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禅的象征式語言
臺灣鄭石岩
禅學是一門生活的智慧與藝術,是教導人們真心投注于生活,以發揮人性光明面的傳承。特別是生活在忙碌緊張的現代社會,禅確實能在你的心理世界,灑下清涼的林蔭,讓自己品觸到自由的欣喜和醒悟之後的自在。
禅不是知性的理解和觀念上的接納所能領會的。它必須透過生活上的體驗,把感情與理智融合起來,讓行動與思維一致,要真正從許多虛幻、貪執和成見中解脫出來。這就好像你必須走出屋子,才能享受春陽的溫煦;踏著秋野落葉,方始聞到秋聲;張開自已的眼睛,才可能看到真實的景致。
禅也不是知性化的理念所能傳遞的。禅家常說“言語道斷”,意思是說,光是用語言文字來討論禅是行不通的。但是,中國禅宗的發展,卻留下了一疊疊浩瀚的公案,而這些公案又是不可思議的難懂,特別是公案中師生的對話,絕大部分不能用邏輯來了解。
我越研究禅,越覺得古代禅師們用心之苦,他們知道系統化的文字敘述,極易流于理論化和知性化,但是語言文字是傳遞禅的智慧所不能沒有的媒介。就在這矛盾之中,禅宗發展出一套特殊的語言——禅的象征式語言。他們不用邏輯而用象征,不用觀念而用引喻,用體驗而不用思考,用直觀而不用分析,用統整的把握而不用疏離的思慮。這就是公案的象征式語言。
象征式語言,雖然不能有系統的表達智慧,但事實上生活的本身並不受邏輯的約束,而是受熱情與聯想所支配,因此禅家選擇了這種語言,用比喻,肢體動作,揚眉瞬目,棒,喝和圖形等等來表達生活體驗與心得,再透過老師的印證,而得到回饋。我想這就是禅家的經驗性學習,這種學習是徹底的,是最能引導一個人脫胎換骨的教育方法。(據臺灣鄭石岩《禅的象征式語言》一文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