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照片也有作用啊,不要說照片沒有作用。若說“一切語言都是糟粕,我們都不要,把經書都燒掉,我們要證那個無言說的道理”,這也錯了,都是執著兩邊去了。固然是在尋思裏邊,在這個文字堆裏邊跳不出來是不對,但是你掃掉一切文字,連佛的這個言教都不要了,那你怎麼開悟?
所以說這個道理,如是所說超尋思的道理,“唯佛所行”,只有佛才能做得到,“圓滿現證”,菩薩是不圓滿的證到,佛才能圓滿的證到,“非余所知”, 其它的人,不是你所知道的,就不要亂說。
“有何所以,非余所能,獨佛圓證”,那麼你說其它人不能知道,只有佛能圓滿證到,“有何所以”,那是什麼原因、有什麼道理嗎?那是有道理的。
論: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種智無礙故。
述曰:一切境者,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一切種者,諸法自相,一切種智境,智者即是緣此如理如量二智。若依梵本,應言一切智。此中言略,二境所緣,一智能緣。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斷結種故,皆無障礙,故于唯識一切種理,皆能了知。二障盡故,無有漏故,長時修故,智圓滿故,所以非佛不能圓滿行盡理趣,故我今時,且說少分。
成唯識說:謂諸菩薩于識性相,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斷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①。
辨中邊論護月釋雲:無著菩薩先在②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時,聞慈氏尊說此中邊所有頌已,得入初地,爲世親說;世親菩薩先住地前順解脫分回向終心,聞無著說此彌勒頌,令其造釋,得入加行初暖位中。應是聖者相傳此說,所以護月遂有此言:非無逗留,而爲此義。真谛說是十回向內③第二回向中。世親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識,未證唯識真實道理,仰推于佛,理不爲疑,雖可推上入地菩薩④,未圓出障,故但推佛。
已隨執筆,敢受指麾,略述斯疏,其間文義有所虧拙,是已寡學⑤,拙智窮思,幸諸學者,詳而靡尤。
注釋:①何謂唯識五位?《成唯識論》卷九:“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叁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校注:②「先在地前」,大正藏(T43, p.1009, c3)作「先住地前」,據江西校刊本作「先在地前」。
③「十回向內」,大正藏(T43, p.1009, c9)作「十回向中」,據江西校刊本作「十回向內」。
④「入地菩薩」,大正藏(T43, p.1009, c11)作「入地菩薩」,據江西校刊本應當是「八地菩薩」。
⑤「是已寡學」,江西校刊本及大正藏(T43, p.1009, c13)都寫作「是已寡學」,「已」字疑誤,應當作「己」,「是己寡學」。
論: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種智無礙故。
述曰:一切境者,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一切種者,諸法自相,一切種智境。智者即是緣此如理如量二智,若依梵本,應言一切智,此中言略,二境所緣,一智能緣。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斷結種故,皆無障礙,故于唯識一切種理,皆能了知。二障盡故,無有漏故,長時修故,智圓滿故,所以非佛不能圓滿行盡理趣,故我今時,且說少分。
“諸佛世尊于一切境及一切種智無礙故”,佛、世尊,都是指佛,佛的十號裏邊舉這兩個;于一切境,及一切種智境,佛的智能是無礙的。
一切境是諸法的共相,一切種的境就是它的自相,“一切境者,諸法共相,即一切智境”,一切境,佛有智能,能夠圓滿地知道;“一切種者,諸法自相,一切種智境”,一切種境,諸法的自相,是一切種智的境。一切智的境就是一切境,一切種智的境,一切種境,這個,佛這個智能都有,他把自相、共相全部明白了解,這才能說出來。我們沒有知道,就說不出來了。
“智者,即是緣此如理如量二智”,這個“智”,就是這句論文裏“智無礙故”的那個“智”,即是緣這如理的(諸法共相)、如量的(諸法自相)兩種智能,用一個“智”字代替了。“若依梵本,應言一切智”,梵本就是印度原本,那是比較詳細,應說“一切智”,“此中言略”,這裏是說略了。“二境所緣,一智能緣”,這有兩個境,所緣的兩個境即一切境、一切種境,這兩個境說了;而智能只說了一個,就是“智無礙故”,只說一個“智”,這個“智”就代表一切智、一切種智,有兩個智能,就是如量智、如理智,這兩個都以一個“智”包涵了。
“由佛世尊于此二境所有二智斷結種故”,爲什麼只有佛能夠呢?因爲佛世尊,于一切境(就是共相)、一切種境(就是自相)這兩個境界,他都有二智,即觀一切境的一切智及觀一切種境的一切種智,都能夠圓滿,“斷結種故”,煩惱、種子斷完了。有人說,“種子沒有斷,但是把現行伏下去了,那麼他的證境好象就該跟佛一樣了”,不一樣的!這裏講了很多,種子還在,菩薩是不如佛的,因爲有法執種子在。這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說了一次兩次,但是提問的人叁次四次地要提,那麼他這裏又說了,你叁四次地提,他就再叁給你講。“斷結種故,皆無障礙”, 斷結——斷了煩惱(現行),斷種——種子也斷掉了,才能圓滿的無障礙。有種子還是有障礙的,否則他爲什麼說個“斷結種”呢?所以說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就是要看得仔細一點。種子斷了,才能圓滿無礙,種子不斷還是有礙的。“故于唯識一切種理,皆能了知”,所以對唯識的一切種的道理,全部了知,不管是自相還是共相,一切、一切種,這個都包完了,皆能了知。
“二障盡故”,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完全沒有了,那就是現行、種子都沒有了。佛是二障現行、種子盡故,種子、現行都斷完了,才能圓滿。所以不要把種子看成沒有作用,種子是一個“能”,一個“能”在裏邊,它還有作用的;“無有漏故”, 沒有煩惱了,漏就是煩惱;“長時修故”,因爲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行,所以是最圓滿的;“智圓滿故”,佛的智能是最圓滿的,因爲佛有這個“二障盡故、無有漏故、長時修故、智圓滿故”,才能把唯識道理講清楚,我們現在是二障沒有盡、煩惱沒有斷、長時沒有修、智沒有圓滿,那當然講不出來。“所以非佛不能圓滿行盡理趣”,所以說,不是“佛”的話,整個唯識的深廣理趣,不能行盡,就是不能到家,不能全部都講完的。“故我今時,且說少分”, 所以我世親現在只能說說少分而已。
成唯識說:謂諸菩薩于識性相,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斷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辨中邊論護月釋雲:無著菩薩先在①地前加行位中增上忍時,聞慈氏尊說此中邊所有頌已,得入初地,爲世親說;世親菩薩先住地前順解脫分回向終心,聞無著說此彌勒頌,令其造釋,得入加行初暖位中。應是聖者相傳此說,所以護月遂有此言:非無逗留而爲此義。真谛說是十回向內②第二回向中。世親既住地前位中,如成唯識,未證唯識真實道理,仰推于佛,理不爲疑;雖可推上入地菩薩③,未圓出障,故但推佛。
[名相注釋]何謂唯識五位?《成唯識論》卷九:“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叁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十回向:以大悲心救護一切衆生,謂之回向。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詳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叁至卷叁叁〈25 十回向品之一至十一〉(唐實叉難陀譯),及《楞嚴經》卷八等。
校注:①「先在地前」,大正藏(T43,p.1009,c3)作「先住地前」,據江西校刊本作「先在地前」。②「十回向內」,大正藏(T43,p.1009,c9)作「十回向中」,據江西校刊本作「十回向內」。③「入地菩薩」,大正藏(T43,p.1009,c11)作「入地菩薩」,據江西校刊本應當是「八地菩薩」,「入」字疑誤。
“成唯識說:謂諸菩薩于識性相……,複令悟入唯識相性。”這一段是《成唯識論》裏對修行的一個概括,介紹一下。菩薩對識的性、識的相,“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資糧位的時候能深信解,徹底地明白、相信這個道理。“在加行位,能漸伏斷所取能取”,在加行位的時候,以這個道理,修四尋思,慢慢地伏斷所取能取,這能取所取,開始是伏,慢慢地斷,“引發真見”,能取所取伏斷之後,真見才能引發出來,我們有能取所取的話就在遍計所執裏邊,都是虛妄之見。在通達位的時候,能取所取不見了,這時是真如緣真如,“如實通達”。在修習位,是修道的時候,“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依所證到的道理,不斷地用這個道理去修習,把一切還沒有斷的障——煩惱障、所知障,把它慢慢的先是伏,然後斷。到究竟位,就是佛的位了,“出障圓明”,障全部出來了,已經超出這個障,智能圓明,圓滿、明了;這樣,“能盡未來化有情類”,盡未來際,化度一切有情,“複令悟入唯識相性”,自己是由知道唯識性相而成佛,那麼也使所化度的有情,能夠悟入唯識性相,使他們也成佛。
“辨中邊論護月釋雲”,《辨中邊論》有護月菩薩的一個解釋,他說,“無著菩薩先在地前…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