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P4

  ..续本文上一页。你不要说他叫“阿毛”了,好象阿毛就是他了,以后说起阿毛,就是这么一个孩子。实际上,“阿毛”跟这个孩子有什么关系?他父母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阿毛,他养下来又不是阿毛,真正他跟阿毛有什么关系?只是代名词,喊喊而已。所以说这个事就是事,不要用名跟它扯起来。这样子是名寻思、事寻思。

  

  自性假立寻思,“谓诸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寻思”,这个自性,一切法的自相,都是假安立的,因缘和合而有的,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性,这自性是假安立的。于自性假立,知道是自性假立,并不是真正有这个自性,叫自性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是共相,“于差别假立”,我们安立的这个是常的、无常的,这个是有边的、无边的,等等,这些差别,都是假名安立,没有实在的。所以有些人经常提这些问题:世界有边无边?到底宇宙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宇宙是哪个来推动的?他们海外的宗教说是上帝,上帝创世,第一个时间是上帝,上帝是超越时间的,整个世界是他推动的。这些话,在佛教里边叫不平等因。其它东西都要人家推动,而你可以不要人家推动,这个不平等,这个因不能成立。这个里边,差别的那些法都是假安立的。

  

  “差别假立寻思者,谓诸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是名差别假立寻思”,这是假安立的,没有真正那个东西,所以说常无常、边无边,在中观里一扫而空,一开始就是八不中道,这八个东西全部给你扫光,然后才是真正宇宙的实相,中观的道理才可以给你说;你执着这些东西的话,你见不到实相的。

  

  “此诸菩萨,于彼名事,或离相观,或合相观,依止名事合相观故,通达二种自性假立、差别假立”,就是菩萨以名、事两个合拢来观的时候,在里边就通达自性是假的、差别是假的。

  

  这是大概地说了“四寻思”,我们到底得到什么概念呢?还有点依稀恍惚,那么我们又抄了一个,是《杂集论》里的。

  

  《杂集论》(卷一一):复次于诸法中正勤观察四道理已,云何而起寻思?谓起四种寻思,一名寻思,二事寻思,三自体假立寻思,四差别假立寻思。

  名寻思者,谓推求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实。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观彼自相,皆不成实。

  事寻思者,谓推求诸法蕴处界相,皆不成实。由诸蕴等,如名身等所宣说事,皆不成实,是故观彼相不成实。推求者,是观察义。

  自体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自体,唯是假立言说因性。能诠所诠相应者,谓此二种,互为领解因性,所以者何?善名言者,但闻能诠,由忆念门,便于所诠,得生领解;或但得所诠,由亿念门,便于能诠,得生领解。于如是种类共立相应中,眼等自相,唯是假立,但于肉团等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若如是观察,是名自体假立寻思。

  差别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差别,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所以者何?以于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若常无常、有上无上、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差别相,唯是假立名言因性,如是观察,是名差别假立寻思。

  

   “名寻思者,谓推求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实。由名身等是假有故,观彼自相,皆不成实”,就是说一切法,它本身,它的名字,这些名句文身,本身就是假安立的(分位假立,这个我们学过《百法》的都知道),它的名身本身就是不实在的,它的名字不实在的,名本身就不实在的。

  

  “事寻思者,谓推求诸法蕴处界相”,离了名之外的蕴处界,就是色蕴、受蕴等等这些法,“皆不成实”。“由诸蕴等,如名身等所宣说事,皆不成实”,这些法,也不是实在有的,蕴是积聚起来的东西,都是无常变化的东西;事也是,没有这个真正自性的东西,所以说皆不成实,“是故观彼相不成实”。什么叫推求?“推求者,是观察义”,推求就是观察、研究。

  

  “自体假立寻思者,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就是前面的合相观,这里就给你讲清楚了,名与事,这两个东西,互相产生关系的时候,你去推求它,在推求的相应当中,“推求自体,唯是假立言说因性”,这个法的自相(自体)都是假安立,言说为因,假安立的。

  

  “能诠所诠相应者”,什么叫能诠所诠相应?就是名跟事,“谓此二种,互为领解因性”,怎么领解?这个话是法相话,下边就知道了,“所以者何?善名言者,但闻能诠,由忆念门,便于所诠,得生领解;或但得所诠,由亿念门,便于能诠,得生领解”,这还是世间上有知识的人,善名言者,听到一个名词,他就晓得,喔,那是什么。假使我们说“汽车”,他就可以马上忆念、想起来:嗯,有四个轮盘、一个驾驶盘……等等,这么一个东西,叫汽车。由这个名可以忆念到这个事。或者看到一个有四个轮盘、一个驾驶盘的东西,如果农村来一个从来不见世面的,他莫明其妙,这叫什么?他就不知道,而那个有知识的人一看,哦,这是汽车,那个名字马上就出来。由这个事可以忆念到这个名。但是这个东西,这名与事两个相不相应呢?实际上是不相应的。那个莫明其妙的人,他根本不知道“汽车”,这汽车、什么车,这个东西跟“汽车”有啥关系?如果是一个海外的人,他不叫“汽车”,他另外有名称。

  

  “于如是种类共立相应中,眼等自相,唯是假立”,所以说类似这些,你说“眼睛”有自相吗?都是假立的;“但于肉团等名言因中,起此名言故”,这个肉团,你给它取个名字叫“眼睛”,那我们就叫它“眼睛”了,实际上这个肉团是不是眼睛?不相干的!这个名字是你自己安立的,它这个“肉团”里边没有“眼睛”这个东西在里头。你说是眼睛,那英国人叫eye,不是“眼睛”,那跟它有什么关系?再若是个法国人,又叫另外一个名称。那各式各样的名字,都跟它肉团不相关系。肉团,这个“肉”本身又是一个名词,你把“肉”一分析,它又不叫肉。

  

  “若如是观察,是名自体假立寻思”,这样子观察推求的话,就叫自体假立寻思。就是说,自体本身是假立的,跟名字不相干,本身又是没有自性的。

  

  差别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一切法,就跟前面一样的,看到事就想起名、看到名就想起事,在它们相应的里边,“推求差别”,研究它们的差别,研究它们差别的时候,“唯是假立名言因性”,这些差别也是假安立的,都是名言为因而假立。“所以者何”,为什么原因?“以于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若常无常、有上无上、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差别相,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所谓差别,常、无常,有上、无上,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等,这些差别里边,都是假立的。

  

  我们说真正的实际理地,是不着名言的。你说常也不对,说无常也不对;你说这个是有常,也不对,是无常,也不对。你开口就错。因为我们的整个的思想,都是名言把我们网起来,整个是一个名言的范畴,把我们缚得紧紧的,若超出了名言的事情,我们就不知道了。而真正要证到实相,就要超出名言。所以说,常、无常,等等,名言里的东西都不相干的。所以我们经常要推究,天有多少高?这个也是有边无边的问题,从这个地方一看,就是假立的了;假立的东西,你怎么去测量到实在的东西呢?实在的东西,超出有边无边的。还有时间上的有无始终,这个你去推求的话,也是推求不到东西来的。像这些道理,我们真正要学到中观,或者把唯识学到深一点的,自然会知道;开始学的时候,知道这十四无记不要去追究,这个就不要去推求它了。

  

  这个差别假立,“唯是假立名言因性”,这些有见无见、有常无常、有色无色等等差别相,都是名言因性假安立的,“如是观察,是名差别假立寻思”,这样子的观察,就叫差别假立寻思。

  

  这个“四寻思”就是观察这些东西。这些东西观察了有什么好处?观察之后,能够认识到唯识的性;唯识性认识到之后,才能证唯识的境。所以说,你开始不研究,不知道、不理解的话,你证不到的。很多人都欢喜占便宜:眼睛闭起来、腿子收起来,我修定好了,我一得定、一开悟,我什么都知道了!你怎么会知道?你因都没有,果从何来?“于法正勤修寻思已,必于诸法得如实智”,从这里很明显地告诉你,要经过“四寻思”,四个寻思得到之后,得到四个如实智,如实的道理能够知道,然后知道一切法的自相、共相都是假安立,本身就是自性空。这才能知道啊。你不经过这些思维,你怎么能知道?这是加行道里边的功夫,就是这个“四寻思”,我们经过这个功夫没有?不要说没有经过,连道理都还不懂,你怎么开悟呢?所以这些道理,就是要学了,不学是不知道的。这是“四寻思”,我们讲好了。

  

  

  论:如是理趣,唯佛所行。

  述曰:以下释颂佛所行也。如是所说,超寻思理,唯佛所行,圆满现证,非余所知。有何所以,非余所能,独佛圆证?

  

  “如是理趣,唯佛所行”,这样的道理,“如是所说超寻思理……”,这个超寻思的道理,我们凡夫一天到晚都在寻思里边,怎么会知道?根本不能知道!那是超寻思的,我们还在寻思里边,没有超出去,这个道理知道不了的。

  

  那我们现在学什么?学佛的超寻思的等流,他超寻思证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我们现在来学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并不是真正的唯识理,但是,就是影像,照镜子一样地照出来的唯识道理,在我们的寻思里边照出来的这个影子。那么你学一学也好啊,等于说照片看了之后,虽然没有看到真的人,照片看到,以后你碰到那个人就会认识。世间上,通缉逃犯,到处火车站、轮船里,各个站口,都把他的照片挂起来,哪一天这个人要乘火车、乘轮船,那些警察一看,跟照片一模一样的,马上就抓起来…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