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複旦大學演講)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 ——複旦大學演講

  『 2011年3月11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非常感謝大家今晚到這裏參加這次殊勝的活動,今天的活動是複旦佛學論壇又一次盛會,我們的主題叫做“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

  對每個人來說,每天都在接觸這個世界,但我們是不是真的了解這個物質世界呢?它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所接觸的世界是否真實?……今天非常榮幸地請到了藏傳佛教的大德索達吉堪布,來爲我們作這個開示。

  

  對于藏傳佛教,很多人都感覺很神秘,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通過今天的演講,相信大家會對藏傳佛教有比較真實的深刻了解。

  索達吉堪布,是四川甘孜爐霍人,生于1962年,曾就讀于甘孜師範學院。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爲根本上師,後成爲學院的大堪布。1987年隨法王及一萬余僧俗朝拜清涼聖地五臺山,自此開始攝受漢地四衆弟子。堪布于顯密教義通達無礙,二十多年來日不缺講、夜不乏譯,著作令人歎爲觀止,現已付梓的法本就有一百多本,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堪布常教誨每一個弟子:“如果能利益衆生,哪怕只有一個人,想辦法讓他生起一顆善心,我們千百萬劫做他的仆人也可以!”

  

  今天,在我們面前的這位堪布,懷著一顆大慈悲心來到漢地,來弘揚佛法的真谛。請大家敬心恭請堪布來爲我們作開示:

  

  開 篇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座的各位教授、老師、同學們:

  晚上好!

  今天有幸來到複旦大學,跟大家進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興。複旦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曆來就有濃厚的多元文化氛圍,及自由開放的學術特點。這次,應宗教文化研究所、國學社、禅學會之邀,我來到這裏探討“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願將自己多年來對佛教的少許理解與知見,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我們在切入主題之前,首先要知道何爲佛教?佛陀在《別解脫經》中講過:“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罪惡,調伏自己的心,這即是真正的佛教。由此可見,世界上的宗教思想雖有許許多多,但爲人類文明、爲整個社會完全無我奉獻的,才是佛教的精神。而今天我在此跟大家共同探討的,也正是這種精神內涵。

  一、梁啓超眼中佛教的超勝之處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獨善;是入世,不是厭世;是無量,不是有限——這四點,並不是我這個出家人的見解,而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啓超先生,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提出的。

  1、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無上的大悲,是智悲雙運的一種信仰。盡管信佛的個別人可能帶有迷信色彩,但這不是佛教的過失,而是人的過失。佛陀從初發心到積累資糧,直至最終現前二身果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恒時都是以轉迷成智爲目標。佛陀還親自告誡弟子:“不知佛而自謂信佛,其罪尚過于謗佛者。”因此,佛教的信仰並不是盲目的迷信。

  2、佛教是兼善,不是獨善

  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燒香拜佛、搞些簡單儀式。實際上,佛教的真正內涵是度化天下無邊的一切衆生,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來攝受他們。這樣的精神和行爲,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行善之舉。而且佛教所體現出來的大悲心,其範圍不僅僅只有人類,而是要將所有的生命,都當作自己的父母來對待。這種境界究竟有多偉大,通過與其他宗教或非宗教的高尚思想進行對比,就可以完全體會到。

  3、佛教是入世,不是厭世

  信仰佛教,並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就對世間生起厭離心,萬念俱灰、走投無路之下,才選擇學佛乃至出家的。現在有些人認爲學佛就是避世,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在大乘佛教的理念中,就算爲了一個衆生離苦得樂,哪怕付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甚至入地獄感受無量痛苦也心甘情願,那世間上的一點區區小苦,又怎麼不能忍受呢?

  4、佛教是無量,不是有限

  佛教承認來世存在,不像唯物論所認爲的,人死如燈滅,死後猶如火滅了、水幹了、燈熄了一樣,一無所有。實際上,生命在無邊的輪回中會一直延續不斷、不停流轉,故我們要爲了來世的長久安樂著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暫時苦樂。當然,這個道理,大家要通過長期學習才會明白,不是我用叁言兩語就能讓你恍然大悟的。

  梁啓超先生的這篇文章,我以前曾看過,今天之所以在此引用,是因爲你們都是知識分子,擁有一定的學識和聰明才智,依靠他的這番話語,也許有人會重新思考佛教的真谛。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創始者是釋迦牟尼佛,2002年,我在廈門用了五個月的時間,翻譯過一部叁十多萬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裏面記載了佛陀無量劫來爲利益衆生而行持六度萬行的整個經曆。在那次翻譯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一次又一次付出頭目腦髓,就是爲了換取無上的智慧結晶,開啓我們的智慧眼目。這一點讓我從心坎深處,對佛陀生起了不可退轉的信心。

  現在有人覺得釋迦牟尼佛跟印度的甘地等差不多,這是對佛陀生平一無所知的表現。其實這樣的佛陀,不少世間上的名人也承認他無與倫比。比如,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我認爲釋迦牟尼佛,乃世上最偉大的聖哲!”魯迅先生的朋友許壽棠,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也講過: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後,1914年開始大量閱讀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學。這一年,他購買的佛書多達七八十本,其中有《釋迦成道記》、《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傳》、《高僧傳》、《閱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對許壽棠感慨地說:“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啓示了,真是大哲!”

  對魯迅先生的這段話,我後來也思考過。雖然他的有些言辭,個別人恐怕不愛聽,但真正有道理的語言,後人也不得不接受。尤其是對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今,他所預見的某些現象,以及對此提出的批評,確實具有深遠意義。像這樣的思想家、文學家,對釋迦牟尼佛的悲心、智慧乃至整個學說,尚且都高度贊歎的話,那其他對佛陀一知半解的人,就更沒有資格隨意诋毀了。假如你實在不想承認佛教,那也需要進行研究,如果沒有徹底了解,便沒有權力去肆意評價。莎士比亞也講過:“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對佛教毫無了解,就口口聲聲批評、否認。要知道,佛教的教理甚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就算你是高等學校的老師或學生,想用一般的分別念去駁倒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古往今來,有無數哲學家、科學家、理論學家都交口稱贊佛陀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並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樣膚淺。

  前段時間我翻閱《大寶積經》時,看到幾品著重宣講了佛身不可思議、佛語不思議、佛智慧不可思議的功德。當了解到這些功德後,自己生起了極大歡喜心,只可惜許多人沒聽過這樣的道理。此外,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通過闡述緣起空性的道理,間接贊歎了宣說緣起者的本師釋迦佛,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間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難以開啓這樣的法門。

  當然,對佛教不太了解的人,也許會以不解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認爲佛陀不一定有如是偉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廣。但不管你怎麼想,我都希望你先潛心研究佛教之理,在此過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會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過一本書叫《幸福的藍本》,裏面就講了一位雷斯·戴維斯博士,他是英國著名神父的兒子。最初他鑽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證明相較于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後來他這個任務雖失敗了,但卻取得了比預期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爲了一名佛教徒。通過長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讓他口服心服,于是他發心將巴利文佛典翻譯成英文,令數以千計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觸到了珍貴的佛法,對利益衆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樣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數——爲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長的時間作研究,最後卻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腳下。所以,大家第一個應當明白的是什麼?就是佛教的甚深廣大之處。這一點並不是我們佛教徒自贊毀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通過觀察所得出的真實結論。

  二、對叁轉*輪的認識與弘揚

  佛教的教義,概而言之,可分爲小乘和大乘。這二者之間,主要是以發心來區別:倘若你修行全是爲了自己快樂、自己解脫,縱然學的是大乘淨土宗、密宗,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聞思修行的最終目標,是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就叫做大乘佛教。

  現如今在世界各國,佛教雖有不同的傳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而這八萬四千法門歸攝起來,則是第一轉*輪、第二轉*輪、第叁轉*輪。

  1、第一轉*輪

  第一轉*輪講述了四谛法門,內容主要是人無我、因果存在、輪回存在等等。

  2、第二轉*輪

  第二轉*輪講述了般若法門,抉擇一切萬法皆爲空性。

  空性實際上有兩種:在具執著的衆生面前,暫時承許一切萬法不存在,這叫做單空,或者相似的勝義谛;而抉擇最究竟的法性時,一切萬法不是有、不是無、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遠離四邊八戲,這種境界叫大空性、大離戲,是第二轉*輪所抉擇的究竟意義。

  當然,這些內容,需要經過長期聞思修行才能通達。現在個別人稍微學了幾部經論,就自以爲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斷章取義地宣講佛法,這種行爲不太合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前提必須要有次第、有系統地進行聞思。

  剛才所講的…

《佛教眼中的物質世界(複旦大學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