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不行的,那就是要聯系靠學了。把你這個道理,爲什麼這樣子的,要一個完整的一個理由拿出來,他能接受。我們在這個互相的問難之中,也就是更深入地挖掘自己的知識面,可以更深一層,也可以更廣一層。哪一點你沒注意的,他提問了,你可以廣一點。互相做學生,互相做老師,這個討論的時候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討論對我們學法是重要的。
大家看過照片或者電視,西藏的討論,一個人坐在中間,很多人問。大家問他,如果問不出的話,“劈啪”就打的,很不客氣,把這麼臭的鞋都在你頭上敲啊!“你這個學法,學了半天,你什麼問題都答不出來,你是吃飯的,是飯桶,該打的”,“啪啪啪”就打的。那麼多人,幾萬人中間,挨打你難不難爲情呢?那就是拼命地要把法學好。我們以前有幾個他們到藏地去學法的,他們的老師是分開的,不是一個老師,一個老師就教一兩個人。他教你了半天,今天教了,明天上辯論場去辯論的。如果你辯得好了,老師很高興,你辯得不好,老師要打的——你這個人學法沒學好。
我們這裏沒有辯論,但是要討論。辯論的形式漢地行不起來,你打了一次,他下次還來啊?就不來了,再也不來了。我們不要打,那就是大家要互相地問難,互相地提問。但是也不要冷場,大家提不出問題,好象沒問題好問的。沒有好問的就是你沒有好好地看書,這本書你仔細看的話,我不相信你沒有問題。如果你沒有問題,明天我叫你來講,你說你沒有問題了,你就上臺來講,看你怎麼講。所以說你沒有問題的話,這是不現實的。這是討論的重要性。
討論也有規章製度,並不是說來不來自由的——不行的,非來不可,跟上殿過堂一樣的。哪個不來要告假,你有實際的情況不來可以,要告假,糾察師那裏去批,批不准的話你要來。佛教裏有那個話,假使說欲,你沒有說欲的話,把你擡過來。那你害了病了,把你擡也要擡過來。要合衆,你不能一個人不合衆。
我們把我們的學習方式說了一下。第一個上了課之後要討論,討論大家都要到。那麼討論的方式是一個問題,大概是想分兩組或者叁組,人數太多一組也不好,至少兩組,叁組兩組大家下邊去研究。每一組要有一個帶頭的,就是能夠激發大家討論的,提出問題來的。那麼這個要分配了,力量要分勻。也可以根據水平,高的分一組,低的分一組。但是低的那一組,決定不能全部是低的,要幾個輔導的,輔導員要高的,而且輔導員要特別高的。你稍微高一點,提不出問題,就冷場了。沒問題,大家坐在那裏,冰冷的,大家學了一個多小時,明天不來了。大家坐在那裏浪費時間。那就是要一個比較學得好一點的輔導員輔導他們,提出問題。他們沒有問題,你提出問題問他,那麼就激發出問題來了。
這些組織方式,下邊大家去討論去,但是原則就是說,討論就是要到,有特殊情況、有病,這可以告假,不告假的一定要到。跟上殿、過堂一樣的,這是叢林規矩,上殿過堂如果你不來,那麼後來的一個結論就是不共住。如果你討論講經不來,後邊的結論也是不共住。客堂裏有的,我們這個共住規約有這一條的。希望大家注意,不要以爲討論不是重要事情。是重要的。
我們的目的是培養法師。因爲在現在的末法時期,邪魔外道很多,很多的信徒分不出正邪。來一個,跟他們一講,他們就一陣風,全部相信他了。最近我們收到一個信,內蒙古來的,這個人他有點正見,但是他也是說不定。他說他們那裏最近受到青海無上師的影響,她叫大家不要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叫念什麼呢?念“南無青海無上師”。把佛像全部打爛,真的有人打爛,這股打佛像的風已經是泛濫起來了。那麼這個人很著急,他有些正念,他說這樣子我看是不太對頭,問我到底是怎麼回事。那就是說現在邪的正的一般人分不清楚,她認爲她是——這些,佛在世的時候教的東西過了時了,已經不去教了,現在要青海無上師了。就象一貫道一樣的,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了,現在要彌勒佛的時代了,就是要一貫道來當家了。這些說法把佛教徒搞得稀裏胡塗,彌勒佛也是佛教嘛,好象是她講得有道理。但彌勒佛什麼時候才出世呢?他還沒下到人間來教化,要幾億萬年以後才龍華叁會,說得太早了。(……)
乙五 世親菩薩事迹功德簡介
(……)無著菩薩希望他的兄弟也能夠接受這個教法,于是就裝病,叫他來。那麼哥哥有病,他當然去了。一去之後,無著菩薩說我不是身上有病,就是心裏邊看到你沒有學這個法,感到很可惜,是心裏有病。好,這樣勸了半天,無著菩薩也把唯識的道理講了很多給他聽,世親菩薩就感動了,也接受這個唯識的觀點了。後來他感到很後悔,以前造了很多論,是弘揚根本部的,那時叫小乘。那麼他說要把自己舌頭割下來, ——以前說了那麼多壞話了,要處罰。無著菩薩說,你不必割舌頭,你再弘揚大乘的唯識就可以了。那麼世親菩薩又造了五百部論,弘揚大乘的唯識。所以他有一個很好的名稱,叫千部論師,一共做了一千部論,弘揚大小乘,弘揚根本乘跟(大乘)。弘揚根本乘並不是不對,就是到此爲止還不夠,我們說還要往前進一步。
世親菩薩晚年之後,停留在瑜伽的觀點上,中觀的觀點沒有進入, ——年紀已經大了,他就沒有進入中觀。至于他示現如此,真正他的本迹呢,當然我們說他中觀是通的。在一部達喇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裏說,世親菩薩不但是通中觀,而且密法是修得最好的。他臨終的時候,把《尊勝陀羅尼》這個咒,很長,從最後一個字背到第一個字,倒背,滾瓜如流的。
我們試試看,大悲咒從最後一個字背到前面,你能不能背?不要大悲咒,阿ra巴雜那,你把它後面背過來,能不能那麼快?不行的。他《尊勝陀羅尼》從最後一個字倒背到第一個字,跟念正的一模一樣快,“嘩嘩嘩”地背下來。這個就是說他密法有大成就。所以說真正的世親菩薩,不是我們一般所了解的,什麼大乘小乘,到瑜伽爲止,他示現的好象是暖、頂,加行位,還沒有見道,實際上從某一些地方來看,他是證了很高的位的。從密法的成就,一般就是很高了。密法比顯教要高一些。這是世親菩薩的功績如此,中間我們還要講一些他的事迹。
他造了《俱舍論 》。本來有部造《大毗婆沙》,把有部的理論總括爲一個《大毗婆沙》,那是極高的、極豐富的一個寶藏。他們以此爲他們的依據,所以有部很盛。世親菩薩感到東方有部的《大毗婆沙》還沒有學過,他就化了名進去學。這個時候他已經很出名了,已經接觸過、學過經部的那些進步的理論,在外邊也很出名。他就改一個名字。那裏是保密的,他們有部認爲《大毗婆沙》是他們的寶藏,是不准普通人拿出去的。拿出去了,寶貝拿出去了,人家學會了,跟你辯論,你要輸的,所以一般外邊的人是不准學的。
那麼他冒了名進去之後,因爲世親菩薩人家知道學過經部的,就害怕,不敢給他學。他冒了個名去學,學了四年。在裏邊他們學習要辯論,他辯論的時候,經常用經部的道理把有部的《大毗婆沙》辯輸。這樣之後,大家很奇怪,也不知道是世親。最後,一個阿羅漢,他入定一看,知道是世親菩薩,他說,“你趕快走,你不走的話,這裏還有一些沒有離欲的,就是沒有證果證道的,那些人可能要害你,趕快走!”
世親菩薩走了之後,就造《俱舍論》,一方面是依據《大毗婆沙》的道理來弘揚的,也有很多是根據經部的理論來批判《大毗婆沙》的,這個就是《俱舍論》。 《俱舍論》是世親菩薩進入唯識的橋梁。他的思想基礎已經安定了,經部再進一步就是瑜伽。所以世親菩薩經部的學說接受以後,以後進入瑜伽是非常自然的一個傾向。無著菩薩也知道,觀察這個機,把他領進瑜伽的門。
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出來之後,到處遊曆,大家辯不贏他。有一個國王的妹夫,是個婆羅門外道,他就想,這個《俱舍論》從哲學的理論辯他不倒,我要用文學的理論把他駁倒。他是精于聲明學——文學學得很好,他就根據他學的文學,把世親菩薩的《俱舍論》批判了一通。結果世親菩薩看到之後,又作了一部論,把他的論也批判了,批判得體無完膚。世親菩薩的論,不但是在哲學的理論上站得住、推不倒,在文學的基礎上也是第一的,其它人想用文學來推倒也推不倒。
世親菩薩摧伏了當時很多很多的外道。國王賞了他很多的錢,他把這些錢造了很多僧伽藍。這是他的功績。那麼我們說世親菩薩的功績如此,增高我們對于學他論的鄭重心,因爲這樣大的菩薩所造的論,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好好地學。
那麼今天我們總要念一段,不能說開了一個頭,就講一些閑話。那麼我們把原文要稍微講一段。
甲二 總標名數
大乘五蘊論
“大乘”,我們說佛教裏邊有大乘、小乘。小乘是以自了爲目的,自己了脫生死就完了,不發心度一切衆生的。小乘不是不度衆生,與自己有關的也度,但是沒有這個願,一切衆生一個不漏地度,所以說是小乘。那麼“大乘”是發菩提心,所有一切衆生,不管是冤親,跟我有關系沒關系,遠的近的,都要度完,一個也不留。發這個心的就是“大乘”。
這裏我們再簡別一下,大乘跟小乘是在心上的,不在經論上的。這部論大乘人去看,就是大乘經、大乘論;小乘人去看,它也變成小乘的了。所以不能說這部書是大乘的,那部書是小乘的。
那麼這裏怎麼說“《大乘五蘊論》”呢?這是說這個《五蘊論》是以大乘的觀點來講的,是這個意思。大乘是以發菩提心,度一切衆生出發的,都叫大乘。大乘有兩個大體系(兩個派),一個是中觀派,一個是瑜伽派。這個《五蘊論》是以大乘的瑜伽觀點來講的,所以叫“《大乘五蘊論》”。
如薄伽梵略說五蘊:一者色蘊、二者受蘊、叁者想蘊、四者行蘊、五者識蘊。
“如薄伽梵”說,這個論是世親菩薩根據經來的。…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