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釋禅觀、禅樂與禅病(鄭士鋼)

  略釋禅觀、禅樂與禅病

  鄭士鋼

  

  禅觀 即坐禅觀念真理,其法是:外息諸緣,心不散亂,念念返觀內照以修習“明心見性”之聖道。梁武帝時達摩祖師來自西域,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是爲初祖;二、叁、四祖長夜觀心,脅不著席;五祖弘忍雲:“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六祖慧能天資絕倫,一悟本心,即成佛道;神秀大師則主張明鏡勤拂拭,能起到消磨積習的作用。列位祖師都是禅觀典範,千古至尊。禅學的傳入,不但曆代大德禅師輩出,而且對儒學影響亦盛大。宋朝理學家朱熹(1130~1200)雲:“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又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明朝理學家王陽明(1472~1528)雲:“聖人之心,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須痛加刮磨一番,盡去其駁蝕,然後纖塵即見,才拂便去。”又雲:“悟後六經無一字,靜馀孤月湛虛明。”這些都屬禅觀範疇的寫照。此外在習禅觀時,可兼觀想念佛,以免空蕩無據;在修淨土時,亦可結合禅觀,有益于攝心、參悟。永明延壽禅師(904~975)雲:“有禅有淨士,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將來作佛祖。”又雲:“彌陀口口稱,自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禅觀與念佛有機的結合,是修行的一大捷徑。

  禅樂 習禅之人,靜坐一室,清貧因厄,似乎痛苦,然而其心清淨,萬慮俱寂,心中融融,自然能得輕安、寂靜、適悅心身之妙味。以德潤身,心廣體胖,鶴發童顔,氣度非凡,胸懷灑落,自有真樂。

  禅病 俗語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魔”非是外來的魔鬼,而是內生的妄念。諸如貪愛心、嗔恚心及思念過去、未來種種念頭,均爲禅觀之病魔。明憨山大師雲:“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世事塵勞常挂礙,深山靜坐也徒然。”先賢王陽明雲:“心體上著不得一念留滯,就如眼著不得些子塵沙;些子能得幾多,滿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是好的念頭亦著不得些子,如眼放些金玉屑,眼亦開不得了。”又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一切妄念,根深蒂固,若妄念綿綿不止,即所謂“魔高一丈”,“深山靜坐也徒然”。而其副作用則是心陽獨亢,真陰日耗,陽盛陰虛,必然産生頭痛、眼暈、失眠、心悸、五心煩熱、口乾舌燥等病症。心病還須心藥醫,必須擺脫萬緣,下定一心,奮發一志,念念不忘于思想深處“返觀內照”。若本性澄澈時間多了,則妄念必然減少;到本性澄澈無障翳時,則一切妄念自然潛消、默化。“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禅病”之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