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修行▪P3

  ..續本文上一頁頭就是─話還沒生起來的源頭。」參禅,就是要提起話頭,看它從哪裏來?話的源頭就是話頭,很簡單,在《借殼指月》第叁冊23講及24講(第229頁起)有詳細的講解。

  話頭之說.無有定法

  清朝的順治皇帝,曾經邀請天童寺弘覺道戀禅師(1596~1674),到北京的萬善殿指導參禅。順治皇帝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參,他還要求朝廷大臣一起參。有一位大學士請教道戀禅師:「到底參禅是要做工夫呢?還是要看什麼話頭?」道戀禅師說:「話頭之說,無有定法,但是去不得處,便是話頭。古人于後學初機無處著力,不得已教他看一無意味的話,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類。著令咬嚼不破,橫不得豎不得,如一座鐵壁銀山頓在面前,孜孜汲汲,廢寢忘餐,有朝一日,撞透銀山鐵壁,方是得力處。」

  《禅宗全書》64冊P531《天童弘覺忞禅師北遊集》2奏對機緣,古頁3《借殼指-飛躍看話禅》(四)P53下

  就像有人在小參時說:「昨晚師父講解“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晚上睡覺時,就冒起這句話頭;我沒有念它,它自己就生起來。」這是因爲昨天的講解、棒喝,加深了他的印象,所以,當他有意識暫停不動時,這個種子就會冒出來。他反倒沒有冒起「拖死屍的是誰」,這是什麼原因?就是當他在聽講、被逼拶時,如果內心很清靜、沒有雜染,這時的種子就種得深;種子種得深,就容易冒出來。

  若提了「拖死屍是誰」,卻感覺無關痛癢,就像播種時,既不除草、也不犁田,隨便一丟,種子就落在草叢上,這要等到什麼時候,它才會發芽呢?你們修「持名念佛」的人,是不是也像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把種子撒在草叢上或草葉上?你以爲自己念了那麼多阿彌陀佛,到時候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你!但是有一天,當阿彌陀佛真正要來接你的時候,你可能會說:拜托慢一點!因爲還有很多事沒做,遺囑還沒寫,很多事還沒交代清楚…,都到了生死關頭,還能討價還價嗎?

  所以,「話頭之說,無有定法」的意思就是:所有的解釋,通通都是心意識的作用,都不是真正的話頭。「無有定法」就是:並沒一定的方法,能夠讓你見到話頭,而是要看你的時機、因緣到了沒有?因緣到了,一逼拶,馬上就進去,就知道什麼是話頭,是空性,是佛性。所以,爲了增加逼拶機會,你要常常來參加禅七。

  去不得處,便是話頭

  至于「去不得處,便是話頭」的「去不得處」是什麼意思?構成我們色身及心理的是: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而靠這五種元素都到不了的地方,就是話頭。話頭是你藉由眼、耳、鼻、舌、身、意去推敲都到不了的。所以,參禅是要讓我們照見五蘊皆空,跳脫六根對六塵的束縛,這樣才能夠跳出十八界。請各位閱讀《借殼指月》第一冊,書裏把《楞嚴經》中關于五蘊與妄想的關系,做了詳細說明。

  五蘊與妄想

  色、受、想、行、識五蘊會産生什麼妄想?

  色蘊産生「堅固妄想」,就是由于有了這個軀體,你若認定這軀體才是你。你會不會認爲坐在這裏的我,這個軀體是你?不會吧!你一定認定你現在的身體才是你。所以,在修行時,你的色身是第一個會幹擾你的,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幹擾。

  受蘊産生的妄想叫「虛明妄想」。打坐的時候,比較常用觀呼吸,很多人觀呼吸觀沒多久,就開始覺得身上癢,好象有螞蟻在爬。其實哪有螞蟻?這是受蘊産生的虛明妄想,讓你覺得明明就是很癢,可是摸起來卻沒什麼!受蘊感受的,都是虛妄的,但是你內心卻覺得很真實,所以它是「虛明妄想」。一打坐,幹擾就來了;這邊有螞蟻在爬,摸了這邊換那邊,摸了那邊換腳痛,痛也是感受。腳痛,放下來就好了!可是現在師父在瞪我,我不能放腳!于是你就轉,轉什麼?轉入想蘊。

  想蘊産生的妄想,叫作「融通妄想」,就是以自我意識來考量,把所有過錯推給他人,而把對的事都往自己的身上攬。腳很痛卻不能放下,就轉腦筋想:「唉喲!還要多久才能下坐?」「維那師父是不是睡著了?怎麼還沒敲引磬?」「唉!維那師父沒有睡著呢!」「啊!還有叁分鍾,快了、快了!」這一看啊!叁分鍾比一輩子還長、還難過!所以,想蘊一起來,就開始動作;看維那有沒有敲引磬?維那有沒有睡著?時鍾有沒有在走?膝蓋痛得受不了,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所以色、受、想就變成了束縛!爲什麼你會一下子看維那,一下子看時鍾?這些都是行動,是誰在驅動和支使?是誰命令你去看的?就是你的「融通妄想」引起了行蘊。

  行蘊會産生「幽隱妄想」。行蘊是一種流動,所以你就開始動、想、看;不看則已,一看就更加很難過了!

  識蘊會産生「顛倒細微精想」。接下來,當你等得不耐煩了,于是昏沈、瞌睡。才一睡著,阿賴耶識的種子就出來了,像做夢一樣,生起一大堆顛叁倒四的妄想,就是「顛倒細微精想」;這是非常精細的妄想,你根本都還弄不清楚,它就冒出來了。是誰讓它冒出來的?就是行蘊把它搬出來的,是行蘊在帶它,可是你看不到;所以行蘊的妄想叫作「幽隱妄想」,忽隱忽現地,你看它,它就不見,你不看它,它卻來了。有時你會無緣無故地鬧情緒,比如一大早起來,看什麼人都覺得不順眼。你看得到這種情緒怎麼流動嗎?這就是行蘊的作用。

  「去不得處,便是話頭」,就是要離開心意識,才能到達話頭。五蘊産生的,都是妄想,妄想不是話頭。所以,想藉由色受想行識,或眼耳鼻耳身意去了解話頭,是永遠達不到的;只有照見五蘊皆空,跳脫六根因六塵而産生的六識作用,才能夠到達。所以,現在教大家提話頭,就是要幫大家跳脫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的束縛,這樣才能體驗什麼是話頭。

  關于「如一座鐵壁銀山頓在面前」,必須話頭熟練了,從念念到追求,而産生不提自提、疑情頓生,才會了解這句話的意思。功夫還沒到那裏,跟你解釋太多,只會變成慧門法師養的鹦鹉,你會講給別人聽,可是自己的內心並沒體驗!

  

  

《禅的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