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2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22

  

2006年4月6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接下來講到百法的第四類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行法是相對心所法、心相應的法來說的。心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二十四種,它的存在是沒有獨立的自體,它是依心法、心所法、色法安立起來的,也就是說心不相應行法如果離開心法、心所法、色法它自己是沒有獨立的自體的。我們講這一張桌子是無常的,這個無常就是心不相應行法。我們講無常,無常有沒有獨立的自體?桌子是無常的,這個無常是建立在桌子的基礎上,如果離開桌子,無常就沒有獨立的東西,所以說,無常一方面是依托桌子建立起來的,另外一方面,離開桌子沒有自己的獨立存在形式。那麼,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大體都是屬于這樣的類型。根據心法、心所法、色法的某一種不同的表現特征,表現方式建立起來的。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叁衆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叁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叁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 得。

  “言得者。包獲成就不失之義。乃色心生起未滅壞來。此不失之相也。”

  得,包括獲和成就不失。指的是我們的內心,當然說到心的時候,也包括我們的身體。當我們造作了之後,我們獲得的某一種能力,比如說寫毛筆字,通過寫了之後,獲得了寫毛筆字的能力。我們通過學習佛法,通過學習佛法,尤其修習之後,或者通過禅定,獲得了某一種能力。我們通過修習善行,在修習善行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這樣的一種善的品質,或者這樣的一種心理力量,這個過程就是叫作得。

  得,有二個階段:你最初得到的時候叫獲;然後你得到之後,不會失去,在你的生命相續中形成一種穩定的力量,就是叫成就。所以,最初得到的叫獲;得已不失,這種能力不會再失去了,就是成就。

  那麼,成就是個什麼東西呢?得又是個什麼東西呢?其實還是一種心理的力量,沒有離開你的心,你獲得的所有這些世間、出世間的成就,事實上都是代表著你心行上的成就。這種成就沒有離開心法,如果離開心法那成就是個什麼東西?所以,得還是建立在心法的基礎上,是從有情的角度來說。

  

  • 命根。

  什麼是命根?

  “依業所引第八種上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命根耳。”

  命根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壽命。在《俱舍論》裏講,我們的生命是由叁法組成的:一個是壽命,一個是溫度,一個是識。叫壽、暖、識,這叁個東西就像叁根木棍支撐著我們的身體,如果拿掉一根,其它二根就要倒掉。

  我們的識去投胎,投胎是由什麼推動?是業力推動。推動的業力感得這一期生命的果報,這一期生命的果報就形成一種力量,就是叫壽命。你這一期壽命的長短和你的業力是有關系的,你的業力決定了你這一期壽命,你這一期壽命的長短是取決于業力,業力有多長,我們的壽命可能就有多長。就像你的箭往虛空上射,力量沒有了,自然也就掉下來了。業力是支撐著我們這一期生命的體,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你的業完了,你這一期的壽命也就結束了。所以,支撐我們命根的力量就是業。另外,還有識,有了業,有了識,所以我們的色身才會有溫度,就會是一個生命體。反過來說,識已經離開了,壽命也就結束了,身上也就沒有溫度了。或者說,有的人可能壽命提前結束了,有的時候死緣有很多種,有的時候福報享完了,也就死了。有的時候是壽終正寢,有的時候是橫死,還沒有到死的時間,因爲特殊的因緣,提前離開這個世界了。一旦你的壽命結束了,你的識也就離開了。

  命根就是代表著壽。壽的實質是建立在我們的業的基礎上。業本身是沒有離開色法、心法、心所法。根據業在我們的生命中形成一期生命的有限的作用,叫命根。

  所以,業力不同,所以每一個生命的命根也是不一樣的。如壽命長短,壽命有定無定。短的朝生暮死,長的可能可以活上幾千幾萬歲。

  

  • 衆同分。

  “衆同分者。類相似故。有人法之別。”

  衆同分,衆多相似的作用和力量。你說人和人爲什麼長得都差不多,狗和狗都長得差不多,男人和男人都長得差不多,女人和女人都長得差不多。當然這個差不多是說相似,不是說一模一樣。甚至某一種樹也是差不多的。

  所以,衆同分有人同分、法同分,即有情同分和法同分。有情同分,即同一類的動物都長得一個模樣。法同分,同一個事物也都是長得同一個模樣。

  在有情同分或法的同分裏,也就是說在同一類的因緣法裏,本身就有一種使他形成相似的力量,本身就具備這種相似的作用的力量。比如說,人與人之間有基因上的相同,男人之間基因是相同的,女人的基因也是相同的。因爲這種相同的力量使得他們長得一樣。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也還是屬于共業、別業的因素。但是這種作用和力量,我們說人和人長得一樣,這種“一樣”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如果離開人,一樣是個什麼東西?,沒有一樣這麼個東西。你說樹和樹長得一樣,那是建立在樹的基礎上,如果離開樹,有沒有一個獨立的這樣的“一樣”?所以,叫衆同分。

  

  • 異生性。

  “異生性者。二障種上一分功能。令趣類差別不同。雲異生性也。”

  異生,指的是我們凡夫的衆生,在見道以前的衆生都叫異生,見道以上的聖就不是異生了,見道了之後的聖者是,因爲所見的道是一切有情共同的體性,即空性,一旦證得了這個共同的體性,就不叫異生。

  異生之所以成爲異生。是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就是二障的種子,尤其是見惑的種子。“二障種上一分功能。”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這是我們學佛修行中須要克服的二種力量。根據叁界見惑的種子的作用建立的異生性,如果你斷了見惑,見道就是斷了見惑,但是思惑還有,所知障還有,煩惱障也還有。異生主要是根據還沒有見惑、仍然具備見惑的特征,所以叫異生。

  這種見惑的力量,使得有情在見上不同,見的不同,就形成認識的不同,認識的不同就形成觀念的不同,觀念的不同就形成有情生命的差別。所謂生命的差別,因爲衆生想法的不同,導致衆生生命意願、想法都不一樣,也就是導致了衆生種種想法、種種情緒的不同。而衆生種種想法、種種情緒就導致了有情的千差萬別。

  “令趣類差別不同。”令六道衆生種類不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叫作異生性。相反地,如果證得聖者,慢慢就會使生命變得越來越單純。比如說我們現在的生命是一大堆的想法、各種各樣的妄想、各種各樣的情緒,亂七八糟一大堆的東西。可是,如果你成佛之後,就只有二種品質:悲和智,沒有別的東西。悲和智在實質上還是一個東西,只是一體的二種作用。如果在我們異生的心行,我們的心是千差萬別的,很混亂,所以,叫異生。

  

  • 無想定。

  無想定,是外道的一種禅定。什麼叫無想定?

  “無想定者。想等不行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無想定,讓想心所不産生作用。外道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們覺得想這個心所是很麻煩的,人類的很多煩惱都是因爲想引起的,覺得這個想是人生最大的過患,如果沒有些想,那就是涅槃,那就是解脫了。所以,他們在修無想的時候,作出離想、排斥想、討厭想這樣串習的修行,當他們獲得禅定的時候,證入無想定之後,想就不生起了,和六識相應的想一切心所都不生起,這時候就進入無想定的狀態。

  無想定是不是就解脫了呢?其實沒有,它所對治的只是前六識的想、前六識的心心所,第七識的心心所還是沒有對治,所以,這個也是我們接下來講的滅盡定和無想定的不同。

  6、滅盡定。

  滅盡定,是聲聞的聖者所修的一種禅定。聲聞的聖者爲什麼想修滅盡定呢?因爲他想讓“想”安歇下來、平息下來,是從平息想的角度,滅盡定不但能夠把前六識的想和相關的心所都滅掉,同時還能夠把末那識好造成我們生命染汙的第七識及相關心所徹底都滅掉。所以,一個人證得滅盡定,是聖者的修行,是無漏的。無想定是有漏的,因爲第七識的想、心心所還在。滅盡定,則第七識的無明、我執以及所有的心心所都被滅盡了。這是無想定和滅盡定的區別所在。

  

  • 無想報。

  無想報,有的時候也叫無想天,通過修無想定而感得的無想天的果報,在無想天的階段,可以作到很長時間,大概有五百劫的時間,想的念頭、前六識都不起現行。

  

  • 名身。

  “名身者。能诠自性單名也。二名已上方名名身。叁名已上名多名身。乃诠別名之身。”

  名身,名字、概念。我們前面講到的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這叁種事實上也還是屬于心法的表現。禅定就是一種心理狀態。既然是心理狀態,就沒有離開心法。這叁種境也是沒有自己的。

  名身,就是名稱、概念,如桌子、房子,這都是名。一個名不能叫名身,要二個名以上才可以叫名身。身有積集的意思,一個東西不能說是積集,要二個或二個以上東西才可以說是集在一起。

  包括我們的名字,名字也是假名安立,比如《百法》中的每一個法都是一個名字,是代表著一個名稱,一個概念。每一個概念的建立都沒有離開識,桌子的名稱沒有離開桌子的實質,房子的名稱沒有離開房子的實質,百法的每一個法的名字的建立,都有一個實作爲背景,如果離開這個實,有沒有名?沒有名。所以名在佛教裏,最常用的一句話就叫“假名安立”。它自…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2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