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安甯療護-現代佛教徒參與臨終關懷應有的准備與學習▪P2

  ..續本文上一頁床法師接手後,從建立關系開始分別進行病人與家屬輔導。病人早期表面上雖坦然接受病情,聽從母親教導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交談中法師發現病人一直在否認現況,不了解念佛的意義,對極樂世界也很陌生,夜晚常夢到被人追殺,有很強的死亡恐懼。法師從同理病人的否認、恐懼開始,逐步向病人說明色身乃四大假有、生老病死是世間的常態,無人可幸免,應正視生死課題,甚至如能因此精進受持法門,在生死課題上體悟究竟的生命智慧,是報答親恩最好的方式。病人接受法師的建議後開始學習法門,從練習數息、經行中體悟到「萬事萬物隨時在遷流變化」的無常道理,法師從這個基礎引導病人:身體(身)雖然不斷變化、心念(心)雖然念念生滅(無常是常),但感受(受)可以不必隨著外來的變化起舞,若能持續不斷安住在方法上,就能夠超越身心的苦,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往後數日,法師叁次爲病人講解阿彌陀經,每講一次,病人的面容越加安祥、眼神越加安定,求生淨土的心願越笃定。

  

  早先病人缺乏定的功夫,也不了解「戒」的重要,例如還要追求飲食及視聽的快樂,身體無法消受而造成更多的困擾,也因此無法感受佛法可以提供的協助。母親的強勢來自于極度的不舍,但是母親也有自己的無明,例如認爲黃疸要曬太陽,也不了解病人病情的嚴重性,未了解病人內在的沖突與束手無策。母親權威的角色明顯的阻礙病人面對死亡的學習,要突破這些沖突,需針對母親的阻力化解,提升母親的認知而不是讓病人更加聽話。

  

  爲化解母親因不舍而産生的阻力,因病人與姊姊感情最好,法師帶著母親與姊姊一起爲病人做生命回顧,針對實際現象指出母親不舍與執著的部分,協助母親了解因自己的不舍,已阻礙了病人生命力的提升與死亡准備,也協助母親調適病情惡化的事實,調整努力方向。肯定病人在彼此生命過程中的價值與意義,並允諾將好好照顧自己,要病人也盡最大孝道,往生淨土,將來約定極樂國相見。

  

  在母親轉變的同時,法師持續爲病人開示,在平易的互動中,讓病人了解生老病死的自然變化與死亡的可超越性,接受「面對死亡是學習過程」的觀點。整個照顧過程中,最後病人能夠越來越信任法師,內在力量提升的關鍵點有叁:

  

  1.母親的角色改變:緩解照顧過程中的沖突與壓力,真正成爲助力的角色;

  

  2.面對死亡觀點的改變:在內心的需求被看到、被了解之後,從消極接受轉變到積極學習成長,也找到了依持的方法且願意學習,將死亡視爲新生。

  

  3.在法門的學習中對「靈性」有所證悟和理解。從練習數息、禅修中體悟到「無常」和「無我」的道理,幫助病人擺脫因執著現世所産生的痛苦,希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在以上努力之後(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病人完全接受病情,在家屬協助下更信任法師的引導,依持禅修(數息)及念佛法門實地用功。在病程末期不依賴氧氣也能保持平穩的呼吸,隨時保持正念,告訴法師:「要嘛就希望身體好起來,去利益衆生;要不然就去西方極樂世界依止阿彌陀佛學習佛法,除此之外哪裏都不去」。往生前一晚回到家中,許多蓮友來幫忙助念。往生當日清晨,病人表示希望沐浴、更衣之後,要求右脅而臥,五分鍾後,在衆人念佛聲中安祥往生,給家屬很大的安慰。

  病人往生後,父親由于虔誠誦持地藏經,有一天來電告訴法師:「在恭敬虔誠的誦經過程中,我看到了菩薩的光圈,地藏菩薩的右手抱著新生的兒子,將兒子交給阿彌陀佛。兒子得到了新生,我也應該更有信心,要活得更好」。

  

  

  佛法與安甯療護

  

  末期疾病照顧理念不同于其他疾病,其核心理念在文獻中提到主要四個成分:第一是接受死亡,知道死亡不可避免,能正視及接受;第二是全人照顧,死亡准備不應該只有身體的照顧,要以病人爲中心來考量,依據每個人的不同需求,佐以心理、社會和靈性方面的成長;第叁是從基本溝通做起,了解病人身心的痛苦及靈性的需求,藉由溝通告知病情,讓病人接受死亡,及早做死亡的准備。本著人的善念去關懷了解病人,讓病人接受死亡而能夠得到善終;第四需要團隊合作,包括安甯緩和醫療相關專業人員。

  

  依著末期照顧精神,臺大醫院緩和醫療團隊曆經多年臨床研究,結合佛法的生死智慧與醫學的實證精神,將末期病患照顧的「靈性」定義爲:「對正法的感應、證悟與理解能力是一種生命力和心智成熟的表現」。並依此精神建立末期病患靈性照顧架構如下圖:

  

  圖一: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

  照顧團隊提供連續性與持續性的照顧,從緩解病患生理上的不適開始,在傾聽同理中協助了解病情、接受死亡將至的調適與准備,到學習佛法與病患做生命與生死對談,帶領病患找到適合自己的依持法門,從中培養安頓身心的力量,走向成佛之道。

  臨終是一個包括身體、心理、家庭、社會、靈性的曆程,求善終不能忽視其他層面的努力而只談求生淨土。當臨終病患感覺困境不被理解,很容易走向尊嚴受損、自我封閉、死亡恐懼且産生退化行爲。反之,在良好的支持系統中,臨終病患感覺到被了解、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向、身心有所安頓後,各種來自身心社會的困擾會逐漸消減。照顧團隊的責任就在結合各種專業的資源與力量,協助病患把握機會作充分的准備與溝通,往「接受死亡」、「感應靈性存在」、「依持佛法」的方向走。

  

  每一個照顧者都須重視結合其他層面照顧的問題。例如醫護人員需了解心理、靈性照顧的重要性,而心理、靈性照顧人員則需在症狀控製、較好生活品質的基礎上協助做死亡准備。透過生命回顧、心願完成、生命意義的肯定等方法,能幫助個案轉向內心審視自己的困難,法門學習則能啓發感應靈性的經驗,緩解死亡恐懼。

  

  就善終輔導而言,安甯團隊對病人提供靈性關懷或照顧,對家屬則是「生與死的教育」,理解家屬在照顧過程中可能産生的困難,提供各項專業知識或支援,化阻力爲助力。臨終階段病人能得到最好的照顧,達到善終,家屬感覺到自己已盡力,未來家屬比較容易走過悲傷曆程。

  

  上述個案在臨床上是一個困難度較高的個案,因爲病人年輕、發病時間短、家人感情好、連結很強,卻因家人間慌亂的醫療意見,臨終階段産生更多沖突,無論是病人或家屬都很受苦。病人的雙親雖都是虔誠的佛弟子,臨終階段面對家人的沖突也束手無策。過程中安甯團隊與臨床法師基于以往的照顧經驗,在傾聽同理中依循照顧架構輔導,並協助病人母親調整照顧心態,回到以病人爲中心做死亡准備,最後緩解沖突,幫助病人及家屬彙聚善因緣,讓生死兩相安,完成臨終過程中學習與成長。

  

  

  照顧者應有的准備與學習

  

  全人照護是21世紀醫療團隊人員的共同理念。結合佛法與醫學,能夠幫助癌末病人更了解受苦的意義、完成死亡准備、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從死亡恐懼中得到解脫。華人世界中,佛教與民間信仰爲最大多數,每個國家地區的佛教徒開始關切臨終照顧議題,結合佛法與醫療,培養靈性關懷志工,建立在地化的臨終關懷模式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早期佛教徒參與臨終照顧時大多只關切勸導病人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對于與臨終病患的懇談、心性開導、內在溝通等的經驗與教導都不足,才會産生病人見到蓮友來,便面向牆壁躺臥的困窘。在多年安甯療護靈性照顧實務經驗與觀察中,筆者對于現代佛教徒參與臨終關懷提出以下建言:

  

  1.重視臨終關懷議題,了解安甯緩和醫療內涵與照顧模式,將參與臨終關懷視爲個人修行、自我成長的一部份。

  明代的憨山大師說:「來到世間這條路,就在爲死亡做准備」;《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有雲:「沒有哪一種布施大過于幫助一個人好好地死亡。」。現代的大航法師也說:「救度一個臨終者,並非只是幫助這個人安穩的度過余生,而是照顧一個有無盡未來的生命。若能透過適當的方法,對臨終者的意念做清淨的轉化,不僅有助于此時得以安祥舍世,甚而改變他的未來。」

  佛教本來就重視生死大事,學佛修行者以出離生死苦、明心見性、開悟見性作爲標,自古以來寺院道場也積極參與臨終、弱勢的社會福利事業。現代佛教徒應該更積極參與安甯療護,以學佛修行的自我期許走向醫院擔任志工,認同並投入安甯療護的服務與學習。將幫助臨終者當成個人修行、自我成長、生死學習的一部份。

  安甯緩和醫療以全人(包含身心靈)、全隊(醫、護、社會、心理、靈性照顧專家)、全家、全程、全社區的五全照顧協助病患,以症狀控製爲優先,以提升癌末病人生活品質,達到善終爲目標。此精神與急性照顧理念不同,每一個專業包括宗教、靈性照顧人員、志工都需重新學習理解。

  

  2.了解安甯療護身、心、社會、靈性各專業內涵,有團隊合作的素養。

  爲了幫助病人排除障礙善終的因素,安甯療護每個專業都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具宗教背景的志工或靈性照顧人員更需重視對其他專業的認識,以及與其他專業間的合作。例如,當病人需要醫師幫忙緩解疼痛時,關懷人員不能忽視病人身心的痛苦而徑談靈性。關懷者需要了解醫療人員可以提供怎樣的幫忙,甚至了解如何幫助臨終者的家屬。

  Dr. Cicely Saunders在提到適合參與臨終關懷人員時,提到八種適合的特質是有心學習臨終關懷者可以努力培養的特質:正向思考;情緒成熟;能與人合作;有成長動機;喜愛學習;有生命的意義感;對人的需要敏感;喜悅;重視工作倫理:敬業、有熱情、負責任。

  

  3.學習「傾聽同理」、「以病人爲中心」、「以個案爲中心」的關懷模式

  很多佛教徒習慣勸人「放下」,特別會勸告臨終者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其實不同病人有不同的問題與需求,在自知時間不多的情況下,臨終者無法放下的事,通常有其重要意義,需以陪伴、接納、傾聽、同理,比較容易與病人産生內在溝通。要謹慎地避免勸告或涉及價值判斷,生死的功課之前,每一個人都應是謙虛的學生,關懷者只是伴讀者,只有耐煩而深度的傾聽同理,能讓我們更了解臨終情境的需求。

  

  4.寬大的宗教定義,深化個人的宗教體驗,重視人性化與精神層面

  佛教徒很容易以「業障現前」解釋受苦的狀態,對臨終者似乎卻成了不光彩的標簽。但也許以更多人性化的精神、溫暖的心同理臨終者的苦,他(她)可以更感覺被支援。

  臨終是一個心性的考驗場,讀遍千經萬論,不見得知道臨終時如何安置身心。平日就需努力做知與行、理論與實際、自我觀照與圓融處事整合的工作,臨終時的心才能産生力量。也有些臨終者會出現臨死覺知及內在的靈性經驗,照顧臨終者、與病人共修,提供了做中學的機會,更深化個人的宗教體驗。

  

  5.了解受苦的意義,建立生死一如的生命觀和學習成長的生命態度

  一般人從生的眼光看死亡,死亡很難被理解;從生命消逝的觀點看生命,生命又變得死氣沈沈,二者都沒有看到生命的全貌。佛教徒的生命觀是生死一如: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不是對立、也不能截然劃分,生死是互融互滲,生命是死生相續、輪回不斷的,除非透過修行完成生命的淨化,否則都在輪回的因緣中。

  

  有了以上的理解,人會深信因果,不再逃避,尊重生命的價值,爲自己負起責任,從而産生學習成長的生命態度;如果面對任何困境都不再逃避,就會産生新的生命態度,接納眼前種種限製,盡最大的力量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

  人的心靈有無限成長的潛能。以學習成長的心,面對任何困境,都能從受苦中找到意義和啓發。以學習成長的心面對臨終時,臨終的痛苦也能被轉化,也許從生命「最大的失落」、「最痛苦的過程」,轉化爲最大的布施和最深沈的學習。

  

  臨終修行要成功需要經過不斷轉向與轉化的過程:從世俗奪取擁有、優勝劣敗的生存法則轉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超越世俗的涅槃法則,這是從事臨終關懷能得到的最寶貴禮物。

  

  

  結語與展望

  

  佛陀成道時在菩提樹下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不能證得」。同樣的,每個人都有從生命的束縛、死亡的恐懼中脫困的能力,只是因爲世俗的生存習氣掩蓋了它。以修學的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參與臨終關懷是我們回歸智慧德相本性的機會。

  

  和臨終病人相遇,可能牽動我們原本生命中的不安、無助、痛苦、無力、憤怒等等不舒服的回憶,臨終是一面鏡子,與病人共修也提供了照顧者修習與轉化的機會,幫助深化我們的修行。期許這利根的修行方式,未來能得到所有佛教徒的重視,舉凡有華人、有佛教信仰、有佛教道場之處,就有人推動結合佛法生死智慧與臨終關懷的修行,在全世界創建修行人生、護生惜生,珍惜當下的修行文化。

  

  參考文獻

  1.臺灣安甯緩和醫學學會:安甯緩和醫療-理論與實務。臺北:新文京,2007。

  2.胡文郁、陳慶余等:臨終關懷與實務。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

  3.陳慶余:緩和醫療的原則,臺灣醫學。1997;1:186-192

  4.陳慶余:癌末病人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臺灣醫學2004Sep;8(5):664-671。

  5.釋德嘉、釋宗惇、陳慶余、釋惠敏:佛法在癌末病患家屬悲傷輔導之運用。95.5.生命教育學會發表。

  6.釋宗惇、釋德嘉、陳慶余、釋宏琳、釋印本、釋印適、釋德俅、釋慧嶽、釋惠敏:安甯緩和醫療之死亡准備。安甯療護2006May;11(2):117-136。

  7.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1996:307-321。

  8.Julia Kristeva:Pocevoirs de I”horreur.;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桂冠圖書2003年。

  釋宗惇 臺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秘書長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佛教宗教師臨床講師

  臺灣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佛法與安甯療護-現代佛教徒參與臨終關懷應有的准備與學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