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所以才讲空法,目的是要破我们有见那,实有的那个执着,今天空义其实就象治病的药一样,你反而执着空义以为空是实有,他说诸佛所不化,这种人连佛都救不了。所以空亦复空不能执着在这个空义上以为是实有的,如果执着空是实有的那这个执着就变成病了,连佛陀都化不了,所以我们过去呀就有大德这样讲,宁执着有见如虚弥,不着空法如界尺许,就是谈这个,为什么?执有用空能破,执空没有药,死定了,所以这个空都不能执着,一定要连空怎么样,也一样是空,空亦复空才叫毕竟空。就连空都不执着,这个才是真正懂得空义的,这个都是很重要的地方!
此空,不是有空后的不空存在,也不是都无的顽空。
这样的讲空义呀不是“有”把它空掉以后有一个不空的存在,不是这个样子的,也不是都无的顽空,你也不要执着那这样不是什么都没有么,不是的,这种空是离有无的。所以如果把它认为这样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变成顽空吗?那这个你本身就不懂空义,会起担心的,所以有很多有宗认为什么都空了,毕竟空那是断灭了,所以批判空为不了义,那是他自己本身的执着,把空义解释成了什么都没有了断灭了,真正的空义是中道,离有无两边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了解真正的空义就会反而去批判以为空就是断灭了,那是自己本身对空不了解。
总之,不论小乘大乘,依有宗讲,不论空得如何,最后的归结,还有一个不空的存在,不能即空而说有。
这后面就是结论那,不管大乘小乘都好,只要站在有宗的立场,不管他怎么讲,讲空啊空啊怎么空,到最后的呢他一定会归结到有一个不空的存在,而不能体会即空而说有。
空就在谈有了,空在成立一切有了,不是一切法断灭,
不能体会到这个地方,认为要有一个不空的才是真正的,那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没有办法空有不二,也不能空有无碍,空就是空就是没有,他有一个不空的才是实在的,那这样子的话空有是相对隔阂的,怎么能真正的自在。
所以观察空义,应细察他是如何观空和最后的归宿点何在。
这几句话画起来,我们今天讲空义,观察任何一个人在讲空义,观察哪一个理论哪一个宗派在谈空义,怎么去观察他,这个就是导师点出我们要注意的地方!应该仔细的去观察,他怎么在观空用什么方法来观空,最后他的归宿点在哪里?最后归宿是有一个清净自在不空的,有一个圆成实不空的,有一个实在的五蕴是不空的,那这个是什么?这个就对空不彻底。所以今天我们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法的印度三系到我们中国的八大宗,讲到空讲到有是不是都在争论,导师这里就讲了。
空宗与有宗的诤点在此。凡佛法中的诤论,如假实之诤,法有法空之诤,中观与唯识之诤等,诤点无不在此。
那么我们历史中流传了两千多年到今天,所有的争论点就是这个问题而已,在争什么,假跟实了,法有法空了,那么中观跟唯识在印度的两大体系的争论都是为了这个,都是在这个重点!
要融贯空有,必须在此辟出一条通路来,不能盲目的、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会,自以为然的无诤。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不能照过去观念一直在那边,你怎么争也争不出来,你一定要打出一条路来,不能盲目的徒然的作些泛泛的融会,自以为然的无诤。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中国的佛法讲圆融啊,把这边的把这边的两个争论把它讲得两边都一样就是融会贯通了,圆融么不要争么,但是这一种不争骨子里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导师在告诉我们,你不要泛泛的这样子随随便便的把它融会贯通以为就没事了,就不争了,他说这个没有办法,根本不能解决事情,所以我们要把握到这个重点,把握到这个论争的重点,我们去分析去了解他的真正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不是这样导师今天还要这么辛苦吗?还要《性空学探源》,从《阿含之空》到《阿毗昙之空》到《般若》的空,到《中观》的空到真常、唯识的空,为什么要一系列的把这个空义的演变跟内容还要探源,还要厘清他的过程变化,这么辛苦干什么?其实他不是就在让我们真正的输导,真正的融会,真正的了解,真正的解除我们对这个方面的疑惑吗?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真的很重要!每一家都认为自己的空才是了义,别人不了义,那我们怎么样来抉择,象导师所做的工作非常伟大!
佛法的流传两千多年,导师溯源而上从《阿含》根本的佛法到《阿毗昙》到《般若》思想到《中观》到唯识真常到我们中国八大宗,一一的把这个血脉一直一直把它厘清,工作非常浩大,谁有这样的功夫啊,他不会站在一家之言那,客观的把这个问题找出来,然后他就抉择出来。所以导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他是同情中观的,同情两个字不是现在我同情你的意思喔,是认同的意思,同样的那种感觉,心情的意思认同意思,所以在空义上导师认为中观才是了义,最后只要还有一个不空的存在那个还有什么,有的影子还在啊,那个不能解决事情是不彻底的。但是你不能说这样讲的人他不是佛法,他只是告诉你说这个中间有方便,所以叫方便也就是不了义的意思,而中观的毕竟空才是究竟了义。这是他个人的判教,所以不能说你这个不了义的就不是佛法,不是,还是佛法他有方便。问题是我们要谈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那么就要彻底的去抉择他,我们研究到这里,我们真的无限的感恩。
这本《中观今论》导师是站在很客观的立场,我们从前面到现在要结束了,从不同的角度每一个法的体系理论思想他都一一把它厘清,然后最后归结让你们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较,这样浩大的工程你知道有多难。所以《中观今论》这一本书也是佛法里面的精华所在,也是导师一生心血结晶的地方,我们今天研究还是泛泛的,大家回去如果原意更深刻的去研究去体会呀你会发现很多宝贝,如果今天没有导师的贡献,要凭我们这种智慧要去研究到这些问题,大概三大阿僧祗劫不知道还能不能,所以说实在的我们要无限的感恩也在这里。
空宗与有空的主要分歧点,今于本论特地指出来,希望空有同宗的学者,加以深切的思考。
不管你今天站在哪一宗哪一派的立场,导师只是把重点提出来,你们自己研究的时候深思,好好的去考虑,这个是语重心长,其实导师不是为我们抉择清楚了,我们如何去提取去了解去受用而已。我们今天这个讲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回去要珍惜,因为《中观今论》真的很重要!是导师的心血的重点在这里,也是佛法一切争论的重点也在这里,那么我们如何消解这样的争论,让我们自己能得法能受用,也要有是非明辨要有抉择的能力,那你必须在这里下功夫,希望大家珍重!我们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向,大家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谢谢大家!谢谢师父!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第十二章 空宗与有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