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生經》譯注(呂有祥)

  《佛說生經》譯注

  

  作者:呂有祥

  

  [原典]

  聞如是[2]。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3],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4]。爾時有族姓子,[5]棄家捐妻子,捨諸眷屬,行作沙門[6]。其婦端正殊好,見夫捨家作沙門,便複行嫁。族姓子聞之,心即生念:與婦相娛樂時,夫婦之禮,戲笑放逸。心常想此不去。須臾,念婦在前,面類形貌,坐起舉動,愁憂憤惱[7],不複慕樂淨修梵行[8],便歸其家。

  諸比丘聞,便往啓佛。世尊應時[9],遣人呼比丘來,辄即受教。比丘至,皆爲佛作禮,卻坐一面。佛即爲比丘蠲色欲念、除癡愛失[10],爲說塵勞之穢[11],樂少憂多,多壞少成,無有節限。唯有佛及諸弟子明智之人,分別是耳。愛欲罪生,不可稱限。超越色欲,休息衆想,閑居講谛。

  時族姓子,尋時證明賢聖之法。時諸比丘,得未曾有,各共議言,且當觀此。於是族姓子,棄家牢獄、锒铛

  械[12]。想著妻子,而自系縛,不樂梵行。於時世尊開示如來章句、諸通慧句、有目章句,化人賢聖。時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觀察是族姓子,棄捐家居,信爲沙門,還念妻子形類舉動家事。世尊爲說愛欲之瑕、法律之德、生死之難、無爲之安,使至聖證無著之界。自非如來至真等正覺,孰能爾乎!

  佛告諸比丘:此比丘者,不但今世心常在欲,迷惑情色,不能自製,志縛在欲,無能製者,獨佛勸化,除其所惑愛欲之著耳。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國王,名方迹。中宮婇女,不可稱數,顔貌端正,色像難及。與他人诤,與婬蕩女,離于慈哀。或與婢使,或與童子,而或鬥诤,各各鬥诤,不肯共和。適鬥诤已,便出宮去。王方迹聞之恚。諸臣吏求諸婇女,不知所趣。愁憂不樂,涕泣悲哀。念諸婦女,戲笑娛樂,夫婦之義,本現前時,諸作伎樂[13],思念舉動坐起之法,反益用愁,不能自解。於時有一仙人,興五神通[14],神足飛行,威神無極,名曰那賴。見方迹王爲愛欲惑,不能自解,爲興慈哀,欲爲蠲除愛欲之患。飛在空中,而現神足,忽然來下住王殿上。時王即見,尋起迎逆,讓之在床,則便就坐。問于王曰:大王何故意在愛欲,勞思多念,思想情色,不能自谏[15]?頓首:實然,宮中婇女,共爭尊卑上下之敘,不能相和,各馳捨去,是以憂戚不能自解。于是仙人爲說愛欲之難、離欲之德。世人求欲不知厭足,假使一人得一切欲,無厭無足。以偈頌曰:

  一切世間欲,非一人不厭,

  所有有危害,雲何自喪己?

  一切諸衆流,悉皆歸于海。

  不以爲滿足,所愛不厭爾。

  假使得爲梵[16],致尊豪難及,

  所欲複超彼,不以爲厭足。

  假使閻浮提[17],樹木諸草葉,

  燒之不以厭,欲不足如是。

  設八輩男子[18],端正顔貌殊,

  一切加以欲,威力端正好。

  設爲言增惡,毀欲于丈夫,

  不以輕爲輕,求厭爲用厭。

  大王當知此,設習愛欲事,

  恩愛轉增長,譬如飲鹹水。

  于時彼仙人,爲王方迹講,

  爲說辛苦偈,令意得開解。

  于時仙人爲方迹王以是法教而開化。時王即開解,無所慕樂,出家爲道,修四梵行[19],斷除愛欲,具足衆行。壽終之後,生于梵天。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方迹王者,則此比丘是;那賴仙人者,則我身是。爾時相遭,今亦相迂。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注釋]

  [1]那賴:碛砂藏本作“耶賴”,梵文音譯,意譯“無樂”,清淨寡欲,不尋歡作樂之義。以下經文中,佛前世爲仙人的名號。

  [2]聞如是:佛經開頭貫用語,有的佛經譯爲“如是我聞”。意謂以下所講的內容,確實是我親耳聽佛所說,真實無虛,不是道聽途說或編造。

  [3]舍衛國:古印度一王國名,在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波斯匿王曾居此。舍衛原爲憍薩羅國都城名,後爲區別于南部另一憍薩羅國,乃以舍衛城名爲國名。

  祇樹給孤獨園:又稱“勝林給孤獨園”,簡稱“祇園精舍”。相傳,釋迦牟尼成佛後,舍衛城一富豪長者給孤獨(因他常施食給孤獨貧賤者,世稱“給孤獨”),用大量金錢購置波斯匿王太子祇陀在舍衛城南的苑園,建築精舍,作爲釋迦牟尼居住說法的場所。祇陀太子僅出賣花園地面,而將園中樹林奉獻給釋迦。因以兩人的名字命名精舍,故稱“祇樹給孤獨園”。據傳釋迦牟尼曾在此居住說法二十五年。七世紀,唐玄奘到此地時,遺址尚存。

  [4]比丘: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男僧,意譯“乞士男”(靠乞食爲生的男子)。《大智度論》載,比丘有“乞士”、“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怖魔”等五義。大比丘,指比丘中的德高年長者。

  [5]族姓子:高貴族姓的男子。古印度通行族姓製度,亦稱種姓製度,分爲四大族姓,即婆羅門(掌握文化、宗教者)、刹帝利(管理國家者)、吠舍(工商業者)、首陀羅(農民和奴隸),前二族姓是社會統治者,自稱爲高貴族姓。

  [6]沙門:亦譯爲“桑門”、“喪門”,意譯“勤勞”、“靜志”、“息心”、“息惡”、“修道”、“貧道”等,原是印度對出家修行者的稱謂,佛教盛行後則指佛教僧侶。

  [7]憤惱:錯亂煩惱。

  [8]梵行:“梵”意爲“清淨”。斷除婬欲,達到清淨之境的修行,稱爲梵行。

  [9]世尊:世間至尊者。是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應時:適應于當時的需要而出來教化衆生。

  [10]癡愛:無知和貪愛。佛教認爲“貪、嗔、癡”是人生之“叁毒”,即人生苦難的叁大根源。

  [11]塵勞之穢:這裏主要是指塵世間的愛欲之事,勞損精神,因而是汙穢之事。

  [12]锒铛:刑具,鐵瑣鏈。

  (chǒu)械:刑具,用于手上的稱“

  ”,用于足上的稱“械”。這裏的锒铛

  械比喻精神枷鎖。

  [13]伎樂:各種演技音樂。

  [14]五神通:又稱五神變。不可思議爲神,自由無礙爲通。五神通爲:一、天眼通,能看見世界上的一切遠近大小事物;二、天耳通,能聽到世界上的一切聲音;叁、他心通,能知道其它一切人的心思;四、宿命通,能了知自己前世的事情;五、如意通,又稱神境通、神足通,能飛行自在,石壁無礙,又能化石爲金、變火爲水等。

  [15]自谏:自我反省克製。

  [16]梵:指“梵天”,原爲婆羅門教尊奉的創造宇宙萬物之神、婆羅門姓之始祖,佛教産生後,以梵天爲護法神,又爲色界初禅天之王。

  [17]閻浮提:印度所産樹名,喬木,落葉期極短,新葉相續而出,葉對生,四五月開花,爲淡黃白色,果初黃白後帶黑色,味澀,少帶醉而甜。

  [18]八輩:小乘佛教修行的果位,又稱“八補特伽羅”、“八賢聖”,是“四向四果”的合稱。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19]四梵行:又名四梵住,意謂以慈、悲、喜、舍之修行,而能生于梵天。

  [譯文](供參考)

  下面講述的,是我親耳所聞,真實不虛。

  有一天,佛來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德高年長的比丘僧在一起。那時候,有一名出身于高貴家族的男子,離開家庭,抛開妻子,捨棄眷屬,修行清淨之道。他的妻子長得體態端正、相貌殊好,看見自己的丈夫已出家修道,便改嫁于他人。這男子知道此事後,心裏便想:我和妻子在一起的時候,互敬互愛,嬉戲玩笑,縱情娛樂,多麼歡心快活!此情此景,久久不能消失。一會兒,妻子的膚色美貌、坐起舉動的形姿出現在眼前,感到憂愁不安。于是不再樂于修行清淨之道,便回到自己的家中。

  其他出家修行的比丘僧聞知此事後,便去告訴佛。佛順應當時人的需要,便派人把比丘僧們叫來,隨即進行教化。男僧們來後,先向佛禮拜,然後坐在一邊。于是,佛就爲男僧們斷滅想念女色的欲望、消除迷于情愛給身心帶來的損失;爲男僧們講說沈溺于女色的汙穢,實際上是快樂少而憂愁多、益處少而危害多,而且沒有止竟的道理。只有佛及其明智的弟子才明了這個道理。愛欲産生的罪過是無限的,因此應該超越對女色的欲望,打消各種念頭,選擇一個地方,靜靜地安居下來,修習體悟這一道理。

  這時,這個男子立即明白了賢聖之道。其他男僧們也領受到了從來沒聽到的道理,共同議論說,確實應當以此爲鑒。這個男子雖然已經抛開家庭這個牢獄鎖鏈,但如果總是思念家中的妻子,就會被家庭妻子系縛,不樂于修行清淨之道。

  接著,佛爲大家講解了關于“如來”、“神通”和“慧眼”的道理,要使大家都成爲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功德的人。這時,男僧們對佛說:我們觀察這個男子,他雖已捨棄家室,作了修行者,但還是想念妻子的形貌舉動及在家時的往事。佛于是講說愛欲的危害和修習佛法戒律的好處、以及生老病死的苦難和修習清淨無爲之道的安樂,使他成爲賢聖,證入無愛欲之念的清淨境界。如果不是對真理的大覺大悟者,又怎能如此呢。

  佛告訴男僧們說:這個男子,並不是今世才心裏常存欲望、迷惑于情色、不能自我克製,思想被欲望系縛,不能擺脫,只有通過佛的教化,方能斷除他的愛欲。而且他的前世還有一段因緣:

  過去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名叫“方迹”。宮中的妃女不計其數,個個花容貌美,肌色和長相沒人比得上。但她們像婬女蕩婦一樣,常與他人爭鬥,完全喪失了女性應有的柔和之心。她們或與奴婢傭人爭鬥,或與兒童爭鬥,或互相爭鬥,不肯和睦相處。爭鬥一結束,就跑出宮去。方迹王聞知,十分惱恨,便派大臣役吏們去尋找,但卻不知她們的去向。方迹王爲此愁憂不樂,傷心得痛哭流涕。想念起妃女們在宮中的時候,和自己戲笑娛樂與夫婦溫情,想念起她們奏樂歌舞的動作形姿,反而更加愁怅,不能自我解脫。正在這時,有一位仙人,施展他的五神通,神足飛行,神威無比,他的名字叫“無樂”。他看見方迹王被愛欲迷惑,不能自我解脫,便産生慈悲之心,要爲方迹王解除愛欲之患。他飛行在空中,展現他的神足神威,忽然下來,站在方迹王的宮殿裏。方迹王見後,立即上前迎接,把他讓在床上坐下。無樂問方迹王:大王爲什麼一心想著愛欲、思念愛情女色,不能自我克製呢?方迹王點頭說:實情是這樣的:宮中的妃女們爲尊卑上下的等級而爭鬥,不能和睦相處,都跑出宮去了,所以我憂傷悲哀,不能解脫。仙人于是爲他講說愛欲的苦難和脫離愛欲的功德。世上的人追求欲望不知滿足,即使一個人得到欲求的一切,也感到不滿足。請聽我以詩頌出:

  一切世界欲望,無人不想滿足,

  這是危害所在,何必自我傷害;

  一切大小河流,全都歸入大海,

  欲望不能滿足,貪愛沒有止竟。

  既使成爲梵神,聖賢豪傑難比,

  還想超越梵神,欲望永不滿足。

  好比閻浮提樹,枝葉極爲茂盛,

  燒過後又生發,欲望難止如此。

  既使八輩男子,相貌端正殊好,

  還想欲求一切,欲得神通威力。

  既使言論增惡,也要消除貪欲,

  不以清淨爲輕,寡欲即是圓足。

  大王應當知曉,即便愛欲事成,

  恩愛有所增長,如同飲用鹹水。

  此時那位仙人,爲方迹王講說,

  愛欲辛苦之偈,使他心意開悟。

  無樂仙人以此種方法和言教開導方迹王,方迹王于是開悟,不再羨慕世間的情愛歡樂,便出家爲僧,修習四種梵行,斷除愛欲,具足一切修行之道,壽終之後,轉生于梵天。佛告訴衆僧:從前的那個方迹王,就是現在的這個男子;那個無樂仙人,就是我的前身。從前我和他相遭,現今又和他相遇。

  佛如是而說,衆僧無不歡喜。

  [解說]

  《佛說那賴經》主要是宣說出家修行者必須斷絕欲樂、堅守清淨之道,方能修成正覺的思想,同時宣揚輪回轉生和神通思想。

  經文采用對話和詩誦的形式,通過對一個貴族男子前生爲失去宮妃而苦惱、現世爲思戀美妻而中斷修道的描述,說明欲樂尤其是愛欲是人生苦難的根源、是修道的最大障礙;又通過對釋迦牟尼佛前生以仙人的神通來開導方迹王,現世應時適機來教化族姓子的描寫,贊頌佛的神通和慈悲。經文寓宣教于具有神話色彩的文學體裁中,增加了經文的趣味性,起到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教教義的作用。

  經文把人生苦難之因歸結爲迷戀愛欲之樂,而主張禁欲,這當然是修道的需要。但經文關于人的欲望永無止境,難以滿足,縱欲的結果是樂少憂多、對事業多壞少成的說法,實爲千古不易的道理。

  

  

《《佛說生經》譯注(呂有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