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b6 十二因緣 第八項 愛

  “〔第八項 愛 〕

  愛,是有情的特性,性欲産生了,而開始男女的染愛,染著自體與境界,染著過去與未來。廣義說,意爲貪戀執著于一切事物。”

  人成長了,男女的生理欲望也會起來。但十二支緣起的“愛”,最主要是指對于生命自體的貪愛染著,每天打扮、享受、順從、照顧這個肉體,是多麼的執著!不管何人,身處何境,沒有不對這個身體染著的,這叫自體愛。都把五蘊的功能以爲是實在的“我”,講話也都說:“我、我、我”,雖是世俗的名言,但在這世俗的名言後面,我們都很深的認同這個叫“我”,希望保護它永遠存在。只要有“我”的實在感,就希望占有、主宰、控製外在的一切,希望隨心所欲:我的感受,我的財産,我的地位,我的名譽,我的眷屬,我所有的一切,這就是境界愛,由“我”引申出來的就是“我的”(即境界),所以有自體愛,必然就有境界愛,佛教術語稱爲“我”與“我所”。染著于“我”後,就希望現在如何好,但是現在必然會變化啊,那就希望未來如何好(染著于現在與未來)。

  爲什麼希望死後還要永恒存在?一般學佛者都認爲:“人間是苦的,我們應該到一個極樂的地方去,希望未來比現在美好”。這樣的希欲其實還是自體愛引申出境界愛而已。衆生由于“無明”,在“觸”“受”後産生“愛”染,隨之而來的就是“取”和“有”。我執産生的我見有兩種:一是思想觀念的執著産生的我見,譬如接受基督教或其它神教的觀念,認爲有上帝、靈魂、實在的我,這叫補特伽羅的我見。通過上緣起的課,建立無我的正見,明白了根本就沒有我、沒有實在的靈魂、上帝,就不再受神教我執觀念的影響,這樣就破除了補特伽羅我見。只要破除了無明,轉變了觀念,慢慢就不執著有一個“我”了。但是愛染會産生很深的慣性,那就是另外一種我見――生命的根身中習以爲常的“我”的實在感的慣性,很深很深地潛伏在意識裏,在深層的意識裏變成一種很深的慣性,這叫薩迦耶我見,是生命中執著很深的愛染以後産生的慣性。所以破除補特伽羅的我見是觀念上的,通過教育、熏習、聽法,知道根本就沒有一個實在我,就可以從觀念上破除了。但往往大家都會問:“師父,你講的法我都聽懂了,但是爲什麼做不到”?注意聽,“做不到”就是因爲這個薩迦耶的我執我見!這是在根身的慣性中很深的細意識的一種染著,屬于愛染的部分。所以,破了身見、戒禁取、疑惑,見法了,還有貪嗔的習性,所以叫證初果;到二果時,貪瞋就比較薄,習性慢慢淡了;叁果時,習性就伏了;四果時,習性就清淨了。同樣是見法,爲何有四個層次?就是看“薩迦耶”我執的破除程度而定的,只有真正完全破除薩迦耶我見,才能證四果阿羅漢。所以注意,通過觀念上的教育熏習聞法,可以破除見惑(知見上的迷惑),在觀念上不再執著有上帝、神我。但要破除思惑,即長期以來染習很深的慣性習性(愛染)就比較難,這就要深觀才能辦到。破除見惑和思惑,都是從緣起來下手的,緣起無自性在理念上是容易建立的,但是很深看到內在的問題,破除愛染,那就要深觀——進入生命中的體證修行,才能止息習性而證阿羅漢。“愛染”是非常深細粘著的,千萬不要以爲聽了課,懂得無我的道理就可以了。知道無我,爲什麼習性還一直在?知道非實,碰到事情仍然作不了主,這就是愛染很深的慣性——習性。所以一個見法破除了見惑的人要更用功修行,就是還要破除思惑――愛染的慣性。

  “在增支部經典,佛曾喻示:「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法句經說:「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以下說明「情愛的活動形態」,有叁:”

   增支部和法句經都告訴我們,這一種愛是私欲,是産生恐怖憂悲苦惱的根本原因。衆生哪一個不貪愛?哪一個不痛苦煩惱?不管現在如何得意,其實心裏的憂悲苦惱都是一樣的,愛的背後因爲無常變化故,帶來的必定是痛苦煩惱,所以只有離愛才能自由自在真正解脫。而且生命一定會滅,到時候面對的還是老病死,必將失去一切。下面解釋衆生的情愛的活動形態。

  “一、戀舊與趨新:

  有情的愛著,必然表現于時間中,經雲:「于過去諸行不顧,于未來諸行不生欣樂,于現在諸行不生染著」。”

  經典中教導我們,不要顧戀過去,不要希望未來有多好,對現在面對的一切也不要産生執著愛染。意思是不要對叁世(過去、現在、未來)起執著。

  “有情由于情愛的特性,所以對過去,總是戀戀不舍(不是一般的記憶),隨時執著,難以放下。”

  我們都會懷念過去美好的時光,尤其是老人,年紀愈大,愈懷念過去,見了面都在談自己過去如何。因爲現在已經沒創意了、無能爲力了,只好活在過去美好的回憶裏,放不下過去的一切,這就産生了一個矛盾――戀舊又趨新。戀舊就是懷念過去,同時每個人都是希望未來更美好的。對現在的一切,其實沒有一個人永遠滿足的,都希望未來更好。所以衆生懷念過去,又希望未來改變,如果過去真的那麼好,就不會欣求未來,保持這樣不是很好了嗎?未來更好,就表示要放棄、超越過去和現在才能有更好的未來。但是我們卻希望保存過去,又希望未來更美好,那不是矛盾嗎?

  “經常懷念舊有的喜樂光榮,總覺得過去值得留戀;對未來,實時時向前追求,雖前途不一定是光明,但總覺得未來是怎樣的好,怎樣的有希望,總是不滿于固有而要求新的,並且是無限的欲求。不承受過去,不能開創未來;要開拓未來,又必然要超越過去。有情老是在這戀戀不舍的顧念,及躍躍欲試的前進中、矛盾著。”

  人就是這樣永遠不滿足,從前說當百萬富翁就了不得,每一人都說我將來要做百萬富翁。現在百萬富翁是很普遍的,每一家都是百萬富翁,臺北隨便哪處的房子都是價值千萬。現在有一百萬的不會滿足,一千萬甚至一億的也不會滿足。有很多大企業家都八、九十歲了還在拚,已經幾千億了還在拚。爲什麼?因爲永遠不會滿足,永遠都在追求未來,希望好上加好,欲望是永無止境的。

  “過去是幻滅了,未來還在夢中,現在就這樣一眨眼過去了。到底什麼是自己?什麼是自己所有?”

  這幾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一秒鍾以前的都已經不存在了,未來的還沒有到,當下的一剎那就過去了,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叁世不可得。“到底什麼是自己?什麼是自己所有”?如果能當下明白導師所說的這句話,那會震憾的!在座的每個人不管活了多少歲,今天與昨天相比,看起來好象一直沒有變。但是如果一年拍一張照片,五十歲就是五十張照片,排在一起看看變化之大,也許就會有很深的感觸――沒有一張是一樣的!請問:哪一張叫“我”?“我”是恒常不變之義,每一剎那的變化我們看不出來,但一年一年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其變化無常。從嬰兒到兒童、成年、中年、老年,五十張排起來,哪一個叫我?過去的已經幻滅了,因爲一直變化故。人生只有最後一張是一樣的:大家燒一燒同樣一甕灰。“過去是幻滅了,未來還在夢中,現在就這樣一眨眼過去了。到底什麼是自己?什麼是自己所有?”這幾句話真值得我們深思啊!什麼叫我的?什麼叫我所有?我們劉家在漢代時,天下都是我們的。但是現在呢?這一切不都變化了嗎?什麼叫我所有?哪裏有永恒不變的所有?真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

  “由于情愛戀著于無常流變的現實,顧此執彼,所以構成了大矛盾。如現代社會,偏重進取的,不滿意固有,欣慕于未來的光明;偏重保守的,認爲必須保有舊有的成就,在安定的秩序中前進,混亂的變革,不一定是光明的。二者各持己見,偏重一邊而沖突、爭論不休。其實這些矛盾沖突,是因有情不能契合無常流變的事實,戀著過去或欣求未來,所引起的困惱。由于時間的必然傾向,多少側重于從現在到未來。”

   現在的政治也是這樣,執政的人總是希望保持政權的穩定;改革派則充滿希望于未來,想方設法要改革更加圓滿。人們也是一樣,有人認爲我現在日子可以過就好了;有人則認爲要積極進取創造輝煌的事業。生命、環境乃至整個國家人類都是一樣。我們不了解緣起法,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真實相,不是戀著過去就是欣求未來,其實都偏于一邊,所以人類充滿了沖突和痛苦。現在大家在這裏聽法,年紀都有叁、四十甚至七八十了,如果有時光機器刹那間前進叁十年,在座的很多人包括我可能都不在了。我們現在每天希望未來更好,知道這個人間最後是幻滅,就會寄托在來世。如果在座的都活到一百歲,福祿壽都有了,但面對的是“再見”,那時與現在的心情一樣嗎?有時候就這樣想一想:過去是如幻的,那未來是真的嗎?注意聽!一秒鍾前消失的已經不再來,當前的剎那剎那又過去了,那未來是永恒的嗎?未來與現在、過去有什麼不同?我們要看清真相,什麼叫諸行無常?什麼叫如夢幻泡影?什麼叫如露亦如電?我們總是認爲一切是那麼的實在真實,如果真的看得清楚並貼切的體證夢幻泡影,愛染又從何而起?誰看到骨灰壇會愛染?既然看到骨灰壇不會愛染,那我們必然都成爲骨灰壇的一份子,怎麼辦?

  聽到人間的一切最後都要滅,有人也許會覺得人生是消極的,而不再積極。其實處理事情要有輕重緩急的,我們主要錯誤在于染著,當我們看清自己執著的現象時,要離開的是執著與貪愛,而不是放棄人間的一切。學法的人明白了宇宙的真理,了解生死輪回的因緣,透過這樣的熏修,才能超越愛染而徹底了生死,所以重要是在了生死。一個真正破無明我見與愛染的人絕對不會消極,無我故!徹悟無我的真相,但又不偏執在頑空一邊,站在中道的立場,知道緣起的萬法是生生不息的。體證無我就是體證無私,只有全然的無私,才能真正展現利他的菩薩道的身心行爲,菩薩的大行就是建立在無我上。大乘佛法是站在…

《解脫之道講記 b6 十二因緣 第八項 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