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聲者,如風林駛水等聲。俱大種因聲者,如手擊鼓等聲。
“執受”的“大種”爲因,所發的聲叫“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爲因,所發的聲叫“非執受大種因聲”。有一種是不執受的,有一種是執受的,這兩種合起來發的聲音,就叫“俱大種因聲”。那麼這裏,這個名相都要解釋。
什麼叫“執受”?“諸心心法,是能執受;蠢動之類。是所執受”,“心心法”,——我們的心王、心所。這個裏邊,就是法相很多。一開始介紹,就是要一個個介紹,現在大概地說一下,心王、心所後邊要廣講。
“心王”,我們現在能夠了別一切東西的,總的一個心,就是心王。心王有很多幫手——“心所”。這個心感覺舒服不舒服的是“受心所”;你要想象的能力的是“想心所”;你要給你提高警惕的是“作意心所”;你感到舒服的,是“輕安心所”,等等。這些心所法,各有各的功能,是幫助心王辦事情的。等于說,心王是一個國王,心所作他大臣,給他辦事情的,各管各的事。也就像我們規章製度一樣,庫房裏的監院管什麼事,客堂管什麼事,每一個心所法,它管它的事情。那麼心王是總的,一切心所法都對它負責,幫它辦事情。心王心所是能夠執受東西的東西。
“蠢動之類”,就是沒有心的那些東西,假使我們的手、腳,這些東西它能動的,這是心王心所把它執受到的東西,“是所執受”。
“執受大種”,我們手腳能夠感到痛,就是心所裏邊的受心所有感覺:這是痛的、這是舒服的、這是燙的、這是冷的。心王心所把身體執住,身體就是執受大種。身體是四大種所造的,它是由心王心所把它執住的,這叫執受大種。那就是說,我們有情身上的那些器官,管你耳朵也好、鼻子也好、眼睛也好、身體也好,都是由心王心所把它執住的。如果活的,都有執受的,死掉它就沒有執受了。那麼,山河大地就沒有心王心所執受了。所以有情身上的一些身體支分都是有執受的。能執受的是心王心所,所執受的蠢動之類,它身體裏會運動的那些部門,是所執受。“執受大種”,就是有執受的大種,那就是我的手,手是有心王心所把它執的,它知痛、知癢的,人家碰它一點,知道的,它有感覺的。
“執受大種因聲”,以有執受的大種爲因,發的聲音。比如我們拍手,這兩個手掌都是有執受的,你拍得太響會痛,那麼這個有執受大種它作一個因,它産生的聲音,叫“執受大種因聲”。那麼就是拍掌,或者說話,都是,我們的喉嚨、聲帶都是有執受的,那麼它發的音聲,就是“執受大種因聲”。
那反過來,“非執受大種因聲”。那些山河大地,沒有心王心所把它執住的——河流的聲音、風吹的聲音、樹搖的聲音,那些非執受大種爲因所發的聲音。它的舉例是:“風林”——風吹過樹林;“駛水”——水在流,很快地流“嘩嘩”的聲音。這些沒有心王心所執受的,這是“非執受大種因聲”。
那麼,“俱大種因聲”,它又是“有執受”的,還有是“非執受”的,兩種和合起來的音聲。假使打鼓,打鼓的手拿著鼓槌子,這個手是有執受的,但是鼓的皮是沒有執受的,這兩個合攏來,你把手去打那個鼓,鼓的聲音就出來了,這個聲音是“俱”。——手是有執受的,鼓上的皮是沒有執受的。那麼這個聲音,就是從兩種一起發生的。這個名詞是很陌生,但是道理也很簡單,沒有什麼很深的道理在裏頭。大家沒有啥問題,我們還是要接下去。
我們再回顧一下:色裏邊分幾種。顯色:青黃赤白,就是顔色;形色:長短方圓,這是形狀;還有表色——動作。這些屬于色法。那麼聲音裏邊,它分了叁大類:我們有情身體上發的聲音,就是“有執受大種因聲”,有執受大種爲因,産生的聲音,拍掌,喊人、說話的聲音,都是有情身上發出來的。有情身上有心王心所執住的,就是有執受大種。山河大地的風聲,河流的聲音,或者石頭滾下來的聲音。這些都是無情身上發的聲音,那是“非執受大種因聲”。那麼,一半是有情一半是無情的——拿手來打鼓,你手是有情——有執受,鼓是無情——沒有執受,那麼這就是“俱大種因聲”。這個我看不是太難。好了,我們再看下邊的。
雲何爲香?謂鼻境界,好香、惡香、及所余香。
“雲何爲香?謂鼻境界”,鼻的境界,鼻子所聞到的一個對境,它分多少?“好香、惡香、及所余香”。“好香”,聞了舒服的,像我們點的檀香。“惡香”,大蒜、蔥那些東西,還有廁所裏氣味,都是惡香。印度沒有“臭”字,臭的就叫惡香,好的就叫好香,“臭”字沒有,它這個跟我們語法不一樣。“及所余香”,也不好、也不惡,一般性的味道。我們再看《廣五蘊論》:
【廣】 雲何香?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好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順益。惡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違損。平等香者,謂與鼻合時,無所損益。
“雲何香?謂鼻之境 ”,鼻的境界。“好香、惡香、平等香”,它加個平等香,平就是不好不壞。什麼叫好香?“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順益”,這個香氣你聞到,“與鼻合”——跟鼻子碰到,就是聞到那個香氣的時候 ,“于蘊相續”,這個蘊相續,就是我們的身上的五蘊,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的,聞了這個香味道對健康有益的,那麼這叫好香。“惡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有所違損”,你聞到那個味道,心裏就煩起來了,心裏討厭了;或者是聞到那個味道,假使不是很難聞,但是聞了進去之後有毒的,毒瓦斯之類的,那個你聞進去,開始聞的時候倒還不是很難聞,但是聞進去,身體要受損害的,那都屬于惡香。還有“平等香”,“謂與鼻合時,無所損益”,也不壞,也不好,一般性,這是平等香。這是香的境界。還有味。
我們總是先看《五蘊論》,再看《廣五蘊論 》。這個我就不要喊了,一會兒翻來,一會兒翻去,盡說。我先念的是《五蘊論》,後來補充的是《廣五蘊》 。
雲何爲味?謂舌境界,甘味、酢味、鹹味、辛味、苦味、淡味。
【廣】 雲何味?謂舌之境,甘、酢、鹹、辛、苦、淡等。
“雲何爲味?”什麼叫味道?一般人說,“味道哪個不知道,我們從小吃飯都知道味道,你還要講什麼”,不講你還不知道,有些東西非講不可。“謂舌境界,甘味、酢味、鹹味、辛味、苦味、淡味”,這六個味道。“叁德六味”,我們現在每天念那六個味道,就是這個東西,這六個味道。
“謂舌之境,甘、酢、鹹、辛、苦、淡等”,廣的裏邊就給你概括一點,這個很簡單,講過就算了。味道大概地分六種:甜的,酸的,鹹的,辛的——就是辣的,苦的——苦瓜就是苦的,(我們在五臺山一上去就看到一首詩,“苦瓜連根苦”,這個你記得嗎?五臺山不曉得哪個地方的一塊石頭上刻了一首詩。)苦的,還有淡的——沒有什麼大味道的、淡味道。下邊是所觸一分:
雲何名爲所觸一分?謂身境界,除四大種,余所造觸。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廣】 雲何觸一分?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滑謂細軟。澀謂粗強。重謂可稱。輕謂反是。暖欲爲冷。觸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稱。如說諸佛出世樂,演說正法樂,衆僧和合樂,同修精進樂。精進勤苦雖是樂因,即說爲樂。此亦如是。食欲爲饑。飲欲爲渴。說亦如是。已說七種造觸,及前四大,十一種等。
“雲何觸一分?”觸,觸好了,怎麼觸一分呢?它有道理的。“謂身之境。除大種”, 因爲四大種也是身的境。(3A)現在四大種能造色已經除掉了,這裏講的是所造色,是四大種造出來的色,那麼當然把能造的四大種撇開了。所以觸裏邊,本來有四大種,要把它除開,余下來的就是所造色,所以說叫“觸一分”。“謂身之境”,身的境界,身根所對的境。它是要把大種除掉,它說能造,這裏都講的所造。
這個“能”、“所”兩個東西大家要辨一辨,法相裏邊經常要提能、所的。現在——我們舉個例子,能說話的人,所說的是話;能寫字的是人,所寫的就是字;能坐的是人,所坐的是凳子。這個能、所大家都要搞清楚。那麼說能依、所依。我們說父母跟孩子哪是能依?(學僧答:孩子能依)孩子能依。你不要看到“能”好象一定是主動的。他是依靠的“能”,就是孩子要依靠,所依靠的就是父母。我們說皈依,哪個是能皈依?人“能”皈依,“所”皈依——叁寶。所以說這個能、所的關系一定把它要搞清楚。有的時候搞倒了,這個還明顯的,不會大錯。有的很暗澀的,那你就會搞錯。
這個是“觸一分”,除了四大種。四大種是什麼?不要忘記掉,四大種就是地、水、火、風。它的觸的境界:地是硬的,水是濕的,火是暖的,風是動的。那就是我們身上碰得到的。碰到那些是硬的,這是地;碰到那些是濕的,水;碰到那些在動的,風;碰到那些是暖的,就是火。這也是身所辨的境界。你說硬的,我們照眼睛看,很硬的東西,實際上不一定很硬。最容易上當的就是有鹹的湯。很鹹的湯,它拿出來,沒有煙的。沒有煙的,人家看這個湯沒有煙的,總是不太燙了,拿起來一瓢,一吞,吞下去,把你肚子燙得不得了。鹹的湯是溫度極高,但是看上去沒有煙,你眼睛看看,溫度是看不出來的。
記得有一個公案,那是抗戰之前,日本人欺負中國人欺負得很厲害。有一次外交官開會的時候,他們就是要整日本人的冤枉,拿了一盤丸子,一盤丸子燒得飛燙,但是沒有煙。吃飯的時候,當然主人要請客先吃,挾個圓子“吃吃吃”,主人挾一個放嘴裏,道吃不吃的樣子,那個客看主人吃了,“我也吃了”,一口吞下去,燙得不得了,但是外交官不能吐出來,不行,只好勉強吞下去。吞下去之後,第二天死掉了。太燙了。所以說眼睛看溫度是看不出的,一定要手碰的。你如果要吃飯,你要不上當的話,你把手…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