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解脱门〕
修行的方便是:「如实观察:色是苦、空、无常,受、想、行、识是苦、空、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
这是《阿含经》的内容,如实观察的“如实”两字就是照一切法(主要是五蕴身心)当下本来的现象去观察。先举例说五蕴的色是苦空无常(其它也是如此),知道是无常就会生起厌离心,住平等见。
“观察的对象,是色(物质)、受(领纳)、想(取像)、行(迁流造作)、识(了别)。色是物质。受是内心触对境界时的情绪反应。想是内心对境的表象作用。行是内心的对境,经审虑、决定而动身发语的行为,即意志作用。识是主观的心识。总称为五蕴。”
五蕴的各蕴,“色”(物质)的变化无常较难以察觉,今天看你是如此,明天看你还是如此;今天看的桌子到明天看还是这样,很难观察其变化。“受”蕴则因最贴切而最易观察体会,受是我们的内心触到外面境界起的情绪反应,情绪时时刻刻在起落,只要内心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就会有情绪作用,感受到喜欢或讨厌。这种情绪作用时时刻刻都存在,所以观察受的变化无常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想”是内心对境的表象作用,看到一件事情会联想,或想象过去的影像。由此表像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
“行”是内心对境,再经过审虑决定而动身发语的行为(即意志的动力作用)。过去的经验累积存在我们的观念意识里,遇见一件事情时,第一步是看到境界,然后审虑这件事情怎会如此,该怎么处理,最后决定怎么做,这样就产生行为了,“行”是意志推动力。注意这里也很重要:从触境、思考、决定到最后变成行为,这中间尽管很快,但还是有个过程。譬如说我看到一个人很面熟,想起来过去曾在哪里遇见过他,接着会进一步思考与他的交情如何,该不该打个招呼,就产生了行为。不管是善意或恶意,理会还是不理会他,都要经过上述的过程才会变成行为。我们每一个行为要造作前一定都有这样的过程,只是过程时间很短没有发觉而已。也就是说,要产生任何行为前一定会有动机,没有动机就不会变成行为。这也是很重要的地方。“受”很重要,“行”也很重要。一个时时刻刻都在观照的人,时刻会发现意念动机的生起,只要发觉自己起了无明的意念与动机,那就一定不会造成无明的行为,这就是观照的功能。如果没有发觉,那就会顺着惯性马上发展出与原来习性相应的行为,所以这个“行”显得非常重要。念头一起来,马上发觉了,就不会随着无明惯性去造作行为。观察五蕴要把握住重点,将无明的造作变成与明相应的行为,就很容易了。所以观察“受”与“行”中间的过程很重要。
“识”是主观的心识,统觉内心的受想行,最后由意识来决定分别。上面这段提示了身心五蕴功能的作用重点。注意,主要就在“受”上观察:情绪生起来了——喜欢或不喜欢,后面又会产生行(受想行是连贯的),行为造作就来了(喜欢的想占有,讨厌的就生气想对立),造作行为前一定有受想思(行)的全过程,触、受、想、思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五蕴功能的运作,就会清楚知道,我们被惯性所迷惑,惯性在作主,把那个当作“我”,其实是无明在作祟啊!就在这里观察受是不是虚幻无常?如果在受的当下能看清楚,就不会引发后面的行为了,不再相续了。动机起来马上就发现,就无法造作行为了,这就是观察的奥妙。它的功能会产生这样的觉知,觉知的功能是什么,你们慢慢去体会,在如实观照下功夫的人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观”的当下会产生什么功能,为什么要用观(现代语言叫看)?观就是照,“观”与“照”合起来就是“看”,就是觉知、发现、察觉、了知。其重要性你们会慢慢明白,原来透过这个观(看)可以了解五蕴的运作过程的真相,很重要!在你们行住坐卧生命的每一剎那,加上个觉知,知道我现在正在干什么(包括起心动念),如果有这个功夫,我保证你见法不难!这就是下手处,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起心动念的过程,都能“看”,加上一个观察,加上“我在了知”,这就是奥妙处。我们就是因为不知不觉,才会起种种颠倒惯性的作用;如果在觉知中,惯性作用就无法起来。从哪里观察五蕴的无常?从我们生命的行住坐卧中好好了解自己,外面加上觉知,知道你现在正在干什么,这就叫觉知。简单吗?其实不简单哪!你要保持三秒钟都很困难,不信试试看!然而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注意听,很重要!
“依佛法说,我们的身心世界,不外乎五蕴而已。对五蕴,应这样观察:”
佛法主要探讨认识的就是我们的身心五蕴,这是能感受体会受用之处,也是产生一切问题之所在。由于对五蕴的不如实知,导致产生了很多颠倒执着,或在五蕴中执取一个实在的“我”(即蕴我),或离开五蕴以外执取一个永恒的我(离蕴我)。三解脱门的空解脱门,就是要从五蕴去观察。
“五蕴是无常:身心的一切,都在生灭变化中,无有常性可得。”
观察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反观我们的身心,那是很容易体会到的。首先观察“色”(物质),我们从童年逐渐长大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色随时都在变化,没有一剎那停住。要我们体会的就是没有一剎那是常恒安住的,即“常不可得”,无法安住,因剎那变化故。这个过程叫“生住异灭”,简单讲就是“生灭”,表明一直在刹那变化迁流不停,这就是常性不可得。众生的苦恼产生于将一个常性不可得的东西当作为实有而追求其永恒。所以要真实观察我们的五蕴,发现它的无常,那就不再妄求我们身心以及外在的一切永恒不变了。众生的苦迫烦恼、颠倒执着来自哪里?就是内心对这个五蕴的保护,希望它永恒不变。
情绪的“受”亦复如此,我们希望拥有永恒不变的幸福快乐的感受,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思惟也是随着因缘在变化,上午的想法也许到下午就变了,有什么是可以永远停留而不变的?只要客观地去观察,结论就是——常不可得,永恒性不变性不可得,这一点很重要!一般以为都知道无常变化,其实不仅要知道无常变化的表面现象,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是“常不可得,我不可得”。体悟到这点就可以解决很多的痛苦烦恼执着。反观一下,我们的痛苦烦恼、执着爱染都与永恒不变的欲求有关,希望不老不病不死永恒存在,人间得意的事,希望永远存在,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性不可得么!而常性不可得就是从无常的变化中去观察出来的,这个很重要。常性不可得,表明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什么东西是“我”?“我”的解释即永恒不变常存的,清净喜乐的。返观一下就知道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东西。而我们每天都在讲“我、我、我,我希望这样,希望那样,我的理想是这样,理想是那样”,那个“我”到底是什么?如实观察生命真的只有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缘起的组合作用,而且在无常的变化着,那不变的独存的“我”在哪里?那不变的独存的“我”在哪里?常性不可得,那“我” 存在什么地方?很重要!所以观察五蕴无常为首要。
“五蕴是苦:身心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作不得主,不能永久保有,如生、老、病、死等人生不能避免的事实。”
我们希望自己的身心乃至家庭眷属、事业名利都永远保存,然而这一切是作不了主的,无常故!无常的法则带来的就是逼迫苦迫。如果你要怎样就怎样,要身体不老不病不死,那只是痴心妄想而已。事实上一切都无法控制主宰,都在不能作主的无奈的迁流变化中。
无常带来的一定是苦。有些人说自己不苦,其实最大的苦楚还没有面临,或人生中的苦迫已淡忘而已。最大的苦就是老病死,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面对的一定是生老病死。不管你这一生有多少丰功伟绩,成就多大,但是最后这一切都会失去,面对的必定是毁灭,这就是苦迫性。我们最爱的就是这个身体,它竟然会老会病会死,我们是不是很苦?所以无常带来的一定是苦,所拥有的最后一定要消失,认为最大成就的最后都会象泡沫那样幻灭。年青时我们每一个都充满了理想,心愿很大要奋斗。但中年后渐渐被无常性的苦迫性磨得差不多了,都能体会到了。那时英雄就少了,认命的人越来越多。中年后,如果不学法不得法,还会过得很无奈呢!那个苦迫真是非常的苦!到中年后都会面对很多痛苦的事,包括亲人的离别,父母长辈最有感情恩情的都一一离去,那一种苦更甚。事业上在某一个时期也许有一些辉煌成就,但最后失败的人也很多,看到社会上平地起高楼的剎那就垮下来的太多了。我们的亲朋好友或邻居,今天嘻嘻哈哈,明天哭哭啼啼,因生离死别故。人生充满着这样的苦迫,真是作不了主。既然作不得主,能自由自在控制主宰的“我”在哪里?
“五蕴是空:一切依因缘而生灭,依因缘而动乱,从因缘起的,所以都空无自性。”
应该这样来观察五蕴的空:它本身由因缘所生,是很多条件(地水火风空)的组合,没有单一性,随因缘聚合而生,也随因缘分散而灭,没有永恒不变能主宰的自性,这就是空。一切法(包括五蕴)都是空无自性的。
“这样的观察是如实观察,经如实的观察,则对充满矛盾苦迫的世间,自然不生爱染心,趣向于出离相对界,而住于无自性空的平等正见。”
什么叫如实观察?“如实”两字就是照着我们身心当下原来如实的现象界去观察。另一种观察叫“假想观”:一般修行者为了修定使心宁静,就让心专注于某一缘或用心灵想象某一所缘(佛像、光明等),用意识去观想而造成某一种现象,把心安住在那个现象上,这叫假想观。假想观也叫胜解观,可以用来修定,然而要见实相却不容易。这里所说的如实观,不是用心灵意识想象安住在一个所缘上,而是依据身心当下的事实现象去观察,现在的身心是怎样的状态,就照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在我们…
《解脱之道讲记 b20 三解脱门 一 空解脱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