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38

  ..續本文上一頁?謂施相違,心悋爲性。謂于財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爲悭,心徧執著利養衆具,是貪之分。與無厭足所依爲業。無厭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猶恒積聚。

  “雲何悭?謂施相違”,一樣。“心吝爲性”,這個沒有改。下面解釋,“謂于財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爲悭”,“對財等”,“等”就是法,財、法都舍不得,不肯布施,這個就是悭。財,包括什麼?資具,包括我們的名譽地位,這都屬于財的,不一定是物質的財,名譽地位也是財。

  那麼這個法呢?一切佛的教法,教理行果了,這都屬于法。那麼對于這兩個東西都不肯布施人家。教就是說有些道理很深,我不教你,爲什麼?教了你之後,你懂了之後我就不突出了。這個法只有我懂,人家要求這個法呢,只此一家,別無分處,非求我不可。那麼紅包、地位都是我的。告訴你之後,那人家就不求我了,名譽地位就送給你去了,就舍不得,這都是我執裏産生的東西。那麼修行一樣的。這個法,修法非常好,修了之後能夠得什麼好、怎麼的。這個好處我來得,你們跟在我後頭,我最高的不告訴你的,告訴你的也都是一般性的。這就是你超不過我了。

  以前我們中國的一些名醫也好,武術家也好,都要留一手,都不肯把你教完。教完之後,一個是怕你超過他,一個是怕你害他。練武的,他絕對不能把全部的都教給人家,要教給他的孩子。這個家傳的,你外邊的徒弟給你少一招。因爲這個人不可靠,萬一他學了之後,他要害你,他的什麼武藝都會了,你就勝不過了。你留一手的話,他要害你,你還有一手,可以頂過去,他勝不了。那麼這都是私心雜念在作怪。

  那我們對于法,對于財,佛教裏邊,你不能有這些心,這個心一産生就不好了。所以說我們對法,這個法是大家該知道的,需要盡量流通。我說臺灣的有些人他們送經書,這個很好 。《大藏經》,不過送得太多了,濫送也不好,不需要的地方送他兩套,把它塞在……這個在堆灰;真的需要的,確實好。我們這裏大陸上,財力不夠,要印那麼多大藏經,確實困難。那麼最近那麼多來了,大家都能看到。這個是大財施、法施都有。假使反過來,有些舍不得給人家,保密,這個就不對了。

  小路尊者大家都知道,他們兩兄弟,大路是阿羅漢了,小路還是一個笨蛋。他什麼都教不會。教他四句偈,一共四句話,他念了前頭忘了後頭,記了後頭忘了前頭,四句話都背不下來。那麼他的哥哥很生氣,這個弟弟那麼笨,就把他趕出去了,驅擯,就是說不要他了——你出家人學也學不會還是回去算了。那麼,他的弟弟哭哭啼啼的,結果碰到佛了,佛說他什麼事情,他說他哥哥不要他了。佛說:可以啊,你不要回去了,我來教你。佛叫他掃地,只要掃地好了。你就掃地,掃地,天天掃地,掃、掃、掃,掃到後來他開悟了,把煩惱掃幹淨了,就開悟了。有一天,他們大概是那個時候說法,輪到說法。這一次輪到小路尊者。輪到他說法的時候,大家知道他是個笨蛋,他什麼都說不出來的,四句話都背不下來的,那麼今天可以看熱鬧了。輪到他說法的那一天,大家把座位起得高高的,讓他高高在上坐上去,那個小路尊者呢,他也不慌不忙,高高坐起。坐上去之後,人家看笑話了,你看結結巴巴的,什麼都說不出來了。哪曉得口若懸河,嘩嘩嘩說了一大套,非常好。大家佩服得不得了,怎麼小路尊者變了個人了。後來去問佛,佛說過去他本來是個大法師,就是法舍不得告訴人家,所以,後來很多世都是笨,現在,因爲佛叫了他掃地,把過去的悭吝的心掃掉了,那些煩惱掃掉了,他的智能又顯出來了。所以說現在又能夠大大地說法。那就是說過去的貪心、悭吝心——舍不得,它的心感的果,自己要笨的。

  如果你想聰明的話,趕快要流通經典。所以說我們贈送處,有的人,“啊,辛苦得很,不想幹了”,你不想幹?你將來大智能都會來了!你要送什麼,你要送、流通經書哎!經書流通出去,大家看了開智能,你將來自己智能就大大地要開發。所以這個是因果,不要看得麻煩。事情是麻煩的,但是我們真正爲衆生,麻煩一點也無所謂。那麼實際上,爲衆生就是爲自己,你要度衆生,自己會成佛。成佛是最高的一個圓滿的一個覺位,但是你要就在利衆生當中自己就成佛了。你如果不利衆生的話,阿羅漢,成不了佛。

  所以說利他就是自利,這裏大乘的教義,就在利他中自利。這個道理,很多人想不通,就會拿本書——看,這是對我有好處,什麼幹,幹什麼活?!不幹不幹。什麼出坡也不想去,什麼、什麼、什麼事情最好不要做,一天到晚關在房間裏看書。還要跟我提出,最好我們這個廟把這些事情都叫居士去做。飯叫居士燒,會計叫居士當,什麼東西是居士搞,我就是看書。看書,是個書呆子,什麼都不會幹的,只會拿了本書,有什麼好處呢?!學了之後麼要用嘛,佛教裏,儒家也說這個話,學以致用!學的目的是要用出來的,你學了半天不用的,度衆生不度的,要人家來供養我的,你這個反起來了,你怎麼會開智能呢?所以說這樣子的學法呢,我感到方向是錯掉了。

  所以說悭對自己有害,你越是布施,對自己有好處。我們在佛教裏很多,你要福氣大,那就是布施。布施、供養,感到大財富;那麼你要開智能,要修行能夠成就,你就趕快想辦法,法布施,使人家修行上路,又把一切修行好的辦法都供養人家。這樣你自己的報,回過來,就是自己能很快地成就。所以這個是因果,是一致的,要利他就是利自己。如果你想利自己,不想利他的話,那就是自利也利不成。

  “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持愛有情一切功德基”,這個《上師供》天天念的,但是,就想不到這個事情,只要是自利,最好我事情我不要做,我自己一天到晚這個研究、修行,等到我成就了,我來度你。這個東西,我先要成就,你們麼——慢慢的,反正我成就,我會來度你的。這個心,發心就不好了。要利他中才能得自利。這個,你要想到這一點,那就可以把這個事情就打開了。《上師供》就是,“持愛自己”,你愛自己,一切爲自己著想,“災害百損門”,一切災害、一切損害都在這裏産生!你倒黴的事情就是愛自己,爲自己打算,一切倒黴都會來。那你愛人家呢,一切功德從此生的。我們成佛,就要功德,那麼成佛的功德都在利他中來的,所以說真正的利他就是自利。大乘佛教就在利他中自己成就。那麼二乘就是以自利爲先了。所以差別在這裏。最後,大乘的果是佛果,二乘的最多阿羅漢果,這個就有差別了。再說阿羅漢也不是專門是自利的,還是要利他的。

  我們把悭那一條講了。“如是爲悭,心偏執著利養衆具,是貪之分”,這個“悭”,就是執著那些利養。“衆具”,那些資具。那麼法的悭呢?就是執著那些殊勝的法,不肯拿給人家,這些都是悭。

  我們說財悭、法悭這兩種,對財物,不肯舍給人家,是財的方面;對佛法,那個殊勝的法,不願意給人家,是法的悭吝。這個都是不好的,感的果都是自己吃虧的。財的悭感貧窮,法的悭感愚癡。這個現實就擺在那裏,小路尊者就是這個例子。它是貪的一分,因爲它是悭吝,屬于貪心。

  “與無厭足所依爲業。無厭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猶恒積聚”,那麼這個悭吝的心,它能夠産生什麼業用呢?無厭足,貪得無厭,什麼舍不得,什麼都要,那麼這樣子呢——就是很不好的事情了。什麼叫無厭足呢?因爲悭吝的緣故,用不到的東西還要拼命地收,收了,收藏起來。那麼你說你用得到的,藏一點,你還有用;根本你用不到的,你藏他幹啥?這個就是毫無意思,結果,害還是害了自己,並不是對人家有損害。表面上是損害人家,實際上是損害自己。所以說,我們對這個法,對這個財,一定不要好象是做生意一樣,把它囤積起來、聚集起來。這個凡夫的心,都是這樣子,這個東西只要我有,那你,要你非求我不可,那就是自己認爲自己有主宰權。實際上,你要使自己有呢,結果反而自己還沒有。這個因果往往是給我們的凡夫開玩笑的——你拼命要收財的話,拼命小氣的話,結果你會感極大的貧窮,不但是下輩子,可能你現輩子就會窮。那麼你現在要是這一輩子對法悭吝的話,不但是下輩子是笨蛋,可能這輩子就會産生這個效果,所以說不好。千萬不要做這個愚蠢的事情!“非所用物,猶恒積聚”,自己用不到的,還要把它積起來,那就是做生意了,那毫無意思。

  無慚

  雲何無慚?謂于所作罪不自羞恥爲性。

  【廣】雲何無慚?謂所作罪不自羞恥爲性。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爲業。

  無慚就對慚的,慚是自增上、法增上,才能羞恥。那麼它這裏,對自己來說,不自羞恥。有了無慚的心,“一切煩惱”,大的、根本的,跟“隨煩惱”,那些小煩惱,“助伴爲業”,都是它的幫手。只要有無慚,一切煩惱、小煩惱都會産生,來幫助他,跟它一起打堆。無慚就是對自己不知羞恥,無愧那就反過來,對他。

  無愧

  雲何無愧?謂于所作罪不羞恥他爲性。

  【廣】 雲何無愧?謂所作罪不羞他爲性。業如無慚說。

  對人家說,他不感到難爲情,那麼多人知道了,他無所謂,這是無愧。對自己說,自己看看這個,自己沒有不好意思,那是無慚。

  它的業用呢?同樣。無慚無愧兩個東西,有此兩個心所的話,一切煩惱、隨煩惱都會滋長,因爲它沒有關隘了。有慚愧心,可以製止煩惱,不給起來。無慚無愧的話,那就一切煩惱大開綠燈,隨便你走,都可以開放。那就是煩惱最根本的就是從無慚無愧來的。無慚無愧是大不善地法,這在《俱舍》裏是最大的不善。

  惛沈

  雲何惛沈?謂心不調暢,無所堪能,蒙昧爲性。

  “雲何惛沈”,這個是細的。惛沈掉舉,在平時來說,過失不大,而對修定來說,過失極大,障奢摩他,障毗缽舍那。“雲何惛沈,謂心不調暢,無所堪任,蒙昧爲性”,這一看就看出來,跟清涼是相對的。清涼是…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