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深,所以才講空法,目的是要破我們有見那,實有的那個執著,今天空義其實就象治病的藥一樣,你反而執著空義以爲空是實有,他說諸佛所不化,這種人連佛都救不了。所以空亦複空不能執著在這個空義上以爲是實有的,如果執著空是實有的那這個執著就變成病了,連佛陀都化不了,所以我們過去呀就有大德這樣講,甯執著有見如虛彌,不著空法如界尺許,就是談這個,爲什麼?執有用空能破,執空沒有藥,死定了,所以這個空都不能執著,一定要連空怎麼樣,也一樣是空,空亦複空才叫畢竟空。就連空都不執著,這個才是真正懂得空義的,這個都是很重要的地方!
此空,不是有空後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無的頑空。
這樣的講空義呀不是“有”把它空掉以後有一個不空的存在,不是這個樣子的,也不是都無的頑空,你也不要執著那這樣不是什麼都沒有麼,不是的,這種空是離有無的。所以如果把它認爲這樣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變成頑空嗎?那這個你本身就不懂空義,會起擔心的,所以有很多有宗認爲什麼都空了,畢竟空那是斷滅了,所以批判空爲不了義,那是他自己本身的執著,把空義解釋成了什麼都沒有了斷滅了,真正的空義是中道,離有無兩邊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了解真正的空義就會反而去批判以爲空就是斷滅了,那是自己本身對空不了解。
總之,不論小乘大乘,依有宗講,不論空得如何,最後的歸結,還有一個不空的存在,不能即空而說有。
這後面就是結論那,不管大乘小乘都好,只要站在有宗的立場,不管他怎麼講,講空啊空啊怎麼空,到最後的呢他一定會歸結到有一個不空的存在,而不能體會即空而說有。
空就在談有了,空在成立一切有了,不是一切法斷滅,
不能體會到這個地方,認爲要有一個不空的才是真正的,那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沒有辦法空有不二,也不能空有無礙,空就是空就是沒有,他有一個不空的才是實在的,那這樣子的話空有是相對隔閡的,怎麼能真正的自在。
所以觀察空義,應細察他是如何觀空和最後的歸宿點何在。
這幾句話畫起來,我們今天講空義,觀察任何一個人在講空義,觀察哪一個理論哪一個宗派在談空義,怎麼去觀察他,這個就是導師點出我們要注意的地方!應該仔細的去觀察,他怎麼在觀空用什麼方法來觀空,最後他的歸宿點在哪裏?最後歸宿是有一個清淨自在不空的,有一個圓成實不空的,有一個實在的五蘊是不空的,那這個是什麼?這個就對空不徹底。所以今天我們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發展到大乘佛法的印度叁系到我們中國的八大宗,講到空講到有是不是都在爭論,導師這裏就講了。
空宗與有宗的诤點在此。凡佛法中的诤論,如假實之诤,法有法空之诤,中觀與唯識之诤等,诤點無不在此。
那麼我們曆史中流傳了兩千多年到今天,所有的爭論點就是這個問題而已,在爭什麼,假跟實了,法有法空了,那麼中觀跟唯識在印度的兩大體系的爭論都是爲了這個,都是在這個重點!
要融貫空有,必須在此辟出一條通路來,不能盲目的、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會,自以爲然的無诤。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不能照過去觀念一直在那邊,你怎麼爭也爭不出來,你一定要打出一條路來,不能盲目的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會,自以爲然的無诤。這幾句話很重要!我們中國的佛法講圓融啊,把這邊的把這邊的兩個爭論把它講得兩邊都一樣就是融會貫通了,圓融麼不要爭麼,但是這一種不爭骨子裏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導師在告訴我們,你不要泛泛的這樣子隨隨便便的把它融會貫通以爲就沒事了,就不爭了,他說這個沒有辦法,根本不能解決事情,所以我們要把握到這個重點,把握到這個論爭的重點,我們去分析去了解他的真正問題出在哪裏。
如果不是這樣導師今天還要這麼辛苦嗎?還要《性空學探源》,從《阿含之空》到《阿毗昙之空》到《般若》的空,到《中觀》的空到真常、唯識的空,爲什麼要一系列的把這個空義的演變跟內容還要探源,還要厘清他的過程變化,這麼辛苦幹什麼?其實他不是就在讓我們真正的輸導,真正的融會,真正的了解,真正的解除我們對這個方面的疑惑嗎?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真的很重要!每一家都認爲自己的空才是了義,別人不了義,那我們怎麼樣來抉擇,象導師所做的工作非常偉大!
佛法的流傳兩千多年,導師溯源而上從《阿含》根本的佛法到《阿毗昙》到《般若》思想到《中觀》到唯識真常到我們中國八大宗,一一的把這個血脈一直一直把它厘清,工作非常浩大,誰有這樣的功夫啊,他不會站在一家之言那,客觀的把這個問題找出來,然後他就抉擇出來。所以導師最後的結論是什麼,他是同情中觀的,同情兩個字不是現在我同情你的意思喔,是認同的意思,同樣的那種感覺,心情的意思認同意思,所以在空義上導師認爲中觀才是了義,最後只要還有一個不空的存在那個還有什麼,有的影子還在啊,那個不能解決事情是不徹底的。但是你不能說這樣講的人他不是佛法,他只是告訴你說這個中間有方便,所以叫方便也就是不了義的意思,而中觀的畢竟空才是究竟了義。這是他個人的判教,所以不能說你這個不了義的就不是佛法,不是,還是佛法他有方便。問題是我們要談究竟不究竟,了義不了義那麼就要徹底的去抉擇他,我們研究到這裏,我們真的無限的感恩。
這本《中觀今論》導師是站在很客觀的立場,我們從前面到現在要結束了,從不同的角度每一個法的體系理論思想他都一一把它厘清,然後最後歸結讓你們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較,這樣浩大的工程你知道有多難。所以《中觀今論》這一本書也是佛法裏面的精華所在,也是導師一生心血結晶的地方,我們今天研究還是泛泛的,大家回去如果原意更深刻的去研究去體會呀你會發現很多寶貝,如果今天沒有導師的貢獻,要憑我們這種智慧要去研究到這些問題,大概叁大阿僧祗劫不知道還能不能,所以說實在的我們要無限的感恩也在這裏。
空宗與有空的主要分歧點,今于本論特地指出來,希望空有同宗的學者,加以深切的思考。
不管你今天站在哪一宗哪一派的立場,導師只是把重點提出來,你們自己研究的時候深思,好好的去考慮,這個是語重心長,其實導師不是爲我們抉擇清楚了,我們如何去提取去了解去受用而已。我們今天這個講題就到這裏了,希望大家回去要珍惜,因爲《中觀今論》真的很重要!是導師的心血的重點在這裏,也是佛法一切爭論的重點也在這裏,那麼我們如何消解這樣的爭論,讓我們自己能得法能受用,也要有是非明辨要有抉擇的能力,那你必須在這裏下功夫,希望大家珍重!我們現在大家一起來回向,大家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謝謝大家!謝謝師父!
《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十二章 空宗與有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