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解脫門〕
修行的方便是:「如實觀察:色是苦、空、無常,受、想、行、識是苦、空、無常,當生厭離,住平等見」。”
這是《阿含經》的內容,如實觀察的“如實”兩字就是照一切法(主要是五蘊身心)當下本來的現象去觀察。先舉例說五蘊的色是苦空無常(其它也是如此),知道是無常就會生起厭離心,住平等見。
“觀察的對象,是色(物質)、受(領納)、想(取像)、行(遷流造作)、識(了別)。色是物質。受是內心觸對境界時的情緒反應。想是內心對境的表象作用。行是內心的對境,經審慮、決定而動身發語的行爲,即意志作用。識是主觀的心識。總稱爲五蘊。”
五蘊的各蘊,“色”(物質)的變化無常較難以察覺,今天看你是如此,明天看你還是如此;今天看的桌子到明天看還是這樣,很難觀察其變化。“受”蘊則因最貼切而最易觀察體會,受是我們的內心觸到外面境界起的情緒反應,情緒時時刻刻在起落,只要內心觸到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會有情緒作用,感受到喜歡或討厭。這種情緒作用時時刻刻都存在,所以觀察受的變化無常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
“想”是內心對境的表象作用,看到一件事情會聯想,或想象過去的影像。由此表像作用,構成概念,進而安立種種名言。
“行”是內心對境,再經過審慮決定而動身發語的行爲(即意志的動力作用)。過去的經驗累積存在我們的觀念意識裏,遇見一件事情時,第一步是看到境界,然後審慮這件事情怎會如此,該怎麼處理,最後決定怎麼做,這樣就産生行爲了,“行”是意志推動力。注意這裏也很重要:從觸境、思考、決定到最後變成行爲,這中間盡管很快,但還是有個過程。譬如說我看到一個人很面熟,想起來過去曾在哪裏遇見過他,接著會進一步思考與他的交情如何,該不該打個招呼,就産生了行爲。不管是善意或惡意,理會還是不理會他,都要經過上述的過程才會變成行爲。我們每一個行爲要造作前一定都有這樣的過程,只是過程時間很短沒有發覺而已。也就是說,要産生任何行爲前一定會有動機,沒有動機就不會變成行爲。這也是很重要的地方。“受”很重要,“行”也很重要。一個時時刻刻都在觀照的人,時刻會發現意念動機的生起,只要發覺自己起了無明的意念與動機,那就一定不會造成無明的行爲,這就是觀照的功能。如果沒有發覺,那就會順著慣性馬上發展出與原來習性相應的行爲,所以這個“行”顯得非常重要。念頭一起來,馬上發覺了,就不會隨著無明慣性去造作行爲。觀察五蘊要把握住重點,將無明的造作變成與明相應的行爲,就很容易了。所以觀察“受”與“行”中間的過程很重要。
“識”是主觀的心識,統覺內心的受想行,最後由意識來決定分別。上面這段提示了身心五蘊功能的作用重點。注意,主要就在“受”上觀察:情緒生起來了——喜歡或不喜歡,後面又會産生行(受想行是連貫的),行爲造作就來了(喜歡的想占有,討厭的就生氣想對立),造作行爲前一定有受想思(行)的全過程,觸、受、想、思是連在一起的。如果我們時時刻刻觀察自己五蘊功能的運作,就會清楚知道,我們被慣性所迷惑,慣性在作主,把那個當作“我”,其實是無明在作祟啊!就在這裏觀察受是不是虛幻無常?如果在受的當下能看清楚,就不會引發後面的行爲了,不再相續了。動機起來馬上就發現,就無法造作行爲了,這就是觀察的奧妙。它的功能會産生這樣的覺知,覺知的功能是什麼,你們慢慢去體會,在如實觀照下功夫的人就會發現這個問題:“觀”的當下會産生什麼功能,爲什麼要用觀(現代語言叫看)?觀就是照,“觀”與“照”合起來就是“看”,就是覺知、發現、察覺、了知。其重要性你們會慢慢明白,原來透過這個觀(看)可以了解五蘊的運作過程的真相,很重要!在你們行住坐臥生命的每一剎那,加上個覺知,知道我現在正在幹什麼(包括起心動念),如果有這個功夫,我保證你見法不難!這就是下手處,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起心動念的過程,都能“看”,加上一個觀察,加上“我在了知”,這就是奧妙處。我們就是因爲不知不覺,才會起種種顛倒慣性的作用;如果在覺知中,慣性作用就無法起來。從哪裏觀察五蘊的無常?從我們生命的行住坐臥中好好了解自己,外面加上覺知,知道你現在正在幹什麼,這就叫覺知。簡單嗎?其實不簡單哪!你要保持叁秒鍾都很困難,不信試試看!然而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注意聽,很重要!
“依佛法說,我們的身心世界,不外乎五蘊而已。對五蘊,應這樣觀察:”
佛法主要探討認識的就是我們的身心五蘊,這是能感受體會受用之處,也是産生一切問題之所在。由于對五蘊的不如實知,導致産生了很多顛倒執著,或在五蘊中執取一個實在的“我”(即蘊我),或離開五蘊以外執取一個永恒的我(離蘊我)。叁解脫門的空解脫門,就是要從五蘊去觀察。
“五蘊是無常:身心的一切,都在生滅變化中,無有常性可得。”
觀察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反觀我們的身心,那是很容易體會到的。首先觀察“色”(物質),我們從童年逐漸長大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色隨時都在變化,沒有一剎那停住。要我們體會的就是沒有一剎那是常恒安住的,即“常不可得”,無法安住,因剎那變化故。這個過程叫“生住異滅”,簡單講就是“生滅”,表明一直在刹那變化遷流不停,這就是常性不可得。衆生的苦惱産生于將一個常性不可得的東西當作爲實有而追求其永恒。所以要真實觀察我們的五蘊,發現它的無常,那就不再妄求我們身心以及外在的一切永恒不變了。衆生的苦迫煩惱、顛倒執著來自哪裏?就是內心對這個五蘊的保護,希望它永恒不變。
情緒的“受”亦複如此,我們希望擁有永恒不變的幸福快樂的感受,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的思惟也是隨著因緣在變化,上午的想法也許到下午就變了,有什麼是可以永遠停留而不變的?只要客觀地去觀察,結論就是——常不可得,永恒性不變性不可得,這一點很重要!一般以爲都知道無常變化,其實不僅要知道無常變化的表面現象,進一步深入了解的是“常不可得,我不可得”。體悟到這點就可以解決很多的痛苦煩惱執著。反觀一下,我們的痛苦煩惱、執著愛染都與永恒不變的欲求有關,希望不老不病不死永恒存在,人間得意的事,希望永遠存在,然而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爲常性不可得麼!而常性不可得就是從無常的變化中去觀察出來的,這個很重要。常性不可得,表明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那什麼東西是“我”?“我”的解釋即永恒不變常存的,清淨喜樂的。返觀一下就知道天底下沒有這樣的東西。而我們每天都在講“我、我、我,我希望這樣,希望那樣,我的理想是這樣,理想是那樣”,那個“我”到底是什麼?如實觀察生命真的只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緣起的組合作用,而且在無常的變化著,那不變的獨存的“我”在哪裏?那不變的獨存的“我”在哪裏?常性不可得,那“我” 存在什麼地方?很重要!所以觀察五蘊無常爲首要。
“五蘊是苦:身心一切都在無常變化,作不得主,不能永久保有,如生、老、病、死等人生不能避免的事實。”
我們希望自己的身心乃至家庭眷屬、事業名利都永遠保存,然而這一切是作不了主的,無常故!無常的法則帶來的就是逼迫苦迫。如果你要怎樣就怎樣,要身體不老不病不死,那只是癡心妄想而已。事實上一切都無法控製主宰,都在不能作主的無奈的遷流變化中。
無常帶來的一定是苦。有些人說自己不苦,其實最大的苦楚還沒有面臨,或人生中的苦迫已淡忘而已。最大的苦就是老病死,這是誰都無法避免的,面對的一定是生老病死。不管你這一生有多少豐功偉績,成就多大,但是最後這一切都會失去,面對的必定是毀滅,這就是苦迫性。我們最愛的就是這個身體,它竟然會老會病會死,我們是不是很苦?所以無常帶來的一定是苦,所擁有的最後一定要消失,認爲最大成就的最後都會象泡沫那樣幻滅。年青時我們每一個都充滿了理想,心願很大要奮鬥。但中年後漸漸被無常性的苦迫性磨得差不多了,都能體會到了。那時英雄就少了,認命的人越來越多。中年後,如果不學法不得法,還會過得很無奈呢!那個苦迫真是非常的苦!到中年後都會面對很多痛苦的事,包括親人的離別,父母長輩最有感情恩情的都一一離去,那一種苦更甚。事業上在某一個時期也許有一些輝煌成就,但最後失敗的人也很多,看到社會上平地起高樓的剎那就垮下來的太多了。我們的親朋好友或鄰居,今天嘻嘻哈哈,明天哭哭啼啼,因生離死別故。人生充滿著這樣的苦迫,真是作不了主。既然作不得主,能自由自在控製主宰的“我”在哪裏?
“五蘊是空:一切依因緣而生滅,依因緣而動亂,從因緣起的,所以都空無自性。”
應該這樣來觀察五蘊的空:它本身由因緣所生,是很多條件(地水火風空)的組合,沒有單一性,隨因緣聚合而生,也隨因緣分散而滅,沒有永恒不變能主宰的自性,這就是空。一切法(包括五蘊)都是空無自性的。
“這樣的觀察是如實觀察,經如實的觀察,則對充滿矛盾苦迫的世間,自然不生愛染心,趣向于出離相對界,而住于無自性空的平等正見。”
什麼叫如實觀察?“如實”兩字就是照著我們身心當下原來如實的現象界去觀察。另一種觀察叫“假想觀”:一般修行者爲了修定使心甯靜,就讓心專注于某一緣或用心靈想象某一所緣(佛像、光明等),用意識去觀想而造成某一種現象,把心安住在那個現象上,這叫假想觀。假想觀也叫勝解觀,可以用來修定,然而要見實相卻不容易。這裏所說的如實觀,不是用心靈意識想象安住在一個所緣上,而是依據身心當下的事實現象去觀察,現在的身心是怎樣的狀態,就照它原來的樣子去觀察。在我們…
《解脫之道講記 b20 叁解脫門 一 空解脫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