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恩,不僅僅是指人類,其中包括有草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衆生的含意,極其深廣,泛指一切環境。就連宇宙間的一顆小星,哪怕只給我們照來一絲光線,我們也應感謝其恩。
六、叢林生活的出發點
叢林生活,十分重視提高自尊心,所謂“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就是這個道理。但真正的修行,就象《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一樣,決不輕視他人。即使是叁尺童子或不知世事的嬰兒,我們也不能以輕慢之心相待。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叢林生活是如何忍受屈辱的。這就是叢林修行的出發點。
道元禅師從中國回來時,有人問他修到了什麼。禅師說:“別無所獲,只得柔軟心。”此柔軟心,即是忍辱行。忍辱,屬六波羅蜜行之一。非柔軟心不修,大凡我們的心中有一種堅硬的東西,這堅硬的東西即是我慢心,是“我”在其中支撐著的。外界一旦觸及了它,一定會爆發起來,似乎它就是最偉大的東西。然而,從禅的角度講,我們必須修柔軟心,沒有柔軟心,就不能到達正道。
從學知識方面來說,柔軟心即是不恥下問,虛心坦懷,四方求教。叢林生活中有“行腳”;這也影響了日本的武士修行。今天的行腳,似乎不太注意它本來的意義。行腳時,大體上應有幾種心境。可是,近來卻是一種徒步旅行式的行腳。在英國,婦女中的這種行腳熱,屢見不鮮。但是,禅者的行腳,除行腳之外,還有更重要的目的。行腳只不過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
我曾經解釋過禅僧行腳的意義,其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行腳是兩足的運動,身軀的使動,心神活動的外現。將擁有五六尺高、一百多斤重的身體不停地隨心所欲地推動,這就是行腳的原理。此走動的方向,一旦向一定的方向前進,就形成了旅行,也許有人認爲這毫無意義。但是,這裏值得注意的是心與身一致的自由活動。也許有人要說“這又怎麼樣呢”
其實,這種“自由”是很難統一的。舉手投足,似乎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事,但是,在“行腳”之外,我們人類何時能既心動、又舉手投足,使其完美統一呢
他力宗派的人說“唯聽”,可是,古往今來,“已聽”的人究竟有多少呢
禅宗的人說,“看!看!”或者說:“道!道!”可是,古往今來,“已看到的”和“道得的”人,究竟有多少呢?使喚手足,活動耳目,都是筋骨上的事。比起手足來說,口、耳更容易活動。殊不知,我們並不是筋骨在活動,而是心在活動。行腳,也非腳在活動,實爲運動。因此所謂行腳生活,並非腳的行走,而是心在自由自主的活動,老子說,聖人不出門,乃知天下事。如果想通過行腳去知曉天下事,那麼,行腳一輩子,也是徒勞的。心的行腳,就是老子所言之意。
七、叢林生活的基調
叢林生活中有所謂積陰德的說法,它是叢林生活的基調。所謂陰德者,通俗地說,即是行不被人知之德。現代,廣告宣傳已成爲一種時髦,有了這些,商品才能賣出,新聞報紙的出現,可以說是一種“宣傳欲”的發露。可是,新聞報紙一旦出來了,則加快了本來的“宣傳欲”的活動。當今世界,是一個新聞全能的時代。陰德卻銷聲匿迹,不被提倡。然而,叢林生活在這一點上,卻與時代相逆行,退居于無新聞的世界、不作廣告的暗黑之中,只是“默默地行動”。
這樣解釋,也許還不能明白陰德的意思。上面,我說過“愛惜自然物”,這“愛惜自然物”,就是積陰德的行爲。主動去做普通人不願做的事,如掃廁所等,都是陰德。主動去做一些不給人添麻煩的事,也是一種陰德行爲。有人也許說這些都是日常瑣事,不值一提。的確不錯,是一些瑣事。可是,今天我們每個人的目標,不都是沿流在這些瑣事深層的心理作用嗎
一旦有了這種心理,就可推測此人的器量如何。大到治理國家、從事科學研究、與周圍人的交際等,在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能積陰德。積陰德幹什麼呢
儒者說“必有陽報”,可是,禅者則說:“無功用”,或者說“立無縫塔”,不知從何處著手。“鴛鴦繡出任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如是積陰德才算真陰德。並非大小的問題,而是潛伏在其中活動的心的方向問題。
因爲,它走在與現代生活完全相反的方向,所以,通常不被人所注意。從前如此,至今亦然。但是我們不是任何時候都生活在經濟發達的世界之中的,不是僅以“giveandtake”爲生活原則生存的。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是居住在比這更廣闊的世界之中的。這廣闊是無限的,于是我們所看到的周圍世界,就象在流水中寫字一樣,無迹無蹤。佛教的“空”,難被一般人理解。陰德的世界,是“無功用”的世界;“無功用”的世界即是擔雪填井的世界,所謂“空”的世界。曆史上的梁武帝向達摩說:“我建寺度僧,爲佛法盡力不少,有無功德”
達摩答道:“無功德”。這一公案,人所熟知。這裏所謂無功德,究竟是什麼呢
行善事,而且意識到自己是行善事,這從道德上、政治上來說,並無可非議,值得肯定。可是,從宗教上來說,它並不究竟。宗教是從超越善惡處而行動的。這樣的行動,才能成爲善事,成爲功德,法爾自然的功德。這種功德,不僅僅是潛在于行動者的身上,而且潛在于一切衆生身上。無功德的價值,就在于此。佛教稱之爲“回向”。從因果律的角度來看,應該向著自己,可是,卻要變更方向,向著一般人。揭開如此不可思議的世界,即是叢林生活“微妙”之所在。
下面,我揭舉幾個問答,供讀者參考。
問:一念不生時如何
答:須彌山。
問:思念不起時如何
答:木人登機織,石人夜抛梭。
問:自己貧乏,不識一字,如何依教奉行
答:開門一看,不見一物。然來者卻無一人空手而歸。
這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問答。
以上對叢林生活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作了敘述。詳細說來,宗教與科學、政治、經濟、道德等方面的關系也極其深長,理應加以闡述。可是,這些都是本文範圍之外的事。爲了不被人所誤解,本文在敘述過程中,采取了比較通俗淺顯的表達方法,僅供學人參考。
《叢林生活的現代意義(鈴木大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