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b6 十二因缘 第八项 爱

  “〔第八项 爱 〕

  爱,是有情的特性,性欲产生了,而开始男女的染爱,染着自体与境界,染着过去与未来。广义说,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

  人成长了,男女的生理欲望也会起来。但十二支缘起的“爱”,最主要是指对于生命自体的贪爱染着,每天打扮、享受、顺从、照顾这个肉体,是多么的执着!不管何人,身处何境,没有不对这个身体染着的,这叫自体爱。都把五蕴的功能以为是实在的“我”,讲话也都说:“我、我、我”,虽是世俗的名言,但在这世俗的名言后面,我们都很深的认同这个叫“我”,希望保护它永远存在。只要有“我”的实在感,就希望占有、主宰、控制外在的一切,希望随心所欲:我的感受,我的财产,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我的眷属,我所有的一切,这就是境界爱,由“我”引申出来的就是“我的”(即境界),所以有自体爱,必然就有境界爱,佛教术语称为“我”与“我所”。染着于“我”后,就希望现在如何好,但是现在必然会变化啊,那就希望未来如何好(染着于现在与未来)。

  为什么希望死后还要永恒存在?一般学佛者都认为:“人间是苦的,我们应该到一个极乐的地方去,希望未来比现在美好”。这样的希欲其实还是自体爱引申出境界爱而已。众生由于“无明”,在“触”“受”后产生“爱”染,随之而来的就是“取”和“有”。我执产生的我见有两种:一是思想观念的执着产生的我见,譬如接受基督教或其它神教的观念,认为有上帝、灵魂、实在的我,这叫补特伽罗的我见。通过上缘起的课,建立无我的正见,明白了根本就没有我、没有实在的灵魂、上帝,就不再受神教我执观念的影响,这样就破除了补特伽罗我见。只要破除了无明,转变了观念,慢慢就不执着有一个“我”了。但是爱染会产生很深的惯性,那就是另外一种我见――生命的根身中习以为常的“我”的实在感的惯性,很深很深地潜伏在意识里,在深层的意识里变成一种很深的惯性,这叫萨迦耶我见,是生命中执着很深的爱染以后产生的惯性。所以破除补特伽罗的我见是观念上的,通过教育、熏习、听法,知道根本就没有一个实在我,就可以从观念上破除了。但往往大家都会问:“师父,你讲的法我都听懂了,但是为什么做不到”?注意听,“做不到”就是因为这个萨迦耶的我执我见!这是在根身的惯性中很深的细意识的一种染着,属于爱染的部分。所以,破了身见、戒禁取、疑惑,见法了,还有贪嗔的习性,所以叫证初果;到二果时,贪瞋就比较薄,习性慢慢淡了;三果时,习性就伏了;四果时,习性就清净了。同样是见法,为何有四个层次?就是看“萨迦耶”我执的破除程度而定的,只有真正完全破除萨迦耶我见,才能证四果阿罗汉。所以注意,通过观念上的教育熏习闻法,可以破除见惑(知见上的迷惑),在观念上不再执着有上帝、神我。但要破除思惑,即长期以来染习很深的惯性习性(爱染)就比较难,这就要深观才能办到。破除见惑和思惑,都是从缘起来下手的,缘起无自性在理念上是容易建立的,但是很深看到内在的问题,破除爱染,那就要深观——进入生命中的体证修行,才能止息习性而证阿罗汉。“爱染”是非常深细粘着的,千万不要以为听了课,懂得无我的道理就可以了。知道无我,为什么习性还一直在?知道非实,碰到事情仍然作不了主,这就是爱染很深的惯性——习性。所以一个见法破除了见惑的人要更用功修行,就是还要破除思惑――爱染的惯性。

  “在增支部经典,佛曾喻示:「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以下说明「情爱的活动形态」,有三:”

   增支部和法句经都告诉我们,这一种爱是私欲,是产生恐怖忧悲苦恼的根本原因。众生哪一个不贪爱?哪一个不痛苦烦恼?不管现在如何得意,其实心里的忧悲苦恼都是一样的,爱的背后因为无常变化故,带来的必定是痛苦烦恼,所以只有离爱才能自由自在真正解脱。而且生命一定会灭,到时候面对的还是老病死,必将失去一切。下面解释众生的情爱的活动形态。

  “一、恋旧与趋新:

  有情的爱着,必然表现于时间中,经云:「于过去诸行不顾,于未来诸行不生欣乐,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

  经典中教导我们,不要顾恋过去,不要希望未来有多好,对现在面对的一切也不要产生执着爱染。意思是不要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起执着。

  “有情由于情爱的特性,所以对过去,总是恋恋不舍(不是一般的记忆),随时执着,难以放下。”

  我们都会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尤其是老人,年纪愈大,愈怀念过去,见了面都在谈自己过去如何。因为现在已经没创意了、无能为力了,只好活在过去美好的回忆里,放不下过去的一切,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恋旧又趋新。恋旧就是怀念过去,同时每个人都是希望未来更美好的。对现在的一切,其实没有一个人永远满足的,都希望未来更好。所以众生怀念过去,又希望未来改变,如果过去真的那么好,就不会欣求未来,保持这样不是很好了吗?未来更好,就表示要放弃、超越过去和现在才能有更好的未来。但是我们却希望保存过去,又希望未来更美好,那不是矛盾吗?

  “经常怀念旧有的喜乐光荣,总觉得过去值得留恋;对未来,实时时向前追求,虽前途不一定是光明,但总觉得未来是怎样的好,怎样的有希望,总是不满于固有而要求新的,并且是无限的欲求。不承受过去,不能开创未来;要开拓未来,又必然要超越过去。有情老是在这恋恋不舍的顾念,及跃跃欲试的前进中、矛盾着。”

  人就是这样永远不满足,从前说当百万富翁就了不得,每一人都说我将来要做百万富翁。现在百万富翁是很普遍的,每一家都是百万富翁,台北随便哪处的房子都是价值千万。现在有一百万的不会满足,一千万甚至一亿的也不会满足。有很多大企业家都八、九十岁了还在拚,已经几千亿了还在拚。为什么?因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都在追求未来,希望好上加好,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

  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深思:一秒钟以前的都已经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有到,当下的一剎那就过去了,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三世不可得。“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如果能当下明白导师所说的这句话,那会震憾的!在座的每个人不管活了多少岁,今天与昨天相比,看起来好象一直没有变。但是如果一年拍一张照片,五十岁就是五十张照片,排在一起看看变化之大,也许就会有很深的感触――没有一张是一样的!请问:哪一张叫“我”?“我”是恒常不变之义,每一剎那的变化我们看不出来,但一年一年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其变化无常。从婴儿到儿童、成年、中年、老年,五十张排起来,哪一个叫我?过去的已经幻灭了,因为一直变化故。人生只有最后一张是一样的:大家烧一烧同样一瓮灰。“过去是幻灭了,未来还在梦中,现在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这几句话真值得我们深思啊!什么叫我的?什么叫我所有?我们刘家在汉代时,天下都是我们的。但是现在呢?这一切不都变化了吗?什么叫我所有?哪里有永恒不变的所有?真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

  “由于情爱恋着于无常流变的现实,顾此执彼,所以构成了大矛盾。如现代社会,偏重进取的,不满意固有,欣慕于未来的光明;偏重保守的,认为必须保有旧有的成就,在安定的秩序中前进,混乱的变革,不一定是光明的。二者各持己见,偏重一边而冲突、争论不休。其实这些矛盾冲突,是因有情不能契合无常流变的事实,恋着过去或欣求未来,所引起的困恼。由于时间的必然倾向,多少侧重于从现在到未来。”

   现在的政治也是这样,执政的人总是希望保持政权的稳定;改革派则充满希望于未来,想方设法要改革更加圆满。人们也是一样,有人认为我现在日子可以过就好了;有人则认为要积极进取创造辉煌的事业。生命、环境乃至整个国家人类都是一样。我们不了解缘起法,不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真实相,不是恋着过去就是欣求未来,其实都偏于一边,所以人类充满了冲突和痛苦。现在大家在这里听法,年纪都有三、四十甚至七八十了,如果有时光机器刹那间前进三十年,在座的很多人包括我可能都不在了。我们现在每天希望未来更好,知道这个人间最后是幻灭,就会寄托在来世。如果在座的都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面对的是“再见”,那时与现在的心情一样吗?有时候就这样想一想:过去是如幻的,那未来是真的吗?注意听!一秒钟前消失的已经不再来,当前的剎那剎那又过去了,那未来是永恒的吗?未来与现在、过去有什么不同?我们要看清真相,什么叫诸行无常?什么叫如梦幻泡影?什么叫如露亦如电?我们总是认为一切是那么的实在真实,如果真的看得清楚并贴切的体证梦幻泡影,爱染又从何而起?谁看到骨灰坛会爱染?既然看到骨灰坛不会爱染,那我们必然都成为骨灰坛的一份子,怎么办?

  听到人间的一切最后都要灭,有人也许会觉得人生是消极的,而不再积极。其实处理事情要有轻重缓急的,我们主要错误在于染着,当我们看清自己执着的现象时,要离开的是执着与贪爱,而不是放弃人间的一切。学法的人明白了宇宙的真理,了解生死轮回的因缘,透过这样的熏修,才能超越爱染而彻底了生死,所以重要是在了生死。一个真正破无明我见与爱染的人绝对不会消极,无我故!彻悟无我的真相,但又不偏执在顽空一边,站在中道的立场,知道缘起的万法是生生不息的。体证无我就是体证无私,只有全然的无私,才能真正展现利他的菩萨道的身心行为,菩萨的大行就是建立在无我上。大乘佛法是站在…

《解脱之道讲记 b6 十二因缘 第八项 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