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0慧門禅師法語

  2010慧門禅師法語

  慧門禅師

  佛法是離苦得樂的好方法,能讓我們得到涅槃的清涼。

  修行就是要度一切苦厄,要先修自利,才有能力利他。

  欲望一生起,若馬上滿足它,則習氣隨之加重,也愈發更執著。

  當有所求時,求不到就起瞋心;求到了而滿足,欲望就會成習氣,成一種執著。故有所求,都是苦因。

  一旦有任何執著,生死輪回將如影隨形,而不得解脫。

  念頭紛飛是慧命的無形殺手,也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姓即有,但非常性。如若不跳脫生死輪回,就生生世世一直改名換姓。

  修定修慧的法門同稱止觀,止觀法門有很多種入手的方法。止修到極致得定,觀修到極致得慧。止觀是指修行的方法,而定慧是結果。

  煩惱習氣就像心頭芒剌,修行就是要去除心頭芒刺,如以楔去楔。

  漸修的禅法,如同用各種不同的手術刀,將心頭芒刺執著、煩惱、習氣等一一取出。

  從有爲法下死功夫,才能進入無爲法;以有爲法爲入手處,才能達到無爲。

  用有爲的禅法進行抄家滅族,把所有的障礙除掉後,還得進一步徹徹底底的空到連感覺有個空的感覺和空,都要將之空掉(能覺察空的「能」與所覺察空的「所」都要空掉)。當窮之又窮,空之又空時,什麼事都不要做,富與福就自然來了。故從有爲法修到無爲時,迎福迎富就自然産生了。

  最強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根深蒂固執取五蘊産生的五種妄想,並誤認五蘊構成的受報身爲實我,五種妄想爲實法。故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我們經常倚賴身心的感覺(如五蘊産生的妄想或八識運作的表相)作爲回應的依據,因爲我們誤認虛妄爲真,迷真逐妄,認假爲真,當然就往輪回的方向鑽去,這就是因方故迷。如同飛機駕駛員時常長時間的處在小小的空間裏,一直依賴著儀表版的指示飛行,緊急突發狀況發生時,無法立刻做出正確的判斷反應,這種現象就是空間迷向。例如飛行員突然發現前面跑道有障礙物,腦筋明明知道要緊急剎車,但無法反應過來,反而讓飛機往前撞上去。如同凡夫明知煩惱習氣不好,但一生起氣來,卻拿起機關槍亂掃射一番,而誤傷無辜。

  如果沒徹底從內心深處去體認到這期生命的受報身,有那麼多無法預測、未知、無奈及無助的苦難,就沒辦法發出強烈的怖苦發心。發心力道不強,修行就沒有力量。怖苦發心的力量是初發心修行的原動力。怖苦發心不深切,往後的修行就後繼無力,也就無法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要維持行深的力量,就必須在修行中遇到任何困難或障礙時,能即刻回到怖苦發心的起步,重新再向上推升。

  修行如發射火箭,須把發射臺固定好,才能推動火箭穿透過大氣層的阻力,飛向太空自由運行。大氣層的阻力如同我們的習氣業風,這穿透的過程就是行深。架設發射臺的過程就是知苦怖苦。鞏固發射臺就是加強出離心。有出離心才能夠導引出初發心的力量。初發心有力量才能有決心想要跳脫受苦受難的受報身。初發心的力量愈強,智力也就愈強。智力愈強才有力量穿透迷真逐妄的重重障礙。這些過程即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隨時隨地讓心回到可以帶領我們往開悟路上的起點,從頭一步一步地經曆過再經曆過,就是行深。

  經論上所描述的境界,都必須還原到能夠帶你到達這個境界的起點,一步一步邁進,一步一步的經曆過再經曆過,才能體驗到這些境界,這種修行過程就是行深。

  行深就是把能所拉開距離,讓自己的心眼好象從很高的地方往下俯視,而穿透幻化表相。心只是了知一切變化而不會被拘執住,又能自由自在的流動而不被束縛。所以行深的當下是一種全方位的無覺之覺,這就是觀自在。

  能所拉開距離,就如同讓自己站在很高的地方往下俯視。這種拉開距離就是行深。行深才能當下達到全方位的了知一切變化,而穿透幻化表相;心不會被變化的現象拘執住,才能自由自在的流動而不被束縛。所以要觀自在就必須先把能所距離拉開,而超越能所的束縛。

  一個人的心如果被外緣、內境的變化所牽引或誘惑,而引起各種情緒波動及回應,心就是往外跑。心往外跑即是被境界所轉。一旦發現被境界轉,只要立刻歸而求之就能轉境界。所以要轉境界就要歸而求之。

  把所有往外拋的心拉回到自心,就是入流亡所,也是歸而求之。

  任何修行方法,只要能歸而求之就對了。心如往外拋(攀緣),被境界轉就不對了。

  心被六根門頭的對境捉走時,就是被境界轉了;心跟著境界跑,「能」就掉入「所」的陷阱,而被「所」束縛住了,這就是出流。一旦發現能看能聽的心,掉入所看所聽的陷阱,而被境界拉走了,即刻把「能」拉回自心自性裏,就是入流。拉回來的速度愈快,觀的力量就愈強,就愈能轉境。察覺心相流動時,亦應如是作工夫。

  頭低、腳高顛倒著躺在草原上,凝視晴朗虛空。外天空由眼識進入第六識,産生同時俱生意識。此時心中會覺得天空與心更明亮,因爲負負得正。若繼續凝視,心中會呈現空蕩無物,導致末那識不起思量,第六識不起識別作用,此時外天空會擴大撐開內天空。外天空與內天空完全結合融成一體時,穿透了弓身穴底的五蘊身心的包圍與束縛,而顯現了自性的秘密天空。這些過程是經由行深般若智慧而達到遠離顛倒夢想。

  衆生心無時無刻都被五蘊産生的妄想束縛住,唯有行深般若智慧,才能徹底進行抄家滅族。把五蘊産生的妄想徹頭徹尾的消除;也就是進行深度徹底的抄「自性無邊衆生」的家,滅「自性無盡煩惱」的族。抄家滅族後,妄念就不動了。妄念不動,心裏時間的流動停止。心中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流動被擠壓成一個點。最後連這個點,也在心裏消失了。此時內空(因心裏塵埃沒了)就出現,並擴大到穿透五蘊的束縛。當內天空與外天空結合時,就産生秘密天空。此秘密天空即是自性空、佛性空。當下心理時間與空間皆空。心的狀態就如同沒有圓周的圓;圓心無所不在,亦處處在。這即是《心經》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的景象。是衆生在活著時,就可以經由行深般若智慧而親自體證,絕不是死了燒成灰,才叫皆空。這些過程可透過時時勤拂拭的行深而達成,也可以參禅頓悟當下,一蹴而成。

  行深般若智慧是現在進行式,亦可即刻滑入現在完成式。現在完成式即是當下。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當下的定義,心遠離前一剎那的尋伺,同時遠離下一剎那的再決識,此空檔即是當下。當下可以是一剎那亦可達永恒。當下成永恒時就是成佛。當下成爲永恒時,自性空、佛性空即顯現。當下的力量就是佛力。佛力最堅強,可穿透摧毀一切幻化的表相,是無所不摧無所不毀的。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行深達到現在完成式,又使現在完成式繼續延續到每一剎那,這個當下就是觀自在了。

  悟妄歸真達到色自在、心自在,一直到離念後,即成真正的觀自在。因離念頓悟本覺即破和合識。由唯識的觀點來看,就是把不生滅體逼離生滅相,而不被生滅相所拘著,此時不動法身即顯現。法身顯現當然就觀自在了。

  頓悟本覺、翻不覺而成佛,這過程就是行深到迷源(亦是覺源、心源)時。修六度萬行是漸修方法之一,宗密阿賴耶迷悟說,迷有十重,初迷因初際無明覆蓋,由本覺轉爲不覺,迷真逐妄而念起。念起後即刻一路下滑而衍生見起、境現、執法、執我、煩惱、造業而受報。初際無明覆蓋是任何一期受報身的遠因。一旦有受報身,如睡爾有夢,法爾念起不斷,一路下滑,而又造作下一期受報身的近因。悟有十重,從怖苦發心對治受報後,才能提升智力,産生修五行覺妄念的智力來對治造業。對治造業完成後,才開發提升智力,對治煩惱。煩惱對治完成後,智力又提升到體驗我空,才能對治執我。對治執我完成後,智力又提升到體證法空,以對治執法,此時染、淨各半。法執對治完成後,智力又提升到體證色自在,以對治境現。境現對治完成後,智力又提升到體證心自在,以對治見起。見起對治完成後,智力又提升到時時離念以對治念起。對治念起離念完成時,即破合和識,不動法身顯現,悟本覺而翻不覺即成佛。這種悟妄歸真的過程,是經由淺悟來對治深迷,逐次進入深悟來對治淺(初)迷,故稱逆次斷除,此過程即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成就時即照見五蘊皆空。

  心要時時保持覺照能力,才不會因追逐外緣內境而引起念頭的流動。心中有形有狀有顔色,會變化,會流動的任何影像或念頭都是妄心的作用。一旦追逐心相就會迷失真心而掉入生死輪回裏故須悟妄歸真。會動的都是假的、妄的,只要心常住在不動的真心上,覺照的智力就愈強,行深的力道也就愈強,迷真逐妄的心就愈弱。外緣內境雖然在動,但真心是不動的。悟妄歸真的不動心能穿透幻化的表相,從深迷直達淺迷(初迷),甚至完全跳脫所有的迷而進入迷源(覺源)處。故用悟妄歸真的行深般若智慧,可以照見五蘊皆空,而度一切厄。

  心中生起的法塵,只要有形有狀有顔色,會動會變化的,都是妄相,不動的才是真心。心唯常處在不動中才有智力悟妄,而不隨變化走。也才能由悟妄而歸真,歸真的力量愈強愈能在妄念升起途中攔截。愈攔截就愈能行深般若智慧,終能照見五蘊産生的種種妄想皆空。

  悟妄歸真的智力越強,向上歸真的力道就越強,迷真逐妄的力道就越弱,兩股力量互爲消長的過程,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深到極至處,破和合識,逼使阿賴耶識的不生滅體離開生滅相,當下不動法身自然顯現,即是開悟。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時。

  參禅只要話頭疑情一起,視其智力提升到悟有十重的那一點,同時就能穿透迷有十重的重重迷障到相對應的那一點;甚至可在途中任何一點就爆破,直達離念,頓悟本覺而成佛。故言途中就是家舍,家舍便是途中。不須像漸修法門般逐重逆次斷除。參禅,覺察一有念起即刻提撕話頭,予以對治。疑情一起,就能自動…

《2010慧門禅師法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