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P5

  ..续本文上一页。那照片也有作用啊,不要说照片没有作用。若说“一切语言都是糟粕,我们都不要,把经书都烧掉,我们要证那个无言说的道理”,这也错了,都是执着两边去了。固然是在寻思里边,在这个文字堆里边跳不出来是不对,但是你扫掉一切文字,连佛的这个言教都不要了,那你怎么开悟?

  

  所以说这个道理,如是所说超寻思的道理,“唯佛所行”,只有佛才能做得到,“圆满现证”,菩萨是不圆满的证到,佛才能圆满的证到,“非余所知”, 其它的人,不是你所知道的,就不要乱说。

  

  “有何所以,非余所能,独佛圆证”,那么你说其它人不能知道,只有佛能圆满证到,“有何所以”,那是什么原因、有什么道理吗?那是有道理的。

  

  论: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种智无碍故。

  

  述曰:一切境者,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一切种者,诸法自相,一切种智境,智者即是缘此如理如量二智。若依梵本,应言一切智。此中言略,二境所缘,一智能缘。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断结种故,皆无障碍,故于唯识一切种理,皆能了知。二障尽故,无有漏故,长时修故,智圆满故,所以非佛不能圆满行尽理趣,故我今时,且说少分。

  

  成唯识说: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断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①。

  

  辨中边论护月释云:无著菩萨先在②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时,闻慈氏尊说此中边所有颂已,得入初地,为世亲说;世亲菩萨先住地前顺解脱分回向终心,闻无着说此弥勒颂,令其造释,得入加行初暖位中。应是圣者相传此说,所以护月遂有此言:非无逗留,而为此义。真谛说是十回向内③第二回向中。世亲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识,未证唯识真实道理,仰推于佛,理不为疑,虽可推上入地菩萨④,未圆出障,故但推佛。

  

  已随执笔,敢受指麾,略述斯疏,其间文义有所亏拙,是已寡学⑤,拙智穷思,幸诸学者,详而靡尤。

  

  

  注释:①何谓唯识五位?《成唯识论》卷九:“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校注:②「先在地前」,大正藏(T43, p.1009, c3)作「先住地前」,据江西校刊本作「先在地前」。

  ③「十回向内」,大正藏(T43, p.1009, c9)作「十回向中」,据江西校刊本作「十回向内」。

  ④「入地菩萨」,大正藏(T43, p.1009, c11)作「入地菩萨」,据江西校刊本应当是「八地菩萨」。

  ⑤「是已寡学」,江西校刊本及大正藏(T43, p.1009, c13)都写作「是已寡学」,「已」字疑误,应当作「己」,「是己寡学」。

  

  

  论: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种智无碍故。

  述曰:一切境者,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一切种者,诸法自相,一切种智境。智者即是缘此如理如量二智,若依梵本,应言一切智,此中言略,二境所缘,一智能缘。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断结种故,皆无障碍,故于唯识一切种理,皆能了知。二障尽故,无有漏故,长时修故,智圆满故,所以非佛不能圆满行尽理趣,故我今时,且说少分。

  

  “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种智无碍故”,佛、世尊,都是指佛,佛的十号里边举这两个;于一切境,及一切种智境,佛的智能是无碍的。

  

  一切境是诸法的共相,一切种的境就是它的自相,“一切境者,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一切境,佛有智能,能够圆满地知道;“一切种者,诸法自相,一切种智境”,一切种境,诸法的自相,是一切种智的境。一切智的境就是一切境,一切种智的境,一切种境,这个,佛这个智能都有,他把自相、共相全部明白了解,这才能说出来。我们没有知道,就说不出来了。

  

  “智者,即是缘此如理如量二智”,这个“智”,就是这句论文里“智无碍故”的那个“智”,即是缘这如理的(诸法共相)、如量的(诸法自相)两种智能,用一个“智”字代替了。“若依梵本,应言一切智”,梵本就是印度原本,那是比较详细,应说“一切智”,“此中言略”,这里是说略了。“二境所缘,一智能缘”,这有两个境,所缘的两个境即一切境、一切种境,这两个境说了;而智能只说了一个,就是“智无碍故”,只说一个“智”,这个“智”就代表一切智、一切种智,有两个智能,就是如量智、如理智,这两个都以一个“智”包涵了。

  

  “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断结种故”,为什么只有佛能够呢?因为佛世尊,于一切境(就是共相)、一切种境(就是自相)这两个境界,他都有二智,即观一切境的一切智及观一切种境的一切种智,都能够圆满,“断结种故”,烦恼、种子断完了。有人说,“种子没有断,但是把现行伏下去了,那么他的证境好象就该跟佛一样了”,不一样的!这里讲了很多,种子还在,菩萨是不如佛的,因为有法执种子在。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说了一次两次,但是提问的人三次四次地要提,那么他这里又说了,你三四次地提,他就再三给你讲。“断结种故,皆无障碍”, 断结——断了烦恼(现行),断种——种子也断掉了,才能圆满的无障碍。有种子还是有障碍的,否则他为什么说个“断结种”呢?所以说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是要看得仔细一点。种子断了,才能圆满无碍,种子不断还是有碍的。“故于唯识一切种理,皆能了知”,所以对唯识的一切种的道理,全部了知,不管是自相还是共相,一切、一切种,这个都包完了,皆能了知。

  

  “二障尽故”,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完全没有了,那就是现行、种子都没有了。佛是二障现行、种子尽故,种子、现行都断完了,才能圆满。所以不要把种子看成没有作用,种子是一个“能”,一个“能”在里边,它还有作用的;“无有漏故”, 没有烦恼了,漏就是烦恼;“长时修故”,因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所以是最圆满的;“智圆满故”,佛的智能是最圆满的,因为佛有这个“二障尽故、无有漏故、长时修故、智圆满故”,才能把唯识道理讲清楚,我们现在是二障没有尽、烦恼没有断、长时没有修、智没有圆满,那当然讲不出来。“所以非佛不能圆满行尽理趣”,所以说,不是“佛”的话,整个唯识的深广理趣,不能行尽,就是不能到家,不能全部都讲完的。“故我今时,且说少分”, 所以我世亲现在只能说说少分而已。

  

  成唯识说: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断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辨中边论护月释云:无著菩萨先在①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时,闻慈氏尊说此中边所有颂已,得入初地,为世亲说;世亲菩萨先住地前顺解脱分回向终心,闻无着说此弥勒颂,令其造释,得入加行初暖位中。应是圣者相传此说,所以护月遂有此言:非无逗留而为此义。真谛说是十回向内②第二回向中。世亲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识,未证唯识真实道理,仰推于佛,理不为疑;虽可推上入地菩萨③,未圆出障,故但推佛。

  [名相注释]何谓唯识五位?《成唯识论》卷九:“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

  十回向: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三至卷三三〈25 十回向品之一至十一〉(唐实叉难陀译),及《楞严经》卷八等。

  校注:①「先在地前」,大正藏(T43,p.1009,c3)作「先住地前」,据江西校刊本作「先在地前」。②「十回向内」,大正藏(T43,p.1009,c9)作「十回向中」,据江西校刊本作「十回向内」。③「入地菩萨」,大正藏(T43,p.1009,c11)作「入地菩萨」,据江西校刊本应当是「八地菩萨」,「入」字疑误。

  

  “成唯识说:谓诸菩萨于识性相……,复令悟入唯识相性。”这一段是《成唯识论》里对修行的一个概括,介绍一下。菩萨对识的性、识的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资粮位的时候能深信解,彻底地明白、相信这个道理。“在加行位,能渐伏断所取能取”,在加行位的时候,以这个道理,修四寻思,慢慢地伏断所取能取,这能取所取,开始是伏,慢慢地断,“引发真见”,能取所取伏断之后,真见才能引发出来,我们有能取所取的话就在遍计所执里边,都是虚妄之见。在通达位的时候,能取所取不见了,这时是真如缘真如,“如实通达”。在修习位,是修道的时候,“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依所证到的道理,不断地用这个道理去修习,把一切还没有断的障——烦恼障、所知障,把它慢慢的先是伏,然后断。到究竟位,就是佛的位了,“出障圆明”,障全部出来了,已经超出这个障,智能圆明,圆满、明了;这样,“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尽未来际,化度一切有情,“复令悟入唯识相性”,自己是由知道唯识性相而成佛,那么也使所化度的有情,能够悟入唯识性相,使他们也成佛。

  

  “辨中边论护月释云”,《辨中边论》有护月菩萨的一个解释,他说,“无著菩萨先在地前…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