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7
2006年4月4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昨天講到煩惱的心所。煩惱心所一共分爲二類,一類就叫作煩惱,其實是根本煩惱,有六種。還有一類是隨煩惱,有二十種。
隨煩惱和根本煩惱有密切的關系,是建立在根本煩惱的基礎上,隨著根本煩惱而起,所以叫隨煩惱。在二十種隨煩惱裏,有一部分煩惱是根據根本煩惱的不同表現方式而建立起來的。如忿、恨、惱、嫉妒、害,這些煩惱都是根本煩惱中瞋恨心的表現方式。還有一部分隨煩惱是它有自己獨立的自體,但同時它又是跟著根本煩惱之後,隨之而産生的。有這樣二種的不同。
我們先講六種根本煩惱。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瞋。叁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第一種就是貪。我們看貪的定義:
“言貪者。于有有具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苦爲業。”
貪是一種染著,對五欲六塵的境界生起染著的心理。貪的名稱很多,比如說貪染、貪欲、貪愛、貪著……都是貪的不同說法。
那麼,貪的生起,它的對象,貪必然有貪的所緣境。就是每一種心的生起都有它的所緣境,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什麼道理?每一種心當它産生作用的時候,都有見分、相分。所以,貪必然有貪的相分,瞋有瞋的相分。這個相分就是貪的所緣境。貪的所緣境是什麼呢?“于有有具”,有,叁有,叁界的有爲法;有具,生起叁界的因,生起叁界雜染法的因,也就是叁界因果。叁界因果都是有情貪著的範疇。
通常貪的這種心的生起,一般情況下要有幾個前提。首先,要有貪的心所,你具備有貪的種子,你有貪心。爲什麼會貪?首先因爲你有貪心,也就是你具有貪心的潛在的力量,這是一個前提。任何一個心所的活動,首先你具有這種心理潛在的種子,如果你沒有這種潛在的種子,你也就不會起貪心。然後,你對這個對象,你需要它,你覺得它很漂亮,這個也是貪生起的前提,如果你不需要它,你也不會貪。所以,貪又叫貪欲,欲,欲就是有一種需求作爲前提,如果沒有需求作爲前提,你也不會貪。還有,你覺得漂亮、覺得美。通常生起貪的,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把所緣的境界執以爲我,當我們執以爲我之後、加上“我”之後,這一份貪又會得到一種增加,它的力量就會增加。所以,叫:我貪。把境界執以爲我,有了這一份我執之後,你貪的力量就會加強。所以,貪的生起是有這些衆多的因緣。每一種心所的生起,都有它的因緣。
我們貪的對象很多,《瑜伽師地論》中舉了很多種類,比如說,對自己的認識、觀點、知見,貪著自己的觀點;還有對你沒有得到或是已經得到的境界、或者你受用過的、你經過的生活經曆,貪過去的一些在我們生活中發生過的一些事情,我們會貪;還有,對男女之間的感情上的貪;或者對親朋好友的貪,或者對生活用具的貪。貪的種類蠻多的,只要你喜歡的,你須要的,我們都會起貪。所以,貪的心所是蠻普遍的。
貪的作用,“能障無貪”,能夠障礙無貪。貪和無貪是對立的。如果你有無貪的心理,你的無貪的心量很強的話,那就沒有無貪。這是第一種過患。第二種過,貪將會導致我們造不善業,很多殺盜淫妄的行爲。殺人放火、人次搶劫、強暴、說假話,所以,貪會引發殺盜淫妄,造不善業。貪,本身也會引發苦果。貪的心理産生作用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是不安定的時候,如果你沒有這種貪著的心的時候,你的心是安定的、是自在的。
貪造了這些不善的行爲,將會給我們帶來不善的異熟果。所以,貪是屬于不善行爲的根本。
貪瞋癡這叁種被稱爲叁種不善的根,不善的根本。這叁種在佛教中又稱爲叁毒,叁種毒品。就像現在網絡上的病毒一樣。病毒有自動拷貝的功能。如果電腦中了病毒了,它會把這個病毒自動拷貝到你的每一個文件上。同樣地,如果我們貪的力量很大,貪瞋癡的力量很大的時候,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每說一句話,每一種心理活動,都會帶著這種貪的心理,或者帶著瞋恨的心理。也就是如果這種病毒的力量很強的時候,同樣地,也會産生一種自我拷貝,拷貝到我們的心裏面。比如貪心的人,他每說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情,他都會帶著貪心。有沒有這樣?瞋恨心也是一樣,如果你瞋恨心很強的時候,你做每一件事情,說每一句話,也會帶著瞋恨心。所以,我們的心所也是帶著自動拷貝的功能,這種功能比電腦病毒的拷貝能力,更靈活、力量更大。
所以,貪會給我們貪著的心招感苦果。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這是我們修行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佛法中說要解脫,解脫什麼呢?解脫的就是貪瞋癡,解脫的就是煩惱。這是輪回的根。這也是我們造成不解脫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思惟貪的過患,同時也要不斷地思惟無貪的功德。如果一個人沒有貪,你的生命將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你將會過得何等自在?反過來說,一個人被貪著的心所控製,那麼他的生命將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貪將會給我們帶來多麼大的過患。要這樣不斷地思考,思考無貪的功德。當我們經過不斷的思考之後,我們就要修,把貪修掉,成就無貪。
怎麼樣才能把貪修掉呢?就是要修習苦、空、無常、不淨。貪欲就苦的。貪欲就是苦的根本;你所貪的東西都是空的,你什麼也抓不住,無所得;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了知一切都是如夢如幻,了知一切是無常的;同時對你所貪著的境界要進行觀想,觀想它的無常,觀想它的如幻如化,觀想它的不淨,要作這樣的觀想。這些觀想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貪,成就無貪。其實修行就是克服這些心理,關鍵就是在克服這些心理。
接下來講一講:瞋。
我們看瞋的定義:
“瞋者。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依爲業。”
瞋,這個概念我們也是很熟悉。瞋,我們平常叫瞋恨心。它的前提是,它所面對的境界通常是逆境,逆緣。對于逆境、逆緣會生起憤怒、並且想要損害的心理。瞋的所緣境具體地說,就是逆境、逆緣。籠統地說,“于苦苦具”,即能夠給我們帶來痛苦以及製造痛苦的因緣,我們都會生起瞋恨心。
瞋恨心的生起,當然逆緣是一個方面,我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有的煩惱的生起都有二個基礎,一個是無明,一個是我執。如果沒有我執的人,他是不會有煩惱的,如果沒有我執,他的這些煩惱將會失去依托的基礎。所以,無明和我執是煩惱生起的根,是所有的煩惱建立的根。所以,爲什麼會有傷害心?因爲:你傷害了我,你讓我不開心,你損失了我的利益。因爲有一個“我”,我才會不高興,如果我沒有“我”的話,我就不會有憤怒的心,不會有瞋恨的心。所以,我執越強的人,越容易起貪瞋癡。還要有瞋的種子。瞋的種子也就是瞋心生起的時候,你具備有這種瞋恨心的潛在的心理力量。如果你沒有這種潛在的心理力量,你也不會起瞋恨心。
這是瞋恨心生起的幾個條件。
瞋恨心的表現方式,在隨煩惱裏有說到,包括憤怒、恨、惱、嫉妒、損害等,這些心理都是屬于瞋恨心的表現。
瞋恨心的過失非常重。我們昨天講過了,叫“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遺教經裏也說:“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在叁毒裏邊,瞋恨的這種過失最重,因爲它的破壞性最大。我們昨天說的,五千年文明一瞋皆能毀。同樣,你做得再多的功德,一念瞋恨心也可以把它毀掉了。所以,瞋恨心的過失很重。
我們要通過禅修來對治瞋恨心。怎麼樣來對治?我們還是要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要思惟瞋恨心的過患,同時也要思惟無瞋的功德。這是首先要思惟的。因爲我們每一個人不希望給我們的生命帶來過患、傷害。當我們作了這樣的思惟之後,我們要修無瞋。
第一要修無我,要了知我們內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都沒有我和我所。人家傷害你,你要觀叁輪體空,沒有我和我所,誰傷害誰呢?能傷害和被傷害的人都了不可得。這樣,人家對你的傷害就沒有什麼好忍的。真正的忍,是忍無可忍。沒有可以忍的對象,也沒有忍的人,也沒有忍的這一件事情。你從因緣法去看,這個傷害你的人,加上這個傷害的動作,全部把它分析開,解開之後,其實根本就沒有傷害這麼一件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一大堆因緣。比如說有這麼一個人,這個人不等就是于這個傷害你的人,因爲他不一定就是在傷害你,這個人再加上這種心,再加上各種動作,你把它們一個一個分開;同樣作爲你的存在 ,你是作爲被人傷害的,作爲你的存在你也一樣,你也可以作這樣的一個解析。如果真正能了知這種沒有我、我所的道理,瞋恨心就不容易産生。因爲瞋恨心畢竟還是以我執爲前提,你要對治瞋恨心,就要觀無我。
然後,還要修忍辱,修慈悲。當然,我們剛才講忍辱,真正的忍辱是沒有什麼可忍的,如果有忍,那忍辱將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同時還要修慈悲,可以對治瞋恨。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歌利王要割截他的身體,佛陀絲毫都不起瞋恨心。所以慈悲心可以化解瞋恨,不是用瞋恨來化解瞋恨。瞋恨心是不化解瞋恨的,只有慈悲心能化解瞋恨,所以我們還要修習慈悲心。
這是第二種煩惱心所。
第叁種:慢。慢心所。
“慢者。恃己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
我們經常會把慢和驕合在一起說,我們常說:這個驕慢心很重,其實驕和慢這是二種心所,定義並不太一樣,但是內容和特征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慢,主要是通過和別人的攀比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高人一等,這就是慢;驕,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長處,並沒有通過攀比,比如說自己具備某一種特別的能力,對自己的長處産生一種高度的雜著的心理。慢主要是通過比較,在攀比中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種慢的生起,其實它的前提還是我執。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