果你爲自己解脫,就不能找借口了,找借口是沒用的。
“佛經中記載,佛弟子當遠離「五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以現代來說,即是乩童神棍等,自稱通靈、有神通、有鬼神附體,來爲人占相補運、詐騙錢財。以上的職業,佛法中名爲「不律儀」,是會障礙修行的。”
身爲佛弟子,絕對不能犯這個五邪命。比如認爲自己修行很有境界,展現與衆不同的特殊神通。現在科技發達,攝影的技術很好,能拍出那種放光的分身照片。這是爲了給別人看的,讓大家覺得境界很高,其實自己並沒有真實的功德和實在的境界。只是用虛幻的手法,吹噓自己偉大而讓人供養,其實都是在騙財,這就叫邪命。學佛之人(包括出家人)要的是智能,以正見爲導,修正自己的身心行爲,這是修行的根本。但現在不是這樣了,很多出家人還在講神話一樣的占蔔,說你過去的因緣怎樣,叁世怎樣,這對出家人來講最要不得!他們目的是希望人家信他,然後得供養錢財而已。導師提醒這是會障礙修行的。如果是世俗衆生不擇手段要錢要名,這要下地獄或輪回叁惡道,都是他自己願意的,我們也無法阻擋。但修行要解脫的人一定不能做這些事,否則你還是在造業而障礙修行啊,怎麼能解脫!
“正命的意義:消極的是不從事有害于衆生及社會的職業,積極的應從事于有益于衆生及社會的工作。”
消極的是管好自己,不去傷害別人,不造成別人的困擾;積極的是進一步多作社會工作,推動善良的風俗,幫助一些身心有問題的人。佛教很多慈善團體就在做這種積極的推動工作。消極的自利或積極的利他這兩方面也都要相依相緣、相輔相成。
“出家衆依少欲知足的清淨信施而生活;在家衆依正當、如法的職業而生活。”
以佛法的正命來說,律儀中規範出家人不能經營事業去賺錢,一定要接受供養而生活。因爲要去賺錢一定會勾心鬥角,所以出家衆應該要依據正法的律儀去生活,要少欲知足,有多少供養就用多少,要安貧樂道。現在出家人有很多觀念上確實不太一樣。過去的聲聞佛法時代,只有日中一食去托缽,身邊就是叁衣一缽,住的是冢間或樹下,這一方面就很徹底。但是我們大乘佛法就不一樣,我們無法去托缽,自己要開夥食,就必須要有基本的經濟來源,也得要有個精舍或寺廟,這樣就要花費開銷,萬一沒有人供養,日子也不好過。所以現在有很多所謂的法會,主要是爲了維持寺廟的經濟開銷。身爲出家人要明白,盡量還是少欲知足,不要爲了供養去做與佛法不相應的行爲。尤其千萬不要去算命蔔卦神話連篇,那一套絕對不能搞。這種收入絕對不好,耍很多花招使衆生信仰而來供養你,那都是不對的。
“生活方式雖不同,但同樣要以合理的方法得到資生物。這不應非法取得,也不能沒有,沒有或缺乏,會使身心不安而難于進修。在使用方面,不可過于浪費,也不可過于悭吝,尤其在家弟子,應以不奢侈、不吝啬的消費態度,遵行佛說的中道生活。”
我們的物質生活要適當,如果太清苦,無法維持身體,要用功修行也不容易,所以講的是恰到好處的中道。一個修行的人自己應該很清楚,我們養成的習慣最難修正。有一些人經濟不好,當然要節儉,不過因節儉而變成吝啬,那就不好了;富有的人也是一樣,因爲富有,生活比較豪華,久了也養成習慣,如果沒有照原來生活的樣子就苦得不得了。所以說我們如何達到真正的中道,這就要站在修行的法上來看,怎樣使我們的身心能安住清淨爲原則。重在法的熏習,自己要注意在奢侈的生活中身心變成怎樣;也要注意因經濟不好節儉而變成吝啬的身心是怎樣的。修行人就是要解決身心的問題,怎樣使這個心靈祥和清淨自在?時時刻刻要反省,要與這相應。懂得身心調整的人,不管經濟好不好,都不會妨礙到身心,那就是中道。如果環境好壞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就不是中道的生活了。最主要就是如何時時刻刻反省自己,自己的身心是不是每天清淨自在,不受汙染?不會因爲這樣引起苦惱,要以這個爲准。
“〔戒學〕:正語、正業、正命,就是身體力行的戒學。戒的意義之一,有平治、清涼的意思。戒條是成文的規製。是因時因地因機而不同的;重要的是戒的實質。”
八正道涵蓋了定慧,正語正業正命都與戒有關系。
國家有國家的法律,佛家也有戒律,目的在于使我們的心靈安平清涼少犯過錯,這樣內在就沒有煩惱,防止犯過錯,因此需要有這些戒。這些戒都有明文規定,但戒條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束縛我們的。而是幫助我們少犯罪,少犯過錯,少造業,所以必須因時因地因機而有所不同。導師點出重點:真正的戒不是一個形式,主要是實質能産生什麼功能,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時調整——過去生活習慣文化背景與現在風氣觀念不一樣;因地調整——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因機調整——每一個人的根性都不一樣,用最適合他的來調整他的身心。這就是因時、因地、因機的不同,要隨時加以調整。印度氣候比較炎熱,叁衣一缽樹下一宿很方便。要是在日本、中國大陸、韓國等比較冷的地方,叁衣一缽一定會凍死的,不可能麼。如果說過去是這樣建立的,現在還要照這樣,就是不懂因時、因地的調整。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的西藏或漢地或傳到緬甸泰國,爲什麼會産生不同的形式?比如說中國的西藏密宗很盛,漢地卻是大乘佛法很盛,但是泰國緬甸還在聲聞佛教的規範中,這與傳來時與當地文化背景相融合有關。爲何我們有很多爭端?皆由不懂因時、因地、因機不同而産生。
“戒的力用是止惡行善。依佛的本意,決非專從法製規章去約束,而是要從內心的淨化入手。”
我覺得導師談這個很重要非常好。佛陀時代,成立僧團十二年沒有戒律,後來才製戒的。因爲有人犯了某一個行爲不好,帶來僧團的障礙或外界衆生的毀謗,就加以規戒。並不是像現在的法律,把所有的問題都列在六法全書裏。佛陀製戒時,不是認爲每一個人都是這麼罪惡的,而是你犯了,他才根據衆生的隨犯而隨製立。所以戒律是因時、因地、因機…
《解脫之道講記 c9 五、正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