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終關懷(淨界法師)

  

臨終關懷

  

淨界法師講授

  第一卷

  《臨終關懷》。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 請放掌!那麼我們今天有兩堂課,來跟大家討論有關臨終關懷的理論,還有它的操作的方法。

  佛法對生命的觀察,主要是根據因緣的理論。那麼這個因緣觀,當然在大乘佛法講得是非常的複雜,非常的微細。但是身爲一個佛弟子,我們基本的因緣觀就是一個叁世因果的道理。那麼這個叁世因果,就是我們今天站在一個今生的角度,我們去回顧過去,我們相信有過去的生命;我們去觀察未來,我們也相信有未來的生命。這樣的一種過去、現在的無量的生命觀,在唯識學講一個偈頌來形容這個叁世的因果,是恒轉如瀑流。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去理解生命的相貌呢?《成唯識論》上說:生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水流。這個水流的意思,就是它是恒常相續的,而且它是前後變化的。

  那麼在整個生命的變化當中,事實上有兩個因緣主導著我們生命的變化。第一個就是我們造的業力。就是我們曾經在過去生或者今生,可能因爲一時的顛倒,造了這些殺盜淫妄的罪業,當然業的本性是刹那刹那的無常,在造的時候,它是刹那刹那地生滅無常,但是你所累積的那種惡的功能,被保存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它會招感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那麼我們也曾經因爲一時的善心,作布施持戒的善業,那麼這個善業又會招感人天安樂的果報,這個業也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未來的生命會受著我們在內心深處的善業跟惡業的影響,這是一個部分。那麼第二個影響我們來生的因緣就是我們的心念,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起的是善念或者是惡念,這一部分也會影響到我們來生的果報。也就是說呢,這個業力它是一種親因緣,就像一個蘋果的種子;那麼這個心念是一個增上緣,那麼這個種子有很多,哪一個種子要得果報呢,就是由這個心念來引導我們的業力得果報。所以站在一個臨命終的角度,我們如何幫助臨終人生起善念,來引導他的善業起現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討論的主題。所以臨終助念,簡單地說,就是幫助臨終的人生起正念。因爲他自己生起正念有困難,那麼我們如何來幫助他、引導他,讓他生起正念,讓這個正念的力量來刺激他過去的善業,那麼往生善處,乃至于往生淨土,這就是今天我們跟大家討論的臨終關懷的主題。

  好,那麼我們看講義的大科說明。我們把這個臨終關懷的主題分成叁大科:第一科是甲一、明臨終關懷的重要性。就是我們爲什麼要做臨終關懷,把這個理論先做一個說明。甲二如何做好臨終關懷。那麼當我們知道臨終關懷對我們生命的重要,我們應該實際上如何來操作,使令一個臨命終的人,他在一種身心世界如此敗壞的時候,他內心非常地孤獨無助的時候,我們如何來幫助他來生起正念,這是一個實際的修行的方法。甲叁、我們做一個結示勸修

  我們現在先看第一科的甲一、明臨終關懷的重要。那麼我們一個人臨命終的往生因緣有兩個因素:第一個是隨業往生,第二個是隨念往生。就是我們在過去生當中或今生當中所造的業力,這個會影響到我們受生的因緣。在隨業當中分成兩科:第一科先做一個總說,第二科再是別釋。先看總說的地方,我們先念一遍: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不善,或他令憶。彼於爾時,於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令他憶,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好,那麼這個就是一個總說了,把我們臨命終影響我們的因素,做一個說明。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指我們有情衆生。那麼有情衆生,一般來說,正常的人他一生當中,他會積集一些善業,但是一個人不可能經常保持正念,他有時候會受環境的影響,他也就會生起一些顛倒,他也就會失控,也會造一些罪業。所以一個有情衆生,正常人,他的內心當中有善業、也有罪業。那麼這樣子講的話,我怎麼知道我臨命終的時候,我到底是善業起現行,還是罪業起現行呢?我現在回顧我的今生當中,我造了善業,可也造了罪業,那到底哪一個業力會引導我呢?往下看。

  那麼,將命終時,就是關鍵時候了。那麼一個人面臨死亡的時候,他兩種情況會出現。

  第一種情況呢,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不善,或他令憶。那麼這個自然就是說,這個業是他自己憶念出來的,可能是善業或者不善業。一般來說,如果這個業,我們在造的時候,我們的心非常地堅定,而且次數也相當地多,那麼這種業就是一種重業,不管是善業、惡業。那麼在我們內心當中,比較強大的業力,我們一般都會記得,除了你忏悔以外,你會經常記得這件事情。可能是善業,如果是想到善業的時候,你當然是非常地安穩;假設你憶念是一種罪業,那你內心就是躁動不安。也就是說,如果你今生也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但是你曾經有一種很特殊的因緣,造了一個很重很重的善業或惡業,這個時候,臨命終啊,它會自然浮現,它的勢力最強大。這是第一種因素。第二種呢,或他令憶。這個,就是你已經忘掉了,但是呢,有外在的環境的刺激,讓你憶念出來。比如說你到了某一個地方,或者看到什麼相片,觸景生情,你看到某一件東西,你突然在臨命終的時候想到,你曾經在什麼時間、什麼處所去造了什麼業。也就是說,你在無量無邊的善業跟罪業當中呢,臨命終的時候有一個業起現行,那麼這個業多分來說,彼於爾時,于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余悉皆忘。所以我們臨命終啊,正常人對自己一生所造作的種種的行爲,往往是這個業力最強的業,我們容易把它記住,那麼這樣的一個業對我們來生就會有影響。好,這是第一個,就是你有一個特殊的強大的善業或者罪業,那麼臨命終時就會浮現出來。

  第二種情況呢,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於爾時,隨初自憶,或令他憶,唯此不舍,不起余心。前面的情況就是說,你牽涉到有重大的善業或重大的罪業。那麼第二種情況就是俱平等,你一生當中也沒有造什麼特殊的善業,但是可也沒造什麼特殊的罪業。那麼這個時候,那就不決定了,看你那個時候遇到什麼環境、什麼人跟你講什麼話、你會想到什麼事情,這個業力對你就有影響了。就看你當初所遇到的因緣,看哪一個業力起現行,因爲你都沒有強大的業力。總之,彼於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就是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有兩種的力量,會引導我們生命去投胎的:第一個,樂著戲論因增上力故;第二個,淨不淨業因增上力故。那麼我們來生的生命,第一個因素就是淨不淨業,就是我們所造的善惡業,特別是在臨命終能夠去回想的業力,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對這個業力的愛著。你這個業力現前的時候,你沒有用念佛或者是持咒或者是止觀的方法,把這個心念轉過來,你對于你所浮現的業力深深地執取,愛著不舍,這個心念跟業力的和合,這個時候就得果報了。

  所以總而言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影響我們投胎的第一個就是業力,你回想起的業力;第二個就是你臨終的時候,生起一個什麼樣的心念。好,那麼這是一個總說。

  那麼我們再看,假設善業跟罪業起現行的一個相貌,我們怎麼判斷,這個人是善業起現行,或者罪業起現行。我們看第二段,第二段當中先看第一段就是不善業起現行的相貌:

  若行不善業者,當于爾時,受先所作諸不善業,所得不愛果之前相,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于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偏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暗。

  那麼假設不幸的是,我們今生的罪業,它在臨命終的時候浮現出來,那麼怎麼知道是罪業起現行呢?就是這個不善業在得不可愛果報的時候,有一種前相,就是世間上的事情會有征兆,我們說“山雨欲來風滿樓”,你住在山上,你看到很強烈又特別寒冷的風,你就知道要下大雨,就是下大雨會有征兆。那麼一個人他要墮叁惡道之前,在今生將死之前啊,也有一些前相、有些征兆,什麼征兆呢?猶如夢中,見無量種變怪色相。那麼假設一個臨命終的人,他平常在昏睡當中,他經常夢到一些恐怖顛倒的相狀,他在夢中都是看到一些非常恐怖顛倒的相狀,他從夢境出來的時候都是非常害怕,甚至于嚇得一身冷汗。那麼這種相狀,我們就可以判斷了,依此相故,佛陀說,這個人過去的惡業已經成熟、增長。那麼這個罪業成熟之相呢,就是這個人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偏覆、極覆,就像太陽要下山,現出一種黑暗的相貌。我們從一個人的夢境,或者他在昏睡當中所看到的影像,可以判斷這個有情衆生從明趣暗,他要從光明的安樂處所,要墮落到叁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說,當一個臨命終的人他看到的是黑暗相,或…

《臨終關懷(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