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
甲二结己所造,叹深推佛(续)…………………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
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上一次我们把七个难都讲完了,然后是唯识的理趣甚深,论主就赞叹佛,谦虚自己不能穷其究竟。
有人提问,三十页背面第一行:“其第三师,若佛之心,亦变影像,不亲取者,应不知无,心内相分是有法故;又应不说遍计所执是凡夫境”?
“其第三师,若佛之心,亦变影像,不亲取者”,就是第三个说法,护法菩萨一系的,他们说佛的心也是有见相二分,缘境的时候,也是相分变个影相,见分去缘,不是能够亲取外境,照这样子说的话,“应不知无”,这个“无”,就是没有的东西,没有体的,遍计所执之类,龟毛兔角这一类的东西,这些就不能知道了,“心内相分是有法故”,因为你缘的时候是缘相分,相分是依它起,是有法,所以这个“无”你应该就不能知道。这里是责难,后头有解释,这也能知道。他就是说,假使佛也是要变影像,不能亲取外境,遍计所执境不能亲取的话,所观的影像(相分)是有法,那么这个“无”(遍计所执一类的东西)就不能知道了,因为你缘的是相分,相分是有法。这是一个问难。第二,“又应不说遍计所执是凡夫境”。这是双关的:假使你说能知道无的话,那么遍计所执,佛也能知道了,它就不仅仅是凡夫的境界,该是佛的境界了。这是两方面的难问。
这个问题,他后头有回答,能缘无。“疏所缘中,以所执境为其本质,增上力故,心变为无,体实是有,相似无法,……名为知无,非是亲以无为相分”,这个遍计所执为增上缘,佛的相分,根据它这个无的境界,以它的增上力,在相分上,变一个无的相,缘的是相分,但是有无的影像在里边,所以也能缘无。
第二个问题,三十页背面第六行:“若无影像,违亲所缘”?
这一段是赞叹,就是别褒,护法菩萨说的“除无分别,必有影像,其理稍胜”,除无分别之外,都有见相二分,这个道理,应当说比其它几个论师要殊胜。为什么?“既说诸心同镜照物,必有影生”,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心如镜子一样照物,既然是镜照物一样的,在镜子里边决定有影子生出来了,“理无乘返”,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若无影像,违亲所缘”,假使没有影像(就是相分里边不生影像),那么你亲所缘就没有了,就是说,缘遍计执的时候——不但缘遍计执,缘一切法,他心智也好,识外的法是不能缘的,如果没有影像的话,亲所缘缘就没有了。“心心所法,从四缘生”,一切法都有四个缘,就是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不能少一个。如果你说不同镜子照物一样、没有影像的话,那亲所缘缘就没有;没有的话,四个缘就少一个了。而心、心所法生的时候必定要具这四个缘,那就不能少这个缘,“说缘于无,无漏之心无此缘者,便违圣教及违比量”,那就是说,从四个缘的道理,也可以证明,护法菩萨说的变相分作亲所缘缘是对的,这个道理是比其它几个论师说的要殊胜、更合理。这是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凡夫遍计所执无体的假法,为凡夫盲人说也,圣者如何缘之?
这在后头就讲了。我们看后头,三十二页的正面第二行,“若无漏心不能亲取境,应不知无者”,这个“无”就是指的遍计执,假使无漏心不能亲取境的话,那么不能知“无”。这个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第一个问题,这里就把它解释了。“此亦不然”,这个问难是不成立的,“佛知诸法,皆性离言,非无非有”,佛认识一切法,都是离言的性的,既不是说无,也不能说有,“疏所缘中,以所执境为其本质,增上力故,心变为无,体实是有,相似无法,知此离言法,非如凡夫假智,及言二法所取,对凡夫说,此离言法上,凡境为无,名为知无,非是亲以无为相分”,这就解释清楚了,佛能够缘遍计所执的凡夫境,但是不是亲缘。
(39B)佛了解一切法,都是离言性的,既然是离言,那就说有也不是,说无也不是。有、无都是言说,离言就是离开有、无。“以所执境为其本质”,就是凡夫的遍计所执,这个境,是本质,“增上力故,心变为无”,以这个境的增上力,佛的心里边变一个无,变个相分。就像镜子一样的,镜子照的那个遍计所执境,在镜子里边就现一个无的相。“体实是有”,这个变的相分,体是有的。镜子是有的,镜子里照的像是无的;这个遍计所执的像就照在镜子上,这个镜子就是相分,这个相分是有体的。“相似无法”,但是现的相,镜子里照的那个像,跟外边的遍计所执(就是那个“无法”,没有体的法),是一模一样的、“似”的。“知此离言法,非如凡夫假智,及言二法所取”,凡夫执着这个——下面不是说,佛能够跟凡夫一样地知道吗?那个,也不是。佛知道这个遍计所执的法是离言性的,凡夫呢,假智(假智就是那些世俗智,不是无漏智)跟那个言说,这两个法,自体是有言说、有执着的。所以,对凡夫说是执着的遍计执,佛虽然现遍计执的相,但是不像凡夫执着,观它还是离言性的,“此离言法上,凡境为无”,在这个离言的法上,这遍计所执境是无,“名为知无”,这就叫知无了。前面你说应不知无,这里就跟你说了,是可以知的,凡夫的遍计所执境,佛不是不知道,佛是知道的;虽然知道,但不像凡夫那么执着,佛知道它是离言性的,“非亲以无为相分”,并不是亲取这个相,是以相分现一个“无”的相,来缘那个无的相分,并不是亲自以这个“无”(所执着的遍计执、没有的境)来作相分。就是说,它的相分是有体的,但是相分现的相是无,就是镜子照一个无的相,而缘的镜子是有体的。所以护法菩萨主张,对于缘凡夫的遍计所执境,是能缘的;不是不能知无,是能知无的,但是知的无,不是亲自以无为相分;相分并不是无,相分是有的,但是相分上现一个无的相,这个也能知道。
这些,前面说护法菩萨说的有缺点,这个地方又把护法菩萨的所谓缺点补起来了,那就是说护法菩萨的解说是没有什么缺点的,是最殊胜了。总的来说,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学的时候,是依戒贤论师学的,戒贤论师是护法菩萨的嫡传弟子,所以这个系统以护法菩萨的主张为胜。当然藏地以安慧菩萨这一派为主,这个有一些是不一样。我们汉地是以护法菩萨为主。我们接着讲下去。
七个难讲完了,最后是第二个大文,“结己所造,叹深推佛”,总结自己所造的论,感叹唯识道理甚深,只有佛能够彻底地了解。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的人写一本书,里边很多的错误,但是他自吹自擂,总说这是空前绝后,以前的人没有着过这本书,以后的人也着不出来,他是最了不得的人。这个我们跟世亲菩萨一比较的话,太惭愧了。世亲菩萨是唯识专家,是唯识宗开宗的祖师之一,但是他谦虚到这样子,说他自己只能讲一点点皮毛的东西,真正甚深的道理还是不知。这也是一个老实话,后边也有说,因为世亲菩萨,他自己示现的是在加行道的暖位。在暖位,无漏智还没有生起来,那当然了,对唯识道理还不能亲自证到,只能是从佛的教诫里边,用自己的智能比量而知,不能亲证这个唯识的性。所以,若说真正知道呢,当然不敢说了,就是依佛的教理,这样子来推论,基本上根据因明不会错,这是可以的。但是他连这一点也不承认,他说自己讲得很浅,“叹深推佛”,真正甚深的唯识道理,只有佛才能彻底圆满地知道。
“初略总举,叹深推佛,后广别显,结造推深”,先是略,后是广,先叹深,后推佛。
“唯识理趣,无边”,这一段我们讲过了,我们再重复一遍,因为停了两天可能会忘掉。唯识的道理,它的趣向,旨趣无边,“决择品类差别,难度甚深”,既难度又深,难度是广,甚深是深。“理者道理”,唯识的道理,唯识的旨趣,“趣者趣况,所趣处也”,就是要到的地方,我们的目、志趣。唯识的道理跟它的旨趣都是甚深是无边。
“决择”,我们经常用“决择”这两个字,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以觉慧决了简择也”,以觉慧(智能)去决了(决定)它,简择它,把那些坏的去掉,“决简染疑,择简邪见”,决是决染疑,染污的疑,这个不好的疑要把它去掉,就是决定,决是决定的意思。“疑”有几种,禅宗里边参禅的时候,要起疑情,这个疑情,你说我不要起,那你参禅参什么呢?你就参不成了!那个不是染疑;染的疑是对三宝、对圣者怀疑,或者对师的怀疑,等等,这是染污的疑,这个染污的疑要去掉。这个要决定,不要产生怀疑。择是简别邪见,把邪的去掉,把正的拿起来。
邪见、染疑,这两个坏东西跟智能不一样。智能是有决有择,而邪见是“决而不择”,邪见生决定,假使说这个人,见是邪的,他信外道的,他很坚决,你怎么劝都劝不动他的,但是决而不择,他好坏都不知道去分别,只知道自己决定了——决定如此!那再也不能转移,就是这个邪了。邪有“决”的作用,而没有“择”的作用,就是真的、坏的他分不清楚,但是他抓了一个东西,就坚决不动,这是“邪”;而“疑”呢,“择而不决”,他好的、坏的倒还有些分别,但是分别了半天,决定不了倒底哪个好、哪个坏,总是自己心里没有决断心,他倒不是一向偏于邪的。
这两个都不好。邪见决而不择,当然,不可挽救了,这样的人就很不好;但是疑的话,择而不决,人家给你说了,你还是怀疑,给你正面讲,你反面地还要去考虑考虑,舍不得丢掉,总在里边模棱两可、疑惑不决,这样的人也是没有用,虽然比前面那个好一点,但是也好不了多少,你正道还进不去,这并不好嘛。所以这两个都不行的。而觉慧则是“异邪见疑所行境界”,就是有双关的,既是“决”…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