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臨終關懷(淨界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B>無論在家在庵,這以下的修行啊,印光大師的一個攝受對象,包括了在家居士,也包括了出家衆,都可以如此地修行。以下分成兩個內涵:第一個是因地的修行,第二個是果地的功德。

  

先講因地。那麼身爲一個佛弟子,這當中有叁個修行的主題,第一個就是我們講剛開始的斷惡修善,你一開始要先忏悔業障、積集資糧。那麼這個淨罪集資的心態呢,敬上和下,你一定要有一種恭敬柔和的心。那麼怎麼實踐呢?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那麼在斷惡修善當中呢,有兩個力量是要成就的:第一個是行力,第二個是忍力。這個行力就是一種精進,就像一個人賺錢一樣;那麼這個忍力呢,就是忍辱波羅蜜,就像一個倉庫。你要有賺錢,但是你也要有倉庫把它保存下來。一般來說,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行力是容易成就,但是忍力就很難。古人說是“任勞任怨”,任勞容易任怨難。你可以去做義工,做叁天不休息,但是你沒辦法經得起人家對你一句的批評,就是你那個忍力動不動就爆發出來。那麼一個沒有忍力的人,就像一個人賺了錢,他沒有倉庫,你這個功德就不容易保存,很容易破壞流失。所以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除了有一種主動積極的行力,還必須對自己的逆境有所忍力。

  

這個事情是這樣,當我們在做善業的時候,如果你是順境,你自己的身體也很健康,一切外在的環境都很順利,你這個善業會繼續做下去。但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說:你在做善業,但是你突然間逆境重重,這個時候你是不是能夠繼續走下去,那就要看你的智慧。我們要想一件事情,你積集善業,出現了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是從哪裏來的?這表示說,本來在你心中有一個重大的叁惡道的罪業,因爲積集善業,把這個罪業的勢力破壞了,把它逼出來,叫重報輕受。所以我們在積集善業,最困難熬過就是說,當你的善業做得很強的時候,很精進的時候,它會把你內心深處的罪業逼出來。然後你覺得,哎呀,我怎麼越做善法,我的逆境越多?這個時候你如果對業果的觀察不夠,你可能就放棄了。你想想看,你創造的是一個善業,怎麼會出現不可樂的果報呢?這個東西就是你過去的東西逼出來的,你應該保持歡喜,如果沒有這個因緣,你應該要到叁惡道去。所以我們在積集善業的時候,不但是要有一種行力,還要有忍力。你要在逆境現前的時候,你要能夠通得過去。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那麼從現實的角度,有些善法我們做得到,但是有很多的善法我們不一定做得到,那麼我們對于所不能做的事,要保持隨喜功德的心,不要嫉妒,因爲這畢竟是個善法,盡量去成就別人的善法,那麼這就是一種隨喜。第叁、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一方面經常地反省自己,不要去說別人的過失,什麼事情都反省自己,不要把這個過失都推給別人。那麼這個就是我們淨土的一個基礎,斷惡修善。

  

第二個就是正行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這一天當中呢,你起碼要有一些定課。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就是說雖然臨終的助念是旁邊的人提醒你,但是你平常也要去栽培正念,否則你臨終要助念就很困難,所以平常要有一些定課。第二個,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它消滅。這個很重要。就是你日常生活的時候,當你煩惱生起的時候,你一定要記得提佛號。你一定要用佛號來調伏你的煩惱,一定要讓你的佛號有調伏煩惱的力量。

  

第叁,常生慚愧心及生忏悔心。這個是經常保持謙卑的態度,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個地方是從前面的斷惡修善,然後再念佛成就正念,基本上我們從前面的斷惡修善、修習止觀,我們一般來說,這個人已經有一點資糧。有一點資糧以後怎麼辦呢?就要保持謙卑。謙卑這個德行,我看只有中國文化才提得到,西方文化要求一個人多表現。中國文化的精髓在《易經》,《易經》引導一個人趨吉避凶講出兩個方法,你看整部《易經》就是兩個宗旨,如何趨吉避凶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盡量地避免造罪業,盡量地積集善業,這是第一個趨吉避凶的方法。第二個,謙受益,滿招損。就是你待人處事,你的姿勢站得低一點。站得低一點,你就能夠不斷地進步。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站得很高,你的功德容易折損。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我們自己從剛開始到臨命終,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你要經常保持謙卑學習的態度,讓自己的姿勢站低一點,對你有不斷的受益。這個是中國古人的一個大智慧。我看西藏的傳承沒有這個文化,沒有謙卑的文化,西方也沒有這個文化。

  

好,那麼第叁呢,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得生西方極樂世界!從前面的斷惡修善,然後憶念彌陀的功德産生正念,最後要保持謙卑的態度。那麼這樣子呢,你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好,我們做一個總結,這是古德寫的一個偈頌:逆境來時莫動嗔,西方佛子等疏親,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那麼我們對于這個外在的環境啊有一些逆境,你不要生氣,你應該用平常心來看待。爲什麼呢?這以下一個很重要的觀照: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就是,身爲一個淨土的人,我們把今生的生命只是當作過客。就像我們今天暫時住旅館,我們不可能在那邊住多久,隨時要離開的感覺。那麼哪一個地方是我們真正的家呢?就是不久蓮池會上人。所以我們一個修淨土的人對今生的生命,不會去主動地經營,就讓它趕快渡過去就好了,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

  

那麼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一個課程,好,我們今天這個課程講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先回答幾個問題,那麼大家對今天的課程有問題,我們也可以提出來討論。

  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六根不具足的人,所謂的盲聾瘖啞,如何使令他能夠創造善因?

  

佛法的重點,當然還是要産生觀照力。我們講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讀聖賢書就是要明白道理,就是明理,明白道理你才知道你的生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在六根不具足當中,我覺得一個人眼睛有缺陷還有救,一個人耳朵有障礙,這個是嚴重障礙。他不能聽聞佛法,他就是根本沒辦法去接觸新的訊息,他只能夠自己看。所以耳根對娑婆世界,耳根有障礙這個學佛的障礙是超過其它的。當然一個菩薩,我們盡量把一些重要的觀念啊,看看透過什麼訊息傳遞給他,這個很重要,讓他明白道理。

  亡者生前是日蓮正宗或者是沒有信仰者,在助念的時候應該如何來影響他?

  

我想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不太可能去改變一個人的宗教信仰。諸位想想看,他平常身體健康的時候,你改變他的信仰都不可能。在佛法說,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這個人容易改變,這個叫作愚癡。愚癡呢,他還沒有主見。外道就不是愚癡,叫邪見。所以在百法裏面的心所,邪見呢,他的思想是比愚癡堅固。他有思想,但是他的思想是錯誤的思想。那麼愚癡是他完全沒有概念,而且沒有概念那他怎麼做呢?就跟著感覺走。他也不認爲這個是對的,也不認爲那個是錯的。所以你遇到了外道,你就不一定要他念阿彌陀佛,到時候你起煩惱,他也起煩惱。就是讓他生起善念。你平常念上帝,你就念上帝好了,至少保住了善道。

  暗地裏以他人的名字做種種的布施,向佛菩薩忏悔跟回向,能使他人有朝一日進入佛法嗎?

  

可以的。就是你私下爲他做功德,他能夠跟叁寶結緣。不過在《地藏經》上說,你要讓他得到更大的利益,你最好讓他知道。《地藏經》上說啊,這臨命終的人,臨命終就是他還沒有死亡,他果報還是這一生,那麼你用他的錢來做一些供養叁寶的善業,你最好讓他知道,對他的幫助會更大。如果他不知道,也有幫助,但是會比較小。

  弟子的父親以前是屠夫,數十年來殺生無數。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

  

當然幫助,我們爲他超度啦、做功德回向給他,這也是有所幫助啦;但是一個人如果要産生一個比較大的幫助,那他非得要明白道理才可以。所有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扭轉生命的功德,一定從自己的內心生起。世間上最大的罪業是什麼,大家知道嗎?世間上最大的罪業是愚癡!因爲所有的罪業都從這個地方生出來,就是十二因緣裏面第一個——無明。你看我們生命的流轉,第一個是無明無明緣行,這個就是業力,他爲什麼會造罪?就是他不知道。他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可怕,他不知道做這個殺盜淫妄,未來會有什麼可怕的果報,他不知道。這個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他只知道我這樣子做,現在得到了一時的利益。所以你看佛陀講十二因緣啊,無明緣行行緣識,識就是一個生命體投胎,然後生老病死。所以一切的罪業,最爲根本的就是愚癡;那麼反過來說,一切的功德最爲根本的就是內心的覺悟!當然要一個人覺悟也不是容易的,他有他堅固的看法。我們剛開始就像你說的,我們先爲他結緣,慢慢慢慢地跟叁寶結緣,來生遇到叁寶,那麼生生世世這樣子熏習,他慢慢慢慢地就能夠接觸佛法,總有一天聽到佛法,哎呀,原來生命是這麼一回事!這個時候他的生命就有比較根本性的改變,所以你說要讓另外一個人産生比較深遠影響的改變,一定要引導他明白生命的道理。

  弟子在睡覺的時候曾經夢見阿彌陀佛,也曾經口念阿彌陀佛聖號,請問這會造成往生的障礙嗎?

  

你夢到阿彌陀佛,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不過我們平常夢到阿彌陀佛,這個表示你這個人煩惱淡薄、業障也淡薄,跟阿彌陀佛的因緣也深。但是你真正往生的時候,是要你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見佛最重要。平常見阿彌陀佛有消災的作用,但是臨終見佛是有接引的作用。還有一點,你平常修行有什麼特殊的境界,不要隨便跟別人講,否則你這個功德就很容易失掉。自己修行,自己知道就好,增加一些信心就好。

  

其它的我看都不是什麼重要問題。因爲你聽完課,有些問題應該可以理解。好,大家對今天的課有沒有什麼相關的問題?你是不是有問題?好,你請說。

  法師!新加坡的因緣福報好像不具足啊,沒有什麼臨終助念團,跟你們臺灣比起來好像是差得很多。

  

我想,一切法因緣生。就是所謂的福報,就是大家願不願意做,大家願意發心這個事情就……的確,臺灣的佛教是非常鼎盛。我可以講一句話,臺灣只要有人往生,至少可以找到叁個單位的助念團,叁個,至少!而且跟他(亡者)沒有關系,(助念團)他自然會來給你助念。那當然這個助念,大家知道一點,這個臨終助念啊……我剛剛還忘了,所以我說提問題會給我一些靈感,我忘了交待一件重要的事情:臨終助念是在什麼時候做,大家知道嗎?有些人等到那個亡者躺在那個地方,已經沒有辦法呼吸了,你請法師來助念,那助什麼念呢?那就是念佛、誦經回向給他而已,那不叫助念!臨終助念就是說,這個人已經在醫生宣布生命只有叁個月了或者半年,這個時候就要做心理建設了。讓他慢慢地接受死亡即將到來,而且死亡不必去害怕,就是你如何能夠生起正念,這是關鍵點。所以就是說,真正的臨終助念,應該在往生前就要做好,做一些心理的輔導跟建設,讓他能夠以一種很清淨的念頭來面臨死亡。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恐怖憂慮對自己只有傷害。可能你本來有善業都不能表達出來,所以你平常的點點滴滴的觀照,你到臨命終的時候,人家稍微提醒你一下,你就能夠生起正念。如果一個人平常顛倒得很厲害,我看很難在臨終的時候叁兩句話開導你,很難!你那個執取很重。我們想說一件事,就是“生龜脫殼”,爲什麼臨命終的時候他離開他的果報體是如此痛苦呢?就是這個人對叁界果報咬得很死,咬得很死,你如果突然間把他拔開來,這怎麼拔呢?那你在平常的時候,在修止觀的時候,觀察叁界是無常的,我今生決定要死的,有生就有死,這個死亡是佛陀都不能避免。那麼死亡到來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那麼你平常在修無常觀的時候,你對叁界果報那個執取的力量,其實你點點滴滴就在慢慢松脫、慢慢松脫、慢慢松脫。你不能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來放下,你根本放不下!是不是?你平常做功課的時候,今天放下一點,明天放下一點,好,到那時候執取的勢力就剩下一點點,臨終的時候,簡單幾句話開導,就放下了。你平常到時候,顛倒的勢力很強烈啊,我看很難到臨命終的時候,叁兩句話就讓你放下,我看很難。所以今天的課程其實跟前面幾天有關系,你前面幾天要是修行修得好,你平常對叁界的果報就慢慢松脫,到臨終的時候就容易做,成功的機率就大。

  

好,那麼這次的淨土課程,學人就跟大家報告到這個地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阿彌陀佛!

  

《臨終關懷(淨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