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加行位中增上忍时,闻慈氏尊说此中边所有颂已,得入初地,为世亲说”,这是讲他们的因缘了。无著菩萨开始的时候,先在地前加行位的暖、顶、忍、世第一的“增上忍”(忍分三品,上忍、中忍、下忍,增上忍就是上忍)位的时候,听到慈氏尊(就是弥勒菩萨)给他说这辨中边论的颂之后,他就一下子开悟入初地。登初地,这才见道;我们见道谈何容易,无著菩萨才见道。他见道之后,就给世亲说这个道理,“世亲菩萨先住地前顺解脱分回向终心,闻无着说此弥勒颂,令其造释,得入加行初暖位中”。
在唯识道理里边,有四十一个位,这个我们笔记没有抄,以后补一下也可以。唯识理论里边说,资粮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见道之后就是十地,最后妙觉是佛,四十一位;大智度论加一个等觉,四十二位,这是讲菩萨的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是贤位,还没有登地,“贤”;十地、妙觉,这是圣位,登地以上就叫“圣”。
什么叫回向?“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这个我们现在有没有?谈不上,哪有大悲心呢?看到众生,讨厌的还要讨厌他,这个救,你救什么?这十回向是哪十回向?一是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不执着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是至一切处回向,五是无尽功德藏回向,六是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是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是真如相回向,九是无缚解脱回向,十是法界无尽回向。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看起来很高的境界。
世亲菩萨就是在这十回向里边的最后一个回向,即第十个回向位(地前顺解脱分回向终心)的时候,“闻无着说此弥勒颂,令其造释”,听到无著菩萨给他说弥勒菩萨的辨中边论的颂,并要他造一个解释,于是他“得入加行初暖位中”,就进入加行道里边的暖位。加行道四个加行位,第一个是暖位。
“应是圣者相传此说”,这个说法,是圣者相传下来的,应当是可靠的,“所以护月遂有此言:非无逗留而为此义”,所以护月在造这个解释的时候把它写下来了,“非无逗留”,不是没有经过考虑、随随便便写的,而是经过逗留,就是经过好好地、仔细地考虑之后才写下来的。
经典导读:十回向、四种妙圆加行(暖、顶、忍、世第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三至卷三三〈25 十回向品之一至十一〉(唐实叉难陀译):「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随顺一切众生善根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按:文甚长,共十余卷,欲祥者可自寻披:卷二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详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卷二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详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卷二五至二八,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四、五、六,详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卷二九,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详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随顺一切众生善根回向;卷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详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真如相回向;卷三一,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详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卷三二、三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十一,详说云何为菩萨摩诃萨等法界无量回向。大正藏T10, p. 124, c1—p. 178, b2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大正藏(T19,p.142,b21-c11)
“真谛说是十回向内第二回向中”,若依真谛三藏的说法,世亲菩萨不是在十回向里的最后一个回向位,而是在第二个回向位。
“世亲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识,未证唯识真实道理,仰推于佛,理不为疑”,既然世亲菩萨还没有登地,那跟《成唯识论》所说的,还没证到唯识的真实的道理、没有亲证唯识的性,都要仰推于佛,这个毫无怀疑,理不为疑,所以他这么说是对的了。“虽可推上八地菩萨,未圆出障,故但推佛”,那么也可以推八地啊,但是八地菩萨毕竟智能还没有圆满,障也没有净尽,故但推佛,所以推佛是最究竟的。
已随执笔,敢受指麾,略述斯疏,其间文义有所亏拙,是已寡学①,拙智穷思,幸诸学者,详而靡尤。
校注:①「是已寡学」,江西校刊本及大正藏(T43,p.1009,c13)都写作「是已寡学」,「已」字疑误,应当作「己」,「是己寡学」。
这是窥基法师的谦虚话。他说自己“已随执笔”,就在玄奘法师讲这部论的时候,把它记下来了,“敢受指麾”,“指麾”是古代指挥军队的一个旗帜,意思就是玄奘法师把这个道理交给他了,让他写下来,这本书就有这个指挥旗的作用,一切道理的决择对不对就看这本窥基法师的疏(述记),因为是玄奘法师亲口所述的,“略述斯疏”,他略略地把这个疏文写下来。“其间文义有所亏拙”,写的时候,文义里边有亏拙,“拙”就是笨,“亏”就是不够,那个文义、道理里边有亏有拙的,“是己寡学,拙智穷思”,这是我窥基个人的学问不广的缘故,“拙智”,我的智能很笨,“穷思”,思维也不是很广,就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够。寡学拙智,拙智穷思,智能很笨,思想当然也就不圆满了。“幸诸学者,详而靡尤”,希望大家学者详细看了之后,不要去找过失,只要把文意好好地仔细了解,把好的执取到,至于我不够的地方,其间文义亏拙之处,还请大家原谅了。
我们现在总算是把这部《唯识二十论》的述记讲完,圆满了。圆满之后,我们还是要把这部论从头到尾去好好地复习一下。那在什么时候复习?考试就复习了。我们这一次考试就是辩论,但不要一下子就辨完了。开始,从第一卷或者是到“安立三界唯识”这一段,我们辩论;然后第一个难,辩论;再第二、第三难……,慢慢地辩论,一段一段地辩论,辩到把这部唯识的疏全部掌握住,那就好了。然后就是演讲了。你既然掌握住了,那你该讲了,就上台讲。上台用嘴讲巴,这虽然是弘法,但是就只这么几个人听到,你还要拿起笔来弘法。拿笔来弘法的话,那就纸上要考,要笔试了。所以这次考试,我们时间要比较长一点。这样长一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考的时候,让你们把整个的一部论掌握住。他们藏地是边学边辩的,所以学好之后,也就是辩好之后,什么都掌握了。我们现在单是学。单是学,学学学……,所以我们还是要给你辩一辩。这样也可以了,辩的时候就把这一段文,既把它的意思搞清楚,又把它记住;辩论辩论,你要是辩输了,你决定会记住,这个地方输在哪里、为什么输的?所以说,输比胜还好。胜了之后,自己憍傲,就飘飘然,好象也不去记它了;输了之后,心里很惭愧,就把它为什么输的、道理错在哪里,记得很牢,一辈子忘不了。所以,不要说一定要争胜。就在辩论的时候,你要把它掌握住;整个的论的文义,把它全部掌握,这是我们的目的。
好,到这里就圆满了,现在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能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法王宗喀巴,圣教日兴隆,违缘悉消灭,顺缘悉增长,
自他三世善,回向二资粮,无垢亦无染,法炬常明耀。
吉祥圆满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十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