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不是。那就是說,“令心發悟”:本來是不警覺的,現在提起警覺心來了,要注意那個事情,就是提起注意。我們這個話,這個發悟是古代的話, 現在好象“注意一下”,容易理解一些,令心産生注意力。
“令心心法現前警動”,就是它下邊的解釋。這個作意心,是什麼意思?它的本身的這個性,能夠使心王也好,心所也好,大家提起注意來,本來漫不經心的,大家提起注意來了。
“是憶念義”,就是心裏面想到,它有緣什麼境。本來它在遊覽一樣的,現在就是說,“你要注意,各人守好崗位”,那麼受心所就領納它的受去了,這個想心所就去想它的這個思想去了,各種各樣,各人的責任負起來了。這個警覺性,現前警覺是憶念義,就是使得它們想起它們該緣什麼境,要做自己的事情去。
它這個性是“發悟爲性”。這個發悟,它解釋一下,就是令心、心所法——心王心所現前警動,這個是憶念義,憶念就是各人要想起它該負什麼責任。
“任持攀緣心爲業”,它能夠使這個心,去緣境,這是它的業用。使它們警覺起來,就叫它們去攀去緣它們各自的境了。就是說本來大家在休息,你說,“你們好上班了,大家都回到崗位上去做起來了”, “任持攀援心爲業”,使它們各緣各的境。就是這麼回事。所以說修定的時候,一定要作意,修定有九個作意。你怎麼修?你先要自己要把這個心提起來。這是作意心所,今天把徧行講完。
思心所
雲何爲思?謂于功德過失及俱相違、令心造作意業爲性。
“雲何爲思?謂于功德過失及俱相違”,“功德”, 好的;“過失”, 壞的;“及俱相違”,既不是功德,也不是過失,一般性的。“令心造作意業爲性”,它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叫心、心王造業。造什麼業?造意業。心裏邊去造個業。心裏意業發動之後,那麼第二步就是動身、口。這個是《五蘊論》,看廣的:
【廣】 雲何思?謂于功德過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業爲性。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在前,猶如磁石引鐵令動,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爲業。
“雲何思?謂于功德過失及以俱非”,一樣的。功德就是好的事情,過失就是壞的事情,或者不好不壞的事情。叫心去造作意業。
假使人家在看電視,裏面有一些不健康的鏡頭,你心裏煩惱起來了,你感到這個歡喜看,你叫心去看去,這個心就聽你話,去看起來了。造的意業就是貪心,貪心的業就起來了。如果你貪心,發大了之後,那身、口就要動起來,那就是造身業、口業,都要造。發動的心,就是思心所。
那麼,假使好的、“功德”事情,看見人家在念經,你看,人家在念經,“你也去念吧”,這個思心所一推,他坐下來念經了,這是好的事情,功德的。你嘴巴一動,口業造了。你跑過來要去參加,是意業;再是坐下來,口裏在念是口業也來了;身體規規矩矩坐起,身業也有了。那就是好的、功德,這是功德。
“俱非”——那些不相幹的事情。假使有人去春遊去了,你去不去?思心所說“你也去”,去了,遊覽去了,這個也是不壞也不好的事情。如果真正修行的人來說,壞事情——懈怠、放逸,不是好事。在家的,一般的人來說不壞不好。
“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在前”,這個性若有,就是造做意業。這個思心所的作——它的功能,假使有的話,識就去攀緣去了。本來識不攀緣的,它說你去做什麼,它就去攀緣去了。所以這個思心所,它是一個造業的推動力。
我們前面說,“五蘊”裏邊不是分色、受、想、行、識的次第嘛?這個“行蘊”不是說思心所嘛?能夠造非想非非想天最大福報的那個業,就是思心所,它是感的福報最大。所以行蘊放在第四。這個就是思心所,它能推動人家去造善業,這個福報是最大的。在叁界裏邊,福報最大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那麼,這個思心所,特殊的殊勝,所以突出它,而它是屬于行蘊的,所以把行蘊擺在第四。
現在一樣的,這個思心所能夠推動我們造業的。這個心所,它現在前的時候,“識攀緣用”,識那個攀緣的作用就起來了,而且它起了推動,去造業。它就打個比喻:“猶如磁石引鐵令動”。本來一個鐵是擺在那裏不動的(……)。
“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爲業”,(……)是它的業用。但是思心所是偏重于心的。造惡也好,造功德也好,或者造非功德、非過失的事情,都是思心所推動的。所以思心所,在我們心裏邊是起一個重要作用的心所法。
已經五個到了。這個到了可以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徧行心所就講完了,下邊“欲”開始是別境。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四講
問題解答
我們開講之前,先把昨天討論的題,他們的問題先講一下。
第一組討論的問題是:叁和合生觸,叁和合之根,是否五根都可以?
當然都可以。不但是五根,第六意識也在裏頭。根——凡是根,跟境相對的時候,就會生這個觸,都會生。
第二個問題:想心所取相,經過眼根、五根都可以?
當然都可以。眼根取的是色相,耳根取的是聲相,乃至鼻根取的香的相,這是都有相。那麼,綜合起來,能夠想象出一個東西來。如果單是一個色,沒有聲音的,也沒有味道的,那是有局限性的,把色聲香味觸都總和起來,這個東西,具體的,想,我們在思想裏就浮現出這麼一個東西來了。所以五根都可以。
另外一組,五別境的安立是不是按次第?
一般是說按作用的次第,先是哪個心所,它的作用,可以引出其後邊的一個心所,但是要注意,五徧行與別境一般是一起來的,作用有次第,但是它的生起是同時的,幾乎是同時的。在《俱舍》裏說,那就是,完全是同時的。
根境相合有沒有次第?
根境相合,當然是根與境相合,生這個識,從作用的次第,根境在前,但實際上也是叁和合,刹那之間一起生起來的。
那麼這些問題,次第的問題,我們看不是重要的,倒是在心所法裏邊什麼爲性,什麼爲業這是重要的。我們每一個心所,它的性跟業知道之後,那麼我們就可以 ——假使煩惱心所,它有這個性的,它起什麼作用的,我們知道它有這個作用的話,我們不要給它生出來,那個作用就不起來了,所以這是對治煩惱的時候,要把煩惱認得到。第一是認識煩惱,然後是如何使煩惱不起。所以說這些學了之後,對我們對治煩惱、使煩惱不生起,都有一定的幫助。
所以,學法相並不是背名相而已,也不是文字的遊戲而已。而是要貫徹到行持上去的。佛說的經教,都是教行合一的。(4B)有教就是要會行,有行必須要教作指導,沒有教的指導亂修,那是要著魔、走火,都有危險性。那麼,單是拿了個經書,把它念得滾瓜爛熟——不行。那就是說——說食數寶:你把菜單子一個一個的背得很熟,什麼菜什麼味道,什麼飯什麼味道,什麼面包什麼味道,講了一套,但是你沒有吃,還是要餓死的。所以說,一定要行持。我們的學教的目的,也是爲了行持,這個大家要把目的明確,那麼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哪是重點自己自然會浮現出來的。如果目的不明,一下就踩到一邊去了,毫無邊際,就是開無軌電車,沒有軌道,一開,不曉得開哪裏去了,那個就脫了體了,那就不需要。
丙二 別境心所
我們今天還是接下去,昨天是五個徧行講完了,今天別境心所。
我們講過,它對個別的境産生的。第一個是“欲”,欲的境是可愛的境。“勝解”的境是決定的境。“念”的境是串習的境,就是過去經常經過的事情,那麼你才回憶得起來,過去沒有經驗的,你再怎麼想也想不起來。還有一個,“定”跟“慧”是所觀的境。你在定中所觀什麼境,是它的境。對那個境專注一心,這是定。對那個境用智能去抉擇,這是對,那是不對,這是好,那是不好,這該取,那個要舍掉,這個就是慧。那麼,它們兩個——定跟慧,它的境是一個——所觀的境。所以說別境心所有五個,所對的境是四個;定、慧的境是同一的。
別境心所,我們前面講過,一般地說,它可以單個生起,也可以兩個兩個生起,也可以叁個叁個生起,也可以四個四個生起,也可以五個一起生起。但在《俱舍》裏邊說,別境和徧行都是一起生起的,同時生的;在《廣五蘊論》裏邊,講別境也是同時生起的。
我們看一看。在第四頁開頭的叁行,這個別境,“五是別境,此五一一 ”,這個五個,一一,這五個心所裏邊每一個,“于差別境”,它各自的差別境,就是說念是串習的境,欲是可愛的境,這個定是所觀境,各各差別的境。“輾轉決定,性不相離”,但是他們互相都不會離開。“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它跟《俱舍》的論點是一樣的。因爲,我們知道,安慧菩薩是世親菩薩的弟子,而這個書是世親菩薩著的,它就跟《俱舍》有一定的聯系。所以說它這個五個別境,它是有一個必定有其它的四個。跟有的地方講可以單個單個生起不一樣。那麼這是各個論大同小異,都是會有的,我們要研究這些,要把體系找出來。這個是世親菩薩的體系,跟《俱舍論》等流下來的。所以他是這麼說的,這五個有一必有一切。
下面我們就看別境的心所法:
欲心所
雲何爲欲?謂于可愛事希望爲性。
【廣】 雲何欲?謂于可愛樂事希望爲性。愛樂事者,所謂可愛見聞等事。是願樂希求之義,能與精進所依爲業。
徧行:觸、作意、受、想、思;別境是:欲、勝解、念、定、慧。這個大家最好背下來。這個是最起碼的、最一般的心所法。
那麼什麼叫“欲”?“于可愛事”——就是這個境,對可愛樂的事情,“希望爲性”,它抱有希望。
這裏我們又想起一個問題來了。就是今天有人提個問題,提得很好,他怎麼說呢?我們不是出的題嘛:受心所以什麼爲性,什麼爲業?“領納爲性”,領納順的、逆的、不順不逆的境界是它的性;它的業,有人找出來了,“起愛爲業”,它起…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