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涅槃,而是入於世間度化衆生,這時之身,稱爲法身。這種法身,不只一身,而是可以有無量身,並且,都虛幻不實:
「從法身以後,所受之身,如幻、如鏡中像。」
「佛法離一相故,無決定真身;離異相故,無決定粗身(肉身)。」
不但衆生所見菩薩法身虛妄不實,衆生所見佛的法身虛妄不實,即使「諸佛所見之佛,亦從衆緣和合而生,虛妄非實,畢竟性空,如同法性。」
既然法身虛妄不實,便無所謂叁十二相,也無所謂修叁十二相,說修叁十二相,不過爲了引導衆生修習佛法而已。
第八章<次問法身佛盡本習並答>中,慧遠問:《大智度論》說佛已斷一切煩惱,又說七地菩薩得清淨法身,煩惱已盡,直到成佛,才除盡殘余的習氣,法身菩薩究竟是否已斷盡煩惱
鸠摩羅什回答道:說法身菩薩已斷煩惱,指的是已斷叁界凡夫煩惱:說不斷煩惱,指的是法身菩薩還有菩薩細微煩惱,即殘余的煩惱習性,到成佛時才能滅盡。這二說都對。
第十二章<次問四相並答>。佛家把受因緣條件製約的現象稱爲有爲法,有爲法的特點是有生、住、異、滅,叫做有爲四相。小乘的一切有部認爲,「生、住、異、滅」四相中任何一相發生時,都會具有「生、住、異、滅、生生、住住、異異、滅滅」八法,使「四相」具有有爲法的性質,而生生、住住、異異、滅滅這後四相中任何一相發生時,則只有「生、住、異、滅」四相中相應的一相與之發生作用,如生生發生時,只有生與之發生作用。一切有部這種邏輯不清晰的論述,本來是要證明四相是實在的,「生」是世界萬物産生的本原。《大智度論》則證明「生」還需要「生」,即使追溯到無窮,也找不到最初的「生」。於是,慧遠惶惑了,要求解答。
鸠摩羅什認爲,四相八法,是小乘的戲論,不是佛說,由此自然造成各種邏輯上的混亂,不能自圓其說。其實,佛說衆緣和合,名爲生;衆緣離散,名爲滅;中間的變化,名爲住、異。一切現象都生住異滅,都是無常,由此引導衆生厭離世間,那裏有什麼作爲萬物本原的實在的「生」呢
有的小乘經已指出,生住異滅,只有名字,無有定相。大乘則認爲,「生」是畢竟空,如同夢幻。鸠摩羅什總結道:「一切法無生無滅,斷語言道,滅諸心行,同泥洹相。」
以上是未選四章的概況。這四章的基本觀點,在其他十四章中都有闡述,所以,未再選入。
鸠摩羅什和慧遠都是當時知識非常淵博的學者,他們的論述,不僅是大乘佛教的教義,也有小乘的、以至外道的觀點;不僅是佛學,也涉及到玄學以至儒家、道家。再者,雙方也許出於禮貌,彼此說話都很委婉含蓄,特別是鸠摩羅什,他站在中觀學派的立場,不作定說,或者旁敲側擊,或者當作一種語言假說解釋,關鍵之處論述並不明確。複次,他們畢竟是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學者,對於某些問題的觀點,例如對於物質構成、宇宙起源等的觀點,是一種經驗性的古老觀點,對於今天具有科學知識的一般讀者來說是很陌生的,不容易作解釋。雖然如此,其中仍充滿與空相應的甚深智慧,值得讀者細細揣摩。最後,原書流傳至今,脫漏錯訛在所難免,雖經校對,仍有難明之處,不好妄斷。由於這些原因,翻譯和注解都頗有難度。爲了便利讀者,譯文中按譯者的理解增加一些字句。筆者學力不足,恐難傳達出兩位大師的深意,敬請讀者指正。好在有原文可以參照,當然應以原文爲准。
本書以《大正藏》的《鸠摩羅什法師大義》爲底本。參校本爲日本京都東山禅林寺所藏本(見日本木村英一編《慧遠研究·遺文篇》),中國佛教曆史博物館邱盤校勘本。
第一章初問答真法身
譯文
慧遠問道:佛的法身爲衆菩薩說法,只有法身菩薩才能見到。既然可以見到,便是有形體的,應當有四大五根。如果有四大五根,那麼,法身和色身有何差別,而叫法身呢
經說:法身無來無去,無有起滅,和涅槃一樣。既然和涅槃一樣,爲什麼還要說法身可見呢
羅什答道:佛的法身,和神通變化一樣,神通變化沒有四大五根,法身也沒有四大五根。爲什麼呢
因爲構成萬物的成分,都離不開四大。四大可以再分析爲色、香、味、觸。以有香之物來說,必定有色、香、味、觸四種因素;有味之物,必定有色、味、觸叁種因素:有色之物,必定有色有觸:有觸之物,必定有一種因素,那就是觸。可見在色、香、味、觸四種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觸。其余物質性的東西,可以有色、香、味、觸四種中的幾種或一種,也可以沒有某一種或幾種,但必定都有觸。如地必定有色、香、味、觸。水必定有色、味、觸,而沒有香,如果水有香,便是地香。何以見得呢
因爲用真金的器皿承接天雨,金器中的水是不會有香的。火必定有觸,而沒有香,如果有香,便是木香。何以見得呢
因爲從白石中冒出來的火,就是沒有香的。風只有觸,而沒有色。這就是說,物質東西都必定有觸,如果是非物質東西,便不一樣了,如鏡中之像,水中之月,可以看見,好像有色,其實,沒有觸與香、味,所以,不是物質東西,沒有四大五根。神通變化也是這樣的。法身也是這樣。
又,經中談法身的,或者說是佛所化身,或者說是妙行法性生身。妙行法性生身,便是真法身。比如,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舍去肉身,得到的清淨行身,就是妙行法性生身。
又如,《法華經》說:「羅漢受記,將來定當成佛。」《經》中也說,羅漢末後之身。這兩經都出於佛口,能不信嗎
那種由煩惱之業而成的生死肉身,羅漢已不再受,所以說羅漢之身是後邊身。又,比如法身菩薩,因淨行而生,將來成佛。像羅漢之身、法身菩薩之身,都是成佛之路上的修行所得,都是佛事,當然都是實在的,只不過有等級高低的差別,而且有真有僞,都比不得佛的真法身。佛的真法身,充滿十方虛空法界,光明遍照無量國土,說法的音聲常逼達十方無數之國,只有圓滿具足十住功德的衆菩薩,才能聽到佛的說法。佛的這個真法身,方便化現爲無量無邊的變化身,便是化佛,化佛遍於十方,隨各類衆生品級的不同而化現爲不同的佛身,光明色像有精有粗。
至於佛的真法身,九住菩薩尚且不能見,何況會退轉菩薩及其余衆生
爲什麼只有十住菩薩才能見到呢
這是因爲佛的法身已超出叁界,不是按照一般人身、口、意叁業所受的果報身,而是無量的無漏清淨功德修行所成,因而能夠久住,如同涅槃一樣。佛的真法身,好像太陽出現,而所化之身,則像是灑遍十方的陽光。《首楞嚴經》說,燈明王佛之壽爲七百阿僧祇劫,和現在的釋迦佛相同。這話說明,因爲都是一樣的佛身,因此壽命也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如果可以與佛等同,便可跟佛一樣,具有佛的壽命。法性生佛所化現之佛也是這樣的,既然化佛是法性生佛所化,也是佛,當然便與法性生佛一樣,能夠久住。
您談到法身無來無去,其實是說的諸法實相,同涅槃一樣,無爲無作。有的經書說,法身雖能久住,仍然屬於生滅變化的有爲法,虛幻不實,最終畢竟成爲無,而其性本自空寂。這裏說的也是諸法實相,無來無去。諸法實相,本性空寂,似乎無所不在而實無所在,似乎無所不作而實無所作,似乎有來有去而實無來無去。法身既然便是諸法實相,也就可以認爲法身似乎有而實無有,似乎說法而實不說法。在這個意義上,認爲佛的法身說經,卻又說其相不生不滅,也沒有什麼錯誤。
對於羅什的解答,慧遠談體會說:探求來答的要點,法身有叁種含義:一、法身便是諸法實相,無來無去,與涅槃一樣:二、法身和神通變化一樣,沒有四大五根,如水中月、鏡中像之類:叁、法性生身是真法身,能久住於世,猶如光輝的太陽。這叁種含義雖然各不相同,但可以用一個名詞統一起來,總稱爲法身。由於傳譯經文的人沒有詳細分辨,只傳來法身之名而說不清實際內容,以至引出我前面所提的問題。您說得明白而准確,解答得好。
原典
遠問曰:佛於法身中爲菩薩說經,法身菩薩乃能見之①,如此則有四大②五根③。若然者,與色身④複何差別,而雲法身⑤耶
經雲:「法身無去無來,無有起滅,泥洹⑥同像。」雲何可見,而複講說乎
什答曰:佛法身者,同於變化⑦,化無四大五根。所以者何
造色之法⑧,不離四大。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觸⑨;有味之物,必有叁法:色、昧、觸;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觸;有觸之物,必有一法,即觸法也。余者,或有或無,如地必有色、香、味、觸;水有色、味、觸,若水有香,即是地香,何以知之
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則無香也;火必有觸,若有香者,即是木香,何以知之
火從白石出者,則無香也;風但有觸,而無色也。若非色之物,則異今事,如鏡中像、水中月,見如有色,而無觸等,則非色也。化亦如是。法身亦然。
又,經言法身者,或說佛所化身,或說妙行法性生身⑩。妙行法性生身者,真爲法身也。如無生菩薩,舍此肉身,得清淨行身⑾。
又如《法華經》說:羅漢受記⑿爲佛。《經》複雲:羅漢末後之身⒀。是二經者,皆出佛口,可不信乎
但以羅漢更不受結業形⒁故,說言後邊耳。譬如法身菩薩⒂,淨行生故,說言作佛。如是佛事,雖皆是實,而有參差,有真有僞。真法身者,遍滿十方虛空法界⒃,光明悉照無量國土,說法音聲常周十方無數之國,具足十住菩薩⒄之衆,乃得聞法。從是佛身方便現化,常有無量無邊化佛遍於十方,隨衆生類若幹差品而爲現形,光明色像,精粗不同。
如來真身,九住菩薩尚不能見,何況惟越致⒅及余衆生。所以者何
佛法身者,出於叁界⒆,不依身、口、心行,無量無漏⒇諸淨功德本行所成,而能久住,似若泥洹。真法身者,猶如日現,所化之身,同若日光。如《首楞嚴經》,燈明王佛壽七百阿僧祇劫(21),與…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一章 初問答真法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