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用,是不應當這麼用。
所以說現在的人就用根本乘,把部派佛教叫根本乘,就是根本的佛教。然後從根本佛教就生出大乘的兩個支分,就是說一個是瑜伽,一個是中觀,等于蝸牛兩個角。一個是講緣起的,一個是講性空的,而他們的所産生——從根本的佛教産生的。所以從現代很多的佛學家包括那些法師們,認爲小乘這個名字最好不要用,用根本乘。根本乘就是在原始的佛教基礎上發展的部派,然後從根本裏邊又發了兩支,就是兩個大車軌,一個是有、一個空——空有二軌,這就是瑜伽、中觀。所以說在原始佛教跟根本乘佛教裏邊,它只講了第六識,到瑜伽的時候把第六識發展到第八識,也不是自己想出來的,根據經上有這些話,他把它組成一個體系,叫是八識的這個唯識,就是唯識的學派。那麼,這裏我們講五蘊,本來五蘊是根本乘的教義,他現在把五蘊裏邊的含義,用這個唯識宗的內涵去講了,所以說《大乘五蘊論 》。本來是根本乘的,現在用八識的概念去講,成大乘了,這就是所以叫大乘的原因。
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采集故。又此行緣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隨轉。又由此故,從滅盡等至、無想等至、無想所有起者,了別境名轉識還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轉故,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
“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那麼,在心裏邊最殊勝的,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何以故?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采集故”,心就是采集,爲什麼阿賴耶識采集的意義最勝?最勝的心,就是最勝的能夠采集的,就是阿賴耶識。因爲這個識,一切行——也是有爲法,行就是造業,有爲法麼造作,因爲造作的種子,都收在阿賴耶識裏頭,所以說這個最殊勝的收集的心,就是阿賴耶識。
“又此行緣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那麼,這個阿賴耶識,它緣的境是根身世界,它行相,行相跟所緣,都不可分別。我們行相、所緣呢,第六識經常在分別的,現在緣的是茶杯,等一下緣的是香爐,一會兒緣的是那個椅子,不斷地來分別,來調這個所緣境,那就可以很容易分出這是茶杯,那是……不一樣的。那麼阿賴耶識這個行相很細,就是緣的根身世界,一味地緣下去,所以它的行相跟所緣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隨轉”,前後是同樣的,那麼這個行相、它的所緣境,就很細很細,一般是不容易覺出它的分別來。
“又由此故,從滅盡等至、無想等至、無想所有起者,了別境名轉識還生”,又因爲有阿賴耶識,所以你入了滅盡等至——滅盡定,入了無想定——無想等至,無想所有——生了無想天去,這個時候心沒有了,你該沒有識了,那麼這個人該死掉了。但是沒有,因爲是阿賴耶識把他持在那裏。等到你滅盡定出定了,或者無想定出定了,或者無想天掉下來了,心又生了。這個從哪裏生出來的?阿賴耶識生的。阿賴耶識裏邊種子還在,當你入定的時候把種子壓住了,不給它現行,等到這個定的勢力沒有了,這個種子又現行了,前面七個識又生出來了。所以說,因爲有阿賴耶識,所以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下來的時候,其它的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又生了。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它就生不起來。
這七個轉識,“待所緣緣差別轉故”,它爲什麼叫轉識?因爲它對它的所緣緣,所緣的那個緣,所緣緣是一個名字,緣有四種: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這個我們暫時不要去管它。所緣緣就是所緣的境,這幾個前面的識,根據所緣的境要不同不同才得生起來。
“數數間斷還複轉故”,這前面六個識,“數數間斷”,它要斷的。你說眼睛看東西的時候,它眼識生起來了,但是你眼睛閉下來,不看了,眼識就斷掉了;耳朵在聽聲音的時候,耳識生了,當你耳朵不聽聲音的時候,專心一致在自己在修定的時候,外面聲音都聽不到了,那麼你這個耳識也停下來了;鼻子香味等等,你舌頭,你吃東西的時候,甜的、鹹的、酸的知道,你不吃東西了,你坐在那裏,那你什麼味道也沒有,那個舌識就不生起。所以說,這幾個識,“數數間斷”,中間要斷的,“還複轉故”,它後來又生了,碰到境來了又生了,所緣的境來又生。怎麼所緣境來?根境相對,這個識就生。沒有這個所緣的話,它就不生,或者根壞掉了,也不生。那麼,這是“數數間斷”,碰到因緣到了,又生。
“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這六個識,前面六個識,加上第七識,都是生死流轉的因,生死流轉一會兒輪回來來去去,都是六識的關系,這前面幾個識的關系,這就轉識,這幾句話都是解釋轉識的。
什麼叫“轉識”?它就是說,“待所緣緣差別轉故”,這是一個原因;“數數間斷還複轉故”,第二個原因;第叁,“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都是轉的意思。那麼,叁個轉的意思,解釋這個轉識的“轉”,爲什麼叫轉識。這轉識,具體說,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幾個識。阿賴耶識是本識,根本的識。從阿賴耶識又生了七個識,都叫轉識。爲什麼叫“轉”?就是叁個原因:“待所緣緣差別轉故”,一個“轉”;“數數間斷,還複轉故”,第二個“轉”的意思;“又令生死流轉旋還故”,第叁個“轉”的意思。因爲叁個“轉”,所以這幾個識叫轉識。重點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故。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即此亦名阿陀那識,能執持身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故”,藏識,一切法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裏邊。“又能攝藏我慢相故”,攝藏。能藏、所藏、攝藏,叁個藏。它能夠攝藏我慢相,第七識把阿賴耶識執了我。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四個相應。那就是我慢相,就是第七識把執阿賴耶識成了個我慢相。
“又複緣身爲境界故”,這個阿賴耶識,它一味地緣這個身心世界爲它的境界。“即此亦名阿陀那識”,因爲“緣身爲境界”,有一個名字叫阿陀那識。阿陀那識是執藏,“能執持身故”。
這是講阿賴耶識,講完了。最後,最勝意。識蘊有幾個名字,一個叫心,一個叫意。意,思量叫意。這個最殊勝的、作用最強的意,是第七識。
最勝意者,謂緣阿賴耶識爲境,恒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識。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
“謂緣阿賴耶識爲境,恒與我癡、我見、我慢、及我愛等相應之識”,這個是第七識,思量名意,它專是想到阿賴耶識是“我”,然後,它的心所法——的我愛、我慢、我癡、我見,都相應把這個阿賴耶執到。執到是“我”之後:“我癡”,認爲這是我;“我見”,這是我,碰不得;“我慢”,貢高;最後,“我愛”,愛自己。這個是壞的東西都包完了,這四個“我”,是最壞的東西,一切煩惱從這四個東西發展出來的。
“相應之識。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這個末那識——第七識,就是把阿賴耶識執到,跟我慢、我癡、我見、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就是總是盯到它,執了阿賴耶識是“我”,前面說是“我”,後頭也是“我”,相同的,這是沒有什麼變化的。一直到什麼時候?“除阿羅漢果及與聖道滅盡等至現在前位”,那麼,除了阿羅漢果之後,或者入滅盡定了,這個識就斷掉了,否則的話,“前後一類相續隨轉”——總是前後同樣地、相續地生下去,不會斷的。什麼時候斷?阿羅漢果的時候斷掉了,這個第七識斷了。那麼在入滅盡定,我們前面講過,那個“恒行一分”,就是說末那識,末那識就是恒行,不是不恒行。它一分,就是這末那識也滅掉了。那麼,就是說,入滅盡定的時候,跟阿羅漢成、證果的時候,這末那識才停下來,否則的話,都是一味的前後相續隨轉。這個《五蘊論》講得很仔細,《廣五蘊論》恐怕也差不多。我們再看一看廣的:
【廣】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爲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複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
“雲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爲性”,(13A)就是對所緣的境,這裏說的是所緣緣,所緣境,一樣的。謂于所緣的境,它的“境”略掉了,所緣就是境。于所緣的境,它能夠起了別的作用,這個叫識。
“亦名心,能采集故”,這個識蘊,也叫心。心、意、識都是一個,一體異名,體都是一個東西,有的時候叫心,有的時候叫識,有的時候叫意。爲什麼叫心?“能采集故”,從它能夠積集的、采集的這個意義來說,叫心。那我們幾個根本名相先說一下。心、意、識,一體異名。積集叫心,思量叫意,了別叫識。大家寫一下好了,積集,積攏來、集起來,叫心。思量,心裏邊思量,思,思想的思,量就是質量的量,思量叫意。了別叫識。所以說識蘊,有的時候叫心,因爲能夠采集,采集是積集,積集、采集一樣的意思。那麼,一般的法相是用積集,這裏用采集,意思是一樣的。爲什麼叫心?因爲它能采集,所以叫心,心就是積集,能采集就是叫心。
“亦名意”,也叫意。爲什麼?“意所攝故”,我們十二處裏邊,意處裏邊,就包識蘊,八個識都在裏頭。
“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最殊勝的能采集的作用的,這個什麼呢?是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一切有爲法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裏邊,都采集到它——阿賴耶識裏邊,所以說最殊勝的積集,就是阿賴耶識。
“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阿賴耶識是個很奇怪的心,它的心都是緣根身世界,沒有什麼差別的,前後是緣一樣的東西。我們這會兒緣這個,一會兒緣那個,前後差別很多,阿賴耶識前前後後就是等流下去,緣一個同樣東西。所以說這個行相,非常微細,不可分別。“前後一類”,前面緣…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