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施相违,心悋为性。谓于财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徧执着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云何悭?谓施相违”,一样。“心吝为性”,这个没有改。下面解释,“谓于财等,生悋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对财等”,“等”就是法,财、法都舍不得,不肯布施,这个就是悭。财,包括什么?资具,包括我们的名誉地位,这都属于财的,不一定是物质的财,名誉地位也是财。
那么这个法呢?一切佛的教法,教理行果了,这都属于法。那么对于这两个东西都不肯布施人家。教就是说有些道理很深,我不教你,为什么?教了你之后,你懂了之后我就不突出了。这个法只有我懂,人家要求这个法呢,只此一家,别无分处,非求我不可。那么红包、地位都是我的。告诉你之后,那人家就不求我了,名誉地位就送给你去了,就舍不得,这都是我执里产生的东西。那么修行一样的。这个法,修法非常好,修了之后能够得什么好、怎么的。这个好处我来得,你们跟在我后头,我最高的不告诉你的,告诉你的也都是一般性的。这就是你超不过我了。
以前我们中国的一些名医也好,武术家也好,都要留一手,都不肯把你教完。教完之后,一个是怕你超过他,一个是怕你害他。练武的,他绝对不能把全部的都教给人家,要教给他的孩子。这个家传的,你外边的徒弟给你少一招。因为这个人不可靠,万一他学了之后,他要害你,他的什么武艺都会了,你就胜不过了。你留一手的话,他要害你,你还有一手,可以顶过去,他胜不了。那么这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
那我们对于法,对于财,佛教里边,你不能有这些心,这个心一产生就不好了。所以说我们对法,这个法是大家该知道的,需要尽量流通。我说台湾的有些人他们送经书,这个很好 。《大藏经》,不过送得太多了,滥送也不好,不需要的地方送他两套,把它塞在……这个在堆灰;真的需要的,确实好。我们这里大陆上,财力不够,要印那么多大藏经,确实困难。那么最近那么多来了,大家都能看到。这个是大财施、法施都有。假使反过来,有些舍不得给人家,保密,这个就不对了。
小路尊者大家都知道,他们两兄弟,大路是阿罗汉了,小路还是一个笨蛋。他什么都教不会。教他四句偈,一共四句话,他念了前头忘了后头,记了后头忘了前头,四句话都背不下来。那么他的哥哥很生气,这个弟弟那么笨,就把他赶出去了,驱摈,就是说不要他了——你出家人学也学不会还是回去算了。那么,他的弟弟哭哭啼啼的,结果碰到佛了,佛说他什么事情,他说他哥哥不要他了。佛说:可以啊,你不要回去了,我来教你。佛叫他扫地,只要扫地好了。你就扫地,扫地,天天扫地,扫、扫、扫,扫到后来他开悟了,把烦恼扫干净了,就开悟了。有一天,他们大概是那个时候说法,轮到说法。这一次轮到小路尊者。轮到他说法的时候,大家知道他是个笨蛋,他什么都说不出来的,四句话都背不下来的,那么今天可以看热闹了。轮到他说法的那一天,大家把座位起得高高的,让他高高在上坐上去,那个小路尊者呢,他也不慌不忙,高高坐起。坐上去之后,人家看笑话了,你看结结巴巴的,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哪晓得口若悬河,哗哗哗说了一大套,非常好。大家佩服得不得了,怎么小路尊者变了个人了。后来去问佛,佛说过去他本来是个大法师,就是法舍不得告诉人家,所以,后来很多世都是笨,现在,因为佛叫了他扫地,把过去的悭吝的心扫掉了,那些烦恼扫掉了,他的智能又显出来了。所以说现在又能够大大地说法。那就是说过去的贪心、悭吝心——舍不得,它的心感的果,自己要笨的。
如果你想聪明的话,赶快要流通经典。所以说我们赠送处,有的人,“啊,辛苦得很,不想干了”,你不想干?你将来大智能都会来了!你要送什么,你要送、流通经书哎!经书流通出去,大家看了开智能,你将来自己智能就大大地要开发。所以这个是因果,不要看得麻烦。事情是麻烦的,但是我们真正为众生,麻烦一点也无所谓。那么实际上,为众生就是为自己,你要度众生,自己会成佛。成佛是最高的一个圆满的一个觉位,但是你要就在利众生当中自己就成佛了。你如果不利众生的话,阿罗汉,成不了佛。
所以说利他就是自利,这里大乘的教义,就在利他中自利。这个道理,很多人想不通,就会拿本书——看,这是对我有好处,什么干,干什么活?!不干不干。什么出坡也不想去,什么、什么、什么事情最好不要做,一天到晚关在房间里看书。还要跟我提出,最好我们这个庙把这些事情都叫居士去做。饭叫居士烧,会计叫居士当,什么东西是居士搞,我就是看书。看书,是个书呆子,什么都不会干的,只会拿了本书,有什么好处呢?!学了之后么要用嘛,佛教里,儒家也说这个话,学以致用!学的目的是要用出来的,你学了半天不用的,度众生不度的,要人家来供养我的,你这个反起来了,你怎么会开智能呢?所以说这样子的学法呢,我感到方向是错掉了。
所以说悭对自己有害,你越是布施,对自己有好处。我们在佛教里很多,你要福气大,那就是布施。布施、供养,感到大财富;那么你要开智能,要修行能够成就,你就赶快想办法,法布施,使人家修行上路,又把一切修行好的办法都供养人家。这样你自己的报,回过来,就是自己能很快地成就。所以这个是因果,是一致的,要利他就是利自己。如果你想利自己,不想利他的话,那就是自利也利不成。
“持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持爱有情一切功德基”,这个《上师供》天天念的,但是,就想不到这个事情,只要是自利,最好我事情我不要做,我自己一天到晚这个研究、修行,等到我成就了,我来度你。这个东西,我先要成就,你们么——慢慢的,反正我成就,我会来度你的。这个心,发心就不好了。要利他中才能得自利。这个,你要想到这一点,那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就打开了。《上师供》就是,“持爱自己”,你爱自己,一切为自己着想,“灾害百损门”,一切灾害、一切损害都在这里产生!你倒霉的事情就是爱自己,为自己打算,一切倒霉都会来。那你爱人家呢,一切功德从此生的。我们成佛,就要功德,那么成佛的功德都在利他中来的,所以说真正的利他就是自利。大乘佛教就在利他中自己成就。那么二乘就是以自利为先了。所以差别在这里。最后,大乘的果是佛果,二乘的最多阿罗汉果,这个就有差别了。再说阿罗汉也不是专门是自利的,还是要利他的。
我们把悭那一条讲了。“如是为悭,心偏执着利养众具,是贪之分”,这个“悭”,就是执着那些利养。“众具”,那些资具。那么法的悭呢?就是执着那些殊胜的法,不肯拿给人家,这些都是悭。
我们说财悭、法悭这两种,对财物,不肯舍给人家,是财的方面;对佛法,那个殊胜的法,不愿意给人家,是法的悭吝。这个都是不好的,感的果都是自己吃亏的。财的悭感贫穷,法的悭感愚痴。这个现实就摆在那里,小路尊者就是这个例子。它是贪的一分,因为它是悭吝,属于贪心。
“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悋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那么这个悭吝的心,它能够产生什么业用呢?无厌足,贪得无厌,什么舍不得,什么都要,那么这样子呢——就是很不好的事情了。什么叫无厌足呢?因为悭吝的缘故,用不到的东西还要拼命地收,收了,收藏起来。那么你说你用得到的,藏一点,你还有用;根本你用不到的,你藏他干啥?这个就是毫无意思,结果,害还是害了自己,并不是对人家有损害。表面上是损害人家,实际上是损害自己。所以说,我们对这个法,对这个财,一定不要好象是做生意一样,把它囤积起来、聚集起来。这个凡夫的心,都是这样子,这个东西只要我有,那你,要你非求我不可,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有主宰权。实际上,你要使自己有呢,结果反而自己还没有。这个因果往往是给我们的凡夫开玩笑的——你拼命要收财的话,拼命小气的话,结果你会感极大的贫穷,不但是下辈子,可能你现辈子就会穷。那么你现在要是这一辈子对法悭吝的话,不但是下辈子是笨蛋,可能这辈子就会产生这个效果,所以说不好。千万不要做这个愚蠢的事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自己用不到的,还要把它积起来,那就是做生意了,那毫无意思。
无惭
云何无惭?谓于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
【广】云何无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无惭就对惭的,惭是自增上、法增上,才能羞耻。那么它这里,对自己来说,不自羞耻。有了无惭的心,“一切烦恼”,大的、根本的,跟“随烦恼”,那些小烦恼,“助伴为业”,都是它的帮手。只要有无惭,一切烦恼、小烦恼都会产生,来帮助他,跟它一起打堆。无惭就是对自己不知羞耻,无愧那就反过来,对他。
无愧
云何无愧?谓于所作罪不羞耻他为性。
【广】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对人家说,他不感到难为情,那么多人知道了,他无所谓,这是无愧。对自己说,自己看看这个,自己没有不好意思,那是无惭。
它的业用呢?同样。无惭无愧两个东西,有此两个心所的话,一切烦恼、随烦恼都会滋长,因为它没有关隘了。有惭愧心,可以制止烦恼,不给起来。无惭无愧的话,那就一切烦恼大开绿灯,随便你走,都可以开放。那就是烦恼最根本的就是从无惭无愧来的。无惭无愧是大不善地法,这在《俱舍》里是最大的不善。
惛沉
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能,蒙昧为性。
“云何惛沉”,这个是细的。惛沉掉举,在平时来说,过失不大,而对修定来说,过失极大,障奢摩他,障毗钵舍那。“云何惛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性”,这一看就看出来,跟清凉是相对的。清凉是…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