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學講座
雲水僧
第一講什麼是禅
“禅”是從梵文的“禅那”這個詞音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禅”實際上是一個外來語,它的意思是“思維修”或“靜慮”,屬于菩薩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種修行的方法。我們這裏所說的“禅”是禅宗所傳的禅,與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與“禅”相聯的有禅觀、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風、禅機等由禅引伸出來的禅語,真是豐富多彩,韻味無窮。
在印度,“禅定”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一種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爲基本叁學,是每個佛教徒必須修持根本法門。佛教傳入中國後,曆代祖師和各個宗派,無不以“禅定”或“禅觀”爲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禅宗興起之後,它所提倡的“禅”與原來的“禅觀”或“禅定”雖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對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說它,那末不同的是什麼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種認識。與其說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還不如說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視學人與其師的直接對話,以啓發學人的智慧。
第叁,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開悟,認爲只有“悟後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人心的淨化緊密結合,認爲“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以出世的隨神做入世的事業。
關于禅的種類,《楞伽經》中分爲四種禅,一是愚夫所行禅,即執有法不空而行禅。二是觀察義禅,即于定中對義谛作靜慮之禅。叁是攀援如禅,即圭峰宗密禅師所說“欣上厭下”之凡夫禅。四是如來禅,即自證聖智境界之禅。
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禅源諸诠集都序》中分禅爲五種:
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凡夫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此是一切叁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叁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禅也。
宗密所分,是專就學理上的分類。在實際修行中,這五種禅可作爲循序而進的五個階段。在有真修實證的禅師引導下,每提高一個層次,就有一番悟境,就會在認識上來一次超越,這才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究竟應該怎樣來定義禅宗所提倡的“禅”,既是一件難事,也是一件多余的事。爲什麼這樣說呢
因爲禅宗是主張參“活句”的,曆代禅師在接引學人時總是應病與藥,精方解縛,從無死法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