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只有佛才知道,“非己能说”,我是说不出来的,“故应止也”,所以说到这里,该停下来了,再说下去,那是不自量了,可能会乱,要说错,不能再说了。自己能说的说完了,自己不能说的就不要说了;自己不能说,去勉强地说呢,难免要说错。这个可以作我们的教诫,自己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勉强,做了之后,可能做坏,坏了事情之后可能要害人的。

  

  论:唯识理趣,品类无边,我随自能,已略成立。

  述曰:释上半颂。然其唯识所有理趣、品类差别,无量无边,叹甚深广,今我随自所见之能,已略成立少分之义,结所明也。

  

  “唯识理趣,品类无边,我随自能,已略成立”,唯识的道理,它各式各样的品类(就是差别)无量无边,我已经尽自己的能力,略略地把唯识的道理成立了。这是解释颂的前两句,“释上半颂”(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

  

  “然其唯识所有理趣、品类差别,无量无边,叹甚深广”,它的差别、种类是无量无边,既深又广,“今我随自所见之能”, 我自己有多少能力,“已略成立少分之义”,就我能够知道的、少分的,我已经成立了。二十唯识,前面讲的,就是我所知道的,已经安立唯识的道理,我都讲了。“结所明也”,这是我所说的,我说的只是大海一滴,并不太多,很浅的一点点。

  

  论:余一切种,非所思议。

  述曰:释下半颂。其唯识理,我所明外,余一切种甚深之义,非是我意之所思惟,亦非我语所言议也。一切种者,差别理也。所以者何?

  

  “余一切种,非所思议”,还有很多没有讲的,不可思议,不是我的能力所思议的,那我就不能讲了。

  “释下半颂”,解释下半颂(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其唯识理,我所明外”, 我所知道的以外,其余一切种甚深的道理,这个道理,一切种很多很多,我只是讲了沧海一滴,整个的大海除了我这一滴外,那还有很多甚深广大的道理,“非是我意之所思惟”,我这个脑袋是装不下了,我的意识不能够思维,“亦非我语所言议也”,我的心想不到、我的话也说不到,就是离言说、超思议,这些甚深道理,我的思维、我的语言是不能表达了。“一切种者,差别理也”,很多很多的差别理,道理是很多,很多很多的种类,这些不是我的能力所达到的。

  “所以者何”,为什么?下面要说。

  

  论:超诸寻思所行境故。

  述曰:此释非已所能思议。寻思者,有分别有漏心等,或四寻伺。其唯识理,要得无漏真智觉时,方能少证;若在佛位,证乃圆明。然我世亲,处在地前,住寻思位,不能如实证唯识理,故非是我之所思议;其唯识理,超寻思境。以上总释颂难思字。

  校注:「四寻伺」,江西校刊本作「四寻伺」,大正藏(T43, p.1009, b8-9)作「四寻伺」伺=思ヵ【原】,今并考龙藏大正藏中瑜伽师地论杂集论等作「四寻思」。

  

  “超诸寻思所行境故”,已经超出寻思所行的境了。“此释非已所能思议”,为什么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思议呢?因为这些道理超出寻思了。

  

  什么叫寻思?“寻思者,有分别有漏心等,或四寻伺”,有分别的有漏心等等,这些都是寻伺。我们学过法相知道,在有漏心里边,二禅以下是有寻有伺,到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了,那寻伺就是很粗的心,不但是有漏,而且是有漏的里边的粗心,那样的心,当然细的道理就不能知道了。

  

  一种是“有分别有漏心等(有漏心里边还有那些细的、离开寻伺的)”,这是一般的、最粗的一种。另外一种,“四寻伺”,就是我们修加行道的时候,有四种的寻伺,这个也是分别心,虽然是修行当中用的,是超过前面的“有分别有漏心”,但是也属于寻伺,没有超出名言,所以也没办法知道这个道理。世亲菩萨是在暖位,暖位正是修四寻伺的时候,但是这个四寻伺,也毕竟没有亲证,属于分别心,所以真正的超言说的道理,他是不能知道了。所以下面他说,因为我所修的位置仅只到这为止,再上面的就非我所知了。这个很客观,我们经常说的,初地菩萨不知二地境界,二地又不知三地境界。这个也是这样子,他是住暖位的,就不能知道登地以上的,离言说的境界是不知道的,何况佛的境界,那更不能知道了。

  

  这是说,所谓寻伺有两种,一种是有分别的有漏心,一种是四寻伺。这个四寻伺的“伺”,在大正藏里是思维的“思”,这两个字是通的。

  

  “其唯识理,要得无漏真智觉时,方能少证”,这个唯识道理要什么时候证到呢?要得到无漏的真智觉时,就是无漏的无分别智得到的时候,才能少分地证到,也还不是全部证到。全部证到,那要佛的智能才行。无漏的智能来了之后,它的性,就是圆成实性,要无分别智证真如;它的有分别的相,就是依他起,那是要后得智才证到。这都是无漏智,无漏的真智有两种,真正的是无分别智(根本智),后得智是属于无分别智以后的,也叫无漏真智,这个前面都讲过的。要得到这一些智能,才能少少的证到一点,全部证到,那成佛了。“若在佛位,证乃圆明”,这就是补充了,一直要到佛的地位,证到的才圆满,才能彻底的明白,在开始得到无分别智的时候,也只能少分证到。加行位之后就是见道位,过了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之后是见道,见道的时候,少分的证到,那是初地菩萨了,然后二地、三地……,都是一分一分的增加,但是不是全分,一直要登到十地以后,到了佛地,才是圆满的证到。所以说到佛地为止,这个证到的才圆满,才真正地明白。

  

  (40A)“然我世亲”,可是我世亲自己,“处在地前”,在登地之前,“住寻思位”,这个后边要说,他是暖位,“不能如实证唯识理”,正因为我是没有登地,还在寻思位,不能如实地证到唯识道理,“故非是我之所思议”,所以这些道理,我不能勉强乱说,不是我的意识可以思议的,口也就说不出来了,离言说、超思议;“其唯识理,超寻思境”,因为真正的唯识的道理,是超过寻思境界的,要证方知,不是我们第六意识思维思维就能得到。

  

  所以说我们现在搞了半天,在学唯识,倒底能够知道不知道?也只是看个照片而已。学得再好,也只是看个照片,真的东西没有看到;真正的看到,要证,唯证方知。世亲菩萨都没有证到,我们哪里证到呢?我们跟在世亲菩萨后头,能把世亲菩萨讲的东西懂一点就了不得了,何况要去证呢?所以更谈不上了。但是也有很多现在的人,他自己说他登到八地、九地了,等等,都有。那么这唯识道理,你给我讲讲看,你倒底能讲多少?如果你讲不下来的话,你这个八地、九地,乃至初地,都成问题啊,不要乱说啦!世亲菩萨,他是自知之明,我在什么地方、我能做什么事情,不要超越;不是你做的事情乱做,那就是糟糕了,害己害人,不能乱做。

  

  “以上总释颂“难思”字”,颂里“难思”这两个字,把它解释完了。就是颂里的最后一句“难思佛所行”这句话,先说难思——超越寻思的,这个怎么难思?就在这个地方:不是寻思所能知道的,一定要无漏的智才开始证到少分,然后乃至到佛位才能圆满证到,这就是难思。

  

  下面说佛所行。先补充一下“四寻思”。

  [名相注释]四寻思:《瑜伽师地论》(卷三六):云何名为四种寻思?一者名寻思,二者事寻思,三者自性假立寻思,四者差别假立寻思。

  名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是名名寻思。

  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是名事寻思。

  自性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

  此诸菩萨,于彼名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止名事合相观故,通达二种自性假立、差别假立。

  

  这“四寻思”,我们有批注,大家抄过的,也就把它念一道。抄了两个,实际上有三个,三个也不了,这几个兜拢来,大概看得清楚一些。

  

  先说《瑜珈师地论》里的,那是说在修加行位的时候,“谓由四种寻思四种如实智故”,我们修四个寻思,这四个寻伺修了之后能得到四个如实智,这如实智完全得到之后就见道。如果这四种寻思你都寻不来,如实智根本生不起,那你见什么道?所以说,不要自己乱吹。

  

  “云何名为四种寻思?”什么叫四寻思?一是名寻思,二是事寻思,三是自性假立寻思,四是差别假立寻思。这些都是菩萨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修大乘的菩萨道,进了加行位,修四寻思,这些修行的人都是菩萨。

  

  什么叫名寻伺?“谓诸菩萨,于名唯见名,是名名寻思”。我们现在看的东西,比如桌子,一说桌子,你就想起“哦,有四个腿、一个面……等等,那就是桌子”,实际上,这个木头,它经过人工加工之后,成了这个样子,那是不是就是“桌子”呢?根本不是桌子,我们汉人叫桌子,外国人就不叫桌子。所以说“桌子”跟这个东西,根本不生联系,只是一个符号代替而已。你说“桌子”就是这个东西,那就错掉了。现在我们的思想就是这样,这个东西,错误的思想把它抓得紧紧的——“桌子”就是四个腿的东西,“月亮”就是天上一个亮亮的东西。好象是不可分割。实际上,名是名,事是事,二者根本不相关。所以说是名的时候,不要把那个东西扯进去,名就是名,“于名唯见名”,名就是一个名词,并没有跟桌子的这个四条腿、木头的东西联系起来。

  

  “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事唯见事,是名事寻思。”那个东西,还没有安名字之前,假使造个房子,还没有安名字,或者小孩子养下来,还没有取名字,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说他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嘛…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