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十講▪P6

  ..續本文上一頁加行位中增上忍時,聞慈氏尊說此中邊所有頌已,得入初地,爲世親說”,這是講他們的因緣了。無著菩薩開始的時候,先在地前加行位的暖、頂、忍、世第一的“增上忍”(忍分叁品,上忍、中忍、下忍,增上忍就是上忍)位的時候,聽到慈氏尊(就是彌勒菩薩)給他說這辨中邊論的頌之後,他就一下子開悟入初地。登初地,這才見道;我們見道談何容易,無著菩薩才見道。他見道之後,就給世親說這個道理,“世親菩薩先住地前順解脫分回向終心,聞無著說此彌勒頌,令其造釋,得入加行初暖位中”。

  

  在唯識道理裏邊,有四十一個位,這個我們筆記沒有抄,以後補一下也可以。唯識理論裏邊說,資糧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見道之後就是十地,最後妙覺是佛,四十一位;大智度論加一個等覺,四十二位,這是講菩薩的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十個是賢位,還沒有登地,“賢”;十地、妙覺,這是聖位,登地以上就叫“聖”。

  

  什麼叫回向?“以大悲心救護一切衆生,謂之回向”,以大悲心救護一切衆生。這個我們現在有沒有?談不上,哪有大悲心呢?看到衆生,討厭的還要討厭他,這個救,你救什麼?這十回向是哪十回向?一是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不執著相)回向,二是不壞回向,叁是等一切佛回向,四是至一切處回向,五是無盡功德藏回向,六是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是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是真如相回向,九是無縛解脫回向,十是法界無盡回向。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看起來很高的境界。

  

  世親菩薩就是在這十回向裏邊的最後一個回向,即第十個回向位(地前順解脫分回向終心)的時候,“聞無著說此彌勒頌,令其造釋”,聽到無著菩薩給他說彌勒菩薩的辨中邊論的頌,並要他造一個解釋,于是他“得入加行初暖位中”,就進入加行道裏邊的暖位。加行道四個加行位,第一個是暖位。

  

  “應是聖者相傳此說”,這個說法,是聖者相傳下來的,應當是可靠的,“所以護月遂有此言:非無逗留而爲此義”,所以護月在造這個解釋的時候把它寫下來了,“非無逗留”,不是沒有經過考慮、隨隨便便寫的,而是經過逗留,就是經過好好地、仔細地考慮之後才寫下來的。

  

  經典導讀:十回向、四種妙圓加行(暖、頂、忍、世第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叁至卷叁叁〈25 十回向品之一至十一〉(唐實叉難陀譯):「菩薩摩诃薩回向有十種,叁世諸佛鹹共演說。何等爲十?一者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者不壞回向,叁者等一切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處回向,五者無盡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隨順一切衆生善根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者入法界無量回向。佛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回向,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佛子!雲何爲菩薩摩诃薩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按:文甚長,共十余卷,欲祥者可自尋披:卷二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詳說雲何爲菩薩摩诃薩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卷二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詳說雲何爲菩薩摩诃薩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卷二五至二八,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叁、四、五、六,詳說雲何爲菩薩摩诃薩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卷二九,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七,詳說雲何爲菩薩摩诃薩隨順一切衆生善根回向;卷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八,詳說雲何爲菩薩摩诃薩真如相回向;卷叁一,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九,詳說雲何爲菩薩摩诃薩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卷叁二、叁叁,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十一,詳說雲何爲菩薩摩诃薩等法界無量回向。大正藏T10, p. 124, c1—p. 178, b21)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衆生滅諸度相,回無爲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衆生,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爲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大正藏(T19,p.142,b21-c11)

  

  

  “真谛說是十回向內第二回向中”,若依真谛叁藏的說法,世親菩薩不是在十回向裏的最後一個回向位,而是在第二個回向位。

  

  “世親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識,未證唯識真實道理,仰推于佛,理不爲疑”,既然世親菩薩還沒有登地,那跟《成唯識論》所說的,還沒證到唯識的真實的道理、沒有親證唯識的性,都要仰推于佛,這個毫無懷疑,理不爲疑,所以他這麼說是對的了。“雖可推上八地菩薩,未圓出障,故但推佛”,那麼也可以推八地啊,但是八地菩薩畢竟智能還沒有圓滿,障也沒有淨盡,故但推佛,所以推佛是最究竟的。

  

  已隨執筆,敢受指麾,略述斯疏,其間文義有所虧拙,是已寡學①,拙智窮思,幸諸學者,詳而靡尤。

  校注:①「是已寡學」,江西校刊本及大正藏(T43,p.1009,c13)都寫作「是已寡學」,「已」字疑誤,應當作「己」,「是己寡學」。

  

   這是窺基法師的謙虛話。他說自己“已隨執筆”,就在玄奘法師講這部論的時候,把它記下來了,“敢受指麾”,“指麾”是古代指揮軍隊的一個旗幟,意思就是玄奘法師把這個道理交給他了,讓他寫下來,這本書就有這個指揮旗的作用,一切道理的決擇對不對就看這本窺基法師的疏(述記),因爲是玄奘法師親口所述的,“略述斯疏”,他略略地把這個疏文寫下來。“其間文義有所虧拙”,寫的時候,文義裏邊有虧拙,“拙”就是笨,“虧”就是不夠,那個文義、道理裏邊有虧有拙的,“是己寡學,拙智窮思”,這是我窺基個人的學問不廣的緣故,“拙智”,我的智能很笨,“窮思”,思維也不是很廣,就是我自己的能力不夠。寡學拙智,拙智窮思,智能很笨,思想當然也就不圓滿了。“幸諸學者,詳而靡尤”,希望大家學者詳細看了之後,不要去找過失,只要把文意好好地仔細了解,把好的執取到,至于我不夠的地方,其間文義虧拙之處,還請大家原諒了。

  

  

  我們現在總算是把這部《唯識二十論》的述記講完,圓滿了。圓滿之後,我們還是要把這部論從頭到尾去好好地複習一下。那在什麼時候複習?考試就複習了。我們這一次考試就是辯論,但不要一下子就辨完了。開始,從第一卷或者是到“安立叁界唯識”這一段,我們辯論;然後第一個難,辯論;再第二、第叁難……,慢慢地辯論,一段一段地辯論,辯到把這部唯識的疏全部掌握住,那就好了。然後就是演講了。你既然掌握住了,那你該講了,就上臺講。上臺用嘴講巴,這雖然是弘法,但是就只這麼幾個人聽到,你還要拿起筆來弘法。拿筆來弘法的話,那就紙上要考,要筆試了。所以這次考試,我們時間要比較長一點。這樣長一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考的時候,讓你們把整個的一部論掌握住。他們藏地是邊學邊辯的,所以學好之後,也就是辯好之後,什麼都掌握了。我們現在單是學。單是學,學學學……,所以我們還是要給你辯一辯。這樣也可以了,辯的時候就把這一段文,既把它的意思搞清楚,又把它記住;辯論辯論,你要是辯輸了,你決定會記住,這個地方輸在哪裏、爲什麼輸的?所以說,輸比勝還好。勝了之後,自己憍傲,就飄飄然,好象也不去記它了;輸了之後,心裏很慚愧,就把它爲什麼輸的、道理錯在哪裏,記得很牢,一輩子忘不了。所以,不要說一定要爭勝。就在辯論的時候,你要把它掌握住;整個的論的文義,把它全部掌握,這是我們的目的。

  

  好,到這裏就圓滿了,現在回向。

  

  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能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法王宗喀巴,聖教日興隆,違緣悉消滅,順緣悉增長,

  自他叁世善,回向二資糧,無垢亦無染,法炬常明耀。

  

  吉祥圓滿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