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
——談談對禅的粗淺認識
讀者 圓明
本來寫下“獨辟徑蹊”這個題目,後來想了一下,還是用“走自己的路”比較通俗。
司機的技術,是從老師和書本學來的。開車時自己只要掌握技術就可以了。但是,繞道拐彎、行駛快慢、方向盤轉動,就要靈活運用了。司機座位前有“請不要與司機講話”的牌子,提示司機和乘客注意。疏忽了,就有人命關天大禍!習禅的人,也是這樣,先學方法,再就製心一處,精進不懈,就可到達目的地。如果方法不對頭,又叁心二意,不但達不到目的,甚至走火入魔,出亂子。掌握方法,這是原則,還要靈活機動,這便是走自己的路,禅宗祖師莫不如是,故有千七百公案産生。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是,在修行不得法時,善知識的及時指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佛陀在世時有二比丘,久修不悟,遂生退道心。世尊要其說明原因,一說修數息觀,心仍不息;一說修白骨觀,久觀境不現。佛說:你們把修法互換一下,很快會得到成功的。二人疑惑不解地問:這是什麼原因
佛說:修數息的前生是看屍陀林的,觀白骨的前生是銀匠師。故二人互換方法後很快都得道了。
還有枯坐不能成佛、磨磚不能作鏡的比喻,都說明善知識的重要性。但學者本身就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善根、二是定志願。有善根才能得聞佛法,有善根才能聽善知識的話;如說修行,便是志願了。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要選定所要走的路而精進不懈。
“知之匪艱、行之唯艱”。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並不難,做起來卻不容易。現成的答案是沒有的。需要千百次訓練,實驗。“趙州八十猶行腳,只因心頭未悄然”。習禅一年多來,什麼辦法都用過了,結果一事無成,真是苦惱極了!最後認定數息觀堅持下來,遵照數入不數出的方法,有時從一數到十,數八、九次都數不到十。中間都被妄念沖擊了。雖有幾支香尚能循環往複數好,要持之以恒,“一念萬年去”,又談何容易。坐香時,靜下來數還可以;開靜後,就被紛繁複雜妄念襲來,外因強烈,內因信念微弱,正念便中斷了。可見要達到“行亦禅,坐亦禅”的娴熟功夫,的確不是短時期所能辦到的。
六祖以“無念”爲宗,這是上根利智的剛毅決策,一舍一切舍、一斷一切斷。我自知愚笨,從一數到十都數不好,只好以“有念”爲前方便,用上幾年功夫,從“有念”過渡到“無念”,乃可說是以無念爲宗。
總之,走自己的路,是苦心孤詣、潛移默化的同義語。盡管來之于經教,但行起解絕,故說爲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也就是“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地用功夫”。故禅之所以爲禅,別人豈可以心思言議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