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十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只有佛才知道,“非己能說”,我是說不出來的,“故應止也”,所以說到這裏,該停下來了,再說下去,那是不自量了,可能會亂,要說錯,不能再說了。自己能說的說完了,自己不能說的就不要說了;自己不能說,去勉強地說呢,難免要說錯。這個可以作我們的教誡,自己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勉強,做了之後,可能做壞,壞了事情之後可能要害人的。

  

  論:唯識理趣,品類無邊,我隨自能,已略成立。

  述曰:釋上半頌。然其唯識所有理趣、品類差別,無量無邊,歎甚深廣,今我隨自所見之能,已略成立少分之義,結所明也。

  

  “唯識理趣,品類無邊,我隨自能,已略成立”,唯識的道理,它各式各樣的品類(就是差別)無量無邊,我已經盡自己的能力,略略地把唯識的道理成立了。這是解釋頌的前兩句,“釋上半頌”(我已隨自能,略成唯識義)。

  

  “然其唯識所有理趣、品類差別,無量無邊,歎甚深廣”,它的差別、種類是無量無邊,既深又廣,“今我隨自所見之能”, 我自己有多少能力,“已略成立少分之義”,就我能夠知道的、少分的,我已經成立了。二十唯識,前面講的,就是我所知道的,已經安立唯識的道理,我都講了。“結所明也”,這是我所說的,我說的只是大海一滴,並不太多,很淺的一點點。

  

  論:余一切種,非所思議。

  述曰:釋下半頌。其唯識理,我所明外,余一切種甚深之義,非是我意之所思惟,亦非我語所言議也。一切種者,差別理也。所以者何?

  

  “余一切種,非所思議”,還有很多沒有講的,不可思議,不是我的能力所思議的,那我就不能講了。

  “釋下半頌”,解釋下半頌(此中一切種,難思佛所行)。

  

  “其唯識理,我所明外”, 我所知道的以外,其余一切種甚深的道理,這個道理,一切種很多很多,我只是講了滄海一滴,整個的大海除了我這一滴外,那還有很多甚深廣大的道理,“非是我意之所思惟”,我這個腦袋是裝不下了,我的意識不能夠思維,“亦非我語所言議也”,我的心想不到、我的話也說不到,就是離言說、超思議,這些甚深道理,我的思維、我的語言是不能表達了。“一切種者,差別理也”,很多很多的差別理,道理是很多,很多很多的種類,這些不是我的能力所達到的。

  “所以者何”,爲什麼?下面要說。

  

  論:超諸尋思所行境故。

  述曰:此釋非已所能思議。尋思者,有分別有漏心等,或四尋伺。其唯識理,要得無漏真智覺時,方能少證;若在佛位,證乃圓明。然我世親,處在地前,住尋思位,不能如實證唯識理,故非是我之所思議;其唯識理,超尋思境。以上總釋頌難思字。

  校注:「四尋伺」,江西校刊本作「四尋伺」,大正藏(T43, p.1009, b8-9)作「四尋伺」伺=思ヵ【原】,今並考龍藏大正藏中瑜伽師地論雜集論等作「四尋思」。

  

  “超諸尋思所行境故”,已經超出尋思所行的境了。“此釋非已所能思議”,爲什麼不是我的能力所能思議呢?因爲這些道理超出尋思了。

  

  什麼叫尋思?“尋思者,有分別有漏心等,或四尋伺”,有分別的有漏心等等,這些都是尋伺。我們學過法相知道,在有漏心裏邊,二禅以下是有尋有伺,到二禅以上就沒有尋伺了,那尋伺就是很粗的心,不但是有漏,而且是有漏的裏邊的粗心,那樣的心,當然細的道理就不能知道了。

  

  一種是“有分別有漏心等(有漏心裏邊還有那些細的、離開尋伺的)”,這是一般的、最粗的一種。另外一種,“四尋伺”,就是我們修加行道的時候,有四種的尋伺,這個也是分別心,雖然是修行當中用的,是超過前面的“有分別有漏心”,但是也屬于尋伺,沒有超出名言,所以也沒辦法知道這個道理。世親菩薩是在暖位,暖位正是修四尋伺的時候,但是這個四尋伺,也畢竟沒有親證,屬于分別心,所以真正的超言說的道理,他是不能知道了。所以下面他說,因爲我所修的位置僅只到這爲止,再上面的就非我所知了。這個很客觀,我們經常說的,初地菩薩不知二地境界,二地又不知叁地境界。這個也是這樣子,他是住暖位的,就不能知道登地以上的,離言說的境界是不知道的,何況佛的境界,那更不能知道了。

  

  這是說,所謂尋伺有兩種,一種是有分別的有漏心,一種是四尋伺。這個四尋伺的“伺”,在大正藏裏是思維的“思”,這兩個字是通的。

  

  “其唯識理,要得無漏真智覺時,方能少證”,這個唯識道理要什麼時候證到呢?要得到無漏的真智覺時,就是無漏的無分別智得到的時候,才能少分地證到,也還不是全部證到。全部證到,那要佛的智能才行。無漏的智能來了之後,它的性,就是圓成實性,要無分別智證真如;它的有分別的相,就是依他起,那是要後得智才證到。這都是無漏智,無漏的真智有兩種,真正的是無分別智(根本智),後得智是屬于無分別智以後的,也叫無漏真智,這個前面都講過的。要得到這一些智能,才能少少的證到一點,全部證到,那成佛了。“若在佛位,證乃圓明”,這就是補充了,一直要到佛的地位,證到的才圓滿,才能徹底的明白,在開始得到無分別智的時候,也只能少分證到。加行位之後就是見道位,過了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之後是見道,見道的時候,少分的證到,那是初地菩薩了,然後二地、叁地……,都是一分一分的增加,但是不是全分,一直要登到十地以後,到了佛地,才是圓滿的證到。所以說到佛地爲止,這個證到的才圓滿,才真正地明白。

  

  (40A)“然我世親”,可是我世親自己,“處在地前”,在登地之前,“住尋思位”,這個後邊要說,他是暖位,“不能如實證唯識理”,正因爲我是沒有登地,還在尋思位,不能如實地證到唯識道理,“故非是我之所思議”,所以這些道理,我不能勉強亂說,不是我的意識可以思議的,口也就說不出來了,離言說、超思議;“其唯識理,超尋思境”,因爲真正的唯識的道理,是超過尋思境界的,要證方知,不是我們第六意識思維思維就能得到。

  

  所以說我們現在搞了半天,在學唯識,倒底能夠知道不知道?也只是看個照片而已。學得再好,也只是看個照片,真的東西沒有看到;真正的看到,要證,唯證方知。世親菩薩都沒有證到,我們哪裏證到呢?我們跟在世親菩薩後頭,能把世親菩薩講的東西懂一點就了不得了,何況要去證呢?所以更談不上了。但是也有很多現在的人,他自己說他登到八地、九地了,等等,都有。那麼這唯識道理,你給我講講看,你倒底能講多少?如果你講不下來的話,你這個八地、九地,乃至初地,都成問題啊,不要亂說啦!世親菩薩,他是自知之明,我在什麼地方、我能做什麼事情,不要超越;不是你做的事情亂做,那就是糟糕了,害己害人,不能亂做。

  

  “以上總釋頌“難思”字”,頌裏“難思”這兩個字,把它解釋完了。就是頌裏的最後一句“難思佛所行”這句話,先說難思——超越尋思的,這個怎麼難思?就在這個地方:不是尋思所能知道的,一定要無漏的智才開始證到少分,然後乃至到佛位才能圓滿證到,這就是難思。

  

  下面說佛所行。先補充一下“四尋思”。

  [名相注釋]四尋思:《瑜伽師地論》(卷叁六):雲何名爲四種尋思?一者名尋思,二者事尋思,叁者自性假立尋思,四者差別假立尋思。

  名尋思者,謂諸菩薩,于名唯見名,是名名尋思。

  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事唯見事,是名事尋思。

  自性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自性假立唯見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尋思。

  差別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差別假立唯見差別假立,是名差別假立尋思。

  此諸菩薩,于彼名事,或離相觀,或合相觀,依止名事合相觀故,通達二種自性假立、差別假立。

  

  這“四尋思”,我們有批注,大家抄過的,也就把它念一道。抄了兩個,實際上有叁個,叁個也不了,這幾個兜攏來,大概看得清楚一些。

  

  先說《瑜珈師地論》裏的,那是說在修加行位的時候,“謂由四種尋思四種如實智故”,我們修四個尋思,這四個尋伺修了之後能得到四個如實智,這如實智完全得到之後就見道。如果這四種尋思你都尋不來,如實智根本生不起,那你見什麼道?所以說,不要自己亂吹。

  

  “雲何名爲四種尋思?”什麼叫四尋思?一是名尋思,二是事尋思,叁是自性假立尋思,四是差別假立尋思。這些都是菩薩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修大乘的菩薩道,進了加行位,修四尋思,這些修行的人都是菩薩。

  

  什麼叫名尋伺?“謂諸菩薩,于名唯見名,是名名尋思”。我們現在看的東西,比如桌子,一說桌子,你就想起“哦,有四個腿、一個面……等等,那就是桌子”,實際上,這個木頭,它經過人工加工之後,成了這個樣子,那是不是就是“桌子”呢?根本不是桌子,我們漢人叫桌子,外國人就不叫桌子。所以說“桌子”跟這個東西,根本不生聯系,只是一個符號代替而已。你說“桌子”就是這個東西,那就錯掉了。現在我們的思想就是這樣,這個東西,錯誤的思想把它抓得緊緊的——“桌子”就是四個腿的東西,“月亮”就是天上一個亮亮的東西。好象是不可分割。實際上,名是名,事是事,二者根本不相關。所以說是名的時候,不要把那個東西扯進去,名就是名,“于名唯見名”,名就是一個名詞,並沒有跟桌子的這個四條腿、木頭的東西聯系起來。

  

  “事尋思者,謂諸菩薩,于事唯見事,是名事尋思。”那個東西,還沒有安名字之前,假使造個房子,還沒有安名字,或者小孩子養下來,還沒有取名字,他就是這麼一個人,你說他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嘛…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