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1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01

  2006年2月21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根據我們預科班課程的設定,有一門唯識的課。那麼正好我們學習唯識學研究生專業的開始,所以我們二個班的的同學又並到一起來聽課。原本我們前幾屆的學生,關于唯識學課的開設,我們主要都是學習《唯識叁十論》。那我最近發現,《百法明門論》也是蠻重要。我們在座的有一些同學過去如果上過佛學院的,但是,如果要對這一門課的意義能夠有深刻的認識,可能不只是一般地泛泛地學一學就能夠領會的。

  《百法明門論》這部論和《唯識叁十論》的作者是同一個人,都是世親菩薩。那麼,這一部論跟《叁十論》也一樣,都是用非常簡煉的方式來表達唯識的思想。當然如果從唯識學的地位上來說,自然是《叁十論》更重要,但是對于我們初學唯識來說,也可能《百法明門論》更重要。

  事實上,唯識學重要的思想其實在這個《百法明門論》裏邊都有。最重要的思想是什麼呢?我發現,在這個《百法明門論》裏邊有叁個重要的內容。第一,講無我。第二,講唯識。第叁,對于心理的分析,對心和識的分析。整個《百法明門論》的內容,不外乎這叁塊。

  第一,就是無我。你看開頭,這個《百法明門論》一開頭,就抛出了這一部論的論題:“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那麼,整部論基本上都在論證這個無我的道理,所以到了最後,無我歸結爲二種:一者人無我,二者法無我。無我的教義,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它是非常重要。因爲無明和我執是我們凡夫心建立的基礎,是我們的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形成的基礎。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無我、摧毀我執,凡夫心也就沒有它的立足之處。所以,無我是佛教的特色,不論是在阿含的經典,還是在大乘經典,不論是在解脫道裏,還是在菩薩道中,無我的教義,都是非常地重要。所以,我們看《叁十論》的開頭,也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也是從無我開始的。說:“有假說我法”,說“我”和“法”是假的,是假有,是假設的,或者說根本就是沒有的,其實也在說無我。所以,這個以“無我”作爲開頭,事實上它是《百法明門論》和《唯識叁十論》的共同之處。

  其次,講唯識,這是唯識學的不共的特色。因爲唯識學它所以稱爲唯識學,之所以稱爲唯識宗,其實就是它立足于唯識學的中道見。《叁十論》在這個知見組建上,重要的就是成立諸法唯識,幫助我們認識“唯識無境”的道理。這是和我們平常人認識是不一樣。我們的認識是有境的,我們認爲心外的境都是客觀的、固定的、實在的,這是屬于遍計所執。但是唯識告訴我們:其實一切都是心的顯現,一切都是我們心的顯現,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我們心的顯現,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所以,唯識宗最重要的一部論典叫《成唯識論》,《成唯識論》就是成立諸法唯識。

  唯識不僅僅是一個論點,不僅僅是一個命題,它是一個哲學體系,通過這個哲學體系來幫助我們樹立唯識的中道正見。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全面地、深刻地了解唯識的哲學體系,了解唯識的中道見,並且能夠運用唯識的中道見來幫助我們破除我法二執,當然最詳細的內容,還是通過今後進一步地《唯識叁十論》、《成唯識論》,光現在學一個《百法明門論》,那肯定還不夠。

  但是,《百法明門論》裏邊它同樣也揭示了心和色的關系、精神和物質的關系、認識和存在的關系。因爲在百法我們講《百法明門論》,百法,就是它把宇宙中的一切法歸納爲一百種。比如說這裏邊有關于心法和色法的關系,有爲法和無爲法的關系。

  心法和色法是什麼關系?那麼在《百法明門論》裏邊就告訴我們:色法是心法……是心的顯現,沒有離開我們的心,也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對象、認識到的一切境界都是沒有離開我們的心。至于怎麼沒有離開,那麼這個道理在《百法明門論》裏還沒有作詳細的論證。說明諸法唯識的道理,這也是《百法明門論》的重要的一塊內容。

  那麼第叁個部分,就是講的關于心的認識和心的分析,這個是唯識的特色,這是蠻重要的一塊。因爲我越來越意識到,其實我們整個世界,事實上都是我們內心活動的結果。其實所有的修行最終都要落實到心上,修行的目的、我們學習教理的目的,我們爲什麼要學習這麼多教理?學習這個宗派,學習那個宗派?學那麼多幹什麼?其實無非就是爲了幫助我們認識我們的內心,然後進一步地就是幫助我們調整我們的內心,再進一步就是幫助我們淨化我們的內心。那也就是說,整個修學都是幫助我們認識內心服務的。

  當然在佛教裏邊,佛教的經論裏邊,關于講到心的有二個系統:一個是講真心的系統,一個是講妄心的系統。

  講真心的系統,講《楞嚴經》,《楞嚴經》講“妙明真心”;像《涅槃經》講佛性,像《如來藏經》講如來藏;那麼還有很多論典,像《勝鬘經》,像《大乘起信論》,講如來藏、講佛性、講真心。那麼這個是在大乘佛教裏邊講心,它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體系。像中國禅宗的修行,它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一個、如來藏的知見的基礎上;像藏傳佛教的比如說大圓滿、大手印的修行,它基本上都是立足于這種如來藏的見地的基礎上。你認識到這個心,這就是你成佛的基礎、成佛的根本。也就它提示了我們每一個衆生,在我們生命的某一個層面,跟佛菩薩是無二無別的,我們只要去認識它、去開發它,那麼,我們成佛的修行將會變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那麼,在佛教裏邊,另外一個講心到的系統,就是講妄心,講凡夫心,講妄心這個系統。那麼對于妄心講得最詳細的,就是唯識宗。所以,唯識宗通常被稱爲“虛妄唯識系”,它都講妄識。當然像阿含這個體系的經論,它也是偏向于講妄心。

  其實,了解我們的妄心,這對我們的修行其實是蠻重要的。因爲我們現在心行的基礎是什麼呢?我們現在的基礎就是妄心,我們現在心行的基礎就是凡夫心。如果我們不了解妄心的話,我們這個修行很困難呵!我們在上個學期學習道次第論的時候,曾經和大家講過一個非常精辟的內容,整個修學佛法的過程,無非就是:舍棄凡夫心,然後就是發菩提心,成就佛菩薩的品質。

  那麼,怎麼樣舍棄凡夫心,其實我覺得修行最難的就在于:如何從這個凡夫心裏邊走出來,如何擺脫凡夫心對你的幹擾。這是最難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擺脫凡夫心對我們的幹擾,我們就沒有辦法見到空性;我們如果沒有辦法擺脫凡夫心的幹擾,我們就沒有辦法發揮我們生命潛在的這一種具有像佛菩薩品質一般的潛在的功用。所以,我們要有方便,我們要了解凡夫心,我們如果要舍棄凡夫心,我們要擺脫凡夫心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必須要了解凡夫心的規律,我們要了解凡夫心的特征。我們了解了之後,我們自然就懂得怎麼去做了。

  所以,我覺得唯識宗對心識的分析的這一塊,對我們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尤其對我們同學們今後如果從弘法的角度來說,也是蠻有意義的。現在這個社會上很盛行心理學,二十一世紀最大的疾病是什麼疾病?精神病。心的問題。現在國內慢慢地心理學、心理咨詢、治病心理疾病慢慢地開始重視,但是跟佛教的心理學相比,跟佛教對心理的治療相比,其實社會上的心理學是膚淺的,也是很不究竟的。相比之下,佛教對心理的這種透視以及對心理問題的解決,通過戒定慧來徹底地解除心理問題,這是最究竟。因爲也有不少學心理學的來找我,我跟他們談一談,他們都覺得蠻有受用的。所以,學習唯識、了解心理學,這是我們學習唯識的重要的一塊,這是我爲什麼選擇講《百法》的原因。

  那我們在講論之前,先幫助大家了解一下整個唯識學修學的一個完整的體系。

  我們過去學習佛法,普遍存在二種現象:

  一種,就是不得要領,尤其對于多數沒有老師指導的人來說,即使有一些人有老師指導,但是如果這個老師不是學得很好的話,他叫你今天看這個論,明天讀那個書,可能學了很長時間,同樣存在不得要領的問題。

  那麼,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偏執一端。很多人學佛都存在這個問題。比如說學禅的人,他就是一句話頭,這個話頭就參吧!他覺得參一句話頭就行了;持戒的人,他覺得可能我只要持好戒就行了;念佛的人,他只要覺得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那麼學習教理的人,同樣了存在這個問題。

  從我們學習唯識的角度來說,我感覺過去的人學習唯識基本上也是存在偏執一端的這樣的一種現象,因爲多數人學習唯識,基本上偏向于唯識見的這一塊,也就是基本上偏向于唯識的哲學這一塊。所以,你看從民國年間以來,很多人學習唯識,出了很多學者,但是通過唯識在實證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現在佛教界各地佛學院也都在開唯識,但是多數人在學習唯識的過程中,大體上都是關注諸法唯識的道理。但事實上,對一般人來說,要把唯識的這個哲學的思想要搞清楚,還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就陷入到唯識的哲學思想思辨裏、在似懂非懂之間,進也進不去,出也出不來。爲什麼進不去呢?因爲他沒有止觀的實修,他當然就進不去了。他進不去,他自然也就出不來了。就像一個人進入到一個迷宮裏邊去一樣,所以,他沒有辦法深入下去,但也沒有辦法出來。所以,我覺得這個在學習唯識上來說,是片面,這個是跟唯識的修行上的片面有關系。

  因爲我最近,我在思考,就是作爲佛法的修學,事實上它應該是有一個完整的內容,這個完整的內容到底是……比如說我們講的唯識見,唯識的正見,這個是在唯識的修學體系裏邊,其實它只是屬于一個部分的內容。一個人光有正見,是不是就可以?光有唯識正見,是不是修行就能修好了?我們想一想:如果你光有見的話,能不能修得好?光有見,如果你不能落實到止觀上,這個見往往就成爲玄談的資料。那麼,反過來說,一個人很重視止觀、很重視禅修,…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0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