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修行▪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定会掉入无记吗?

  答:不昏沉,可能会变成掉举;掉举久了,就会散乱,这就是很难修的原因。所以,一定要以永嘉玄觉(665~713)的「初心处」来了解修行境界。不管是南传、北传、藏传的修行,都可以用「初心处」来审查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正确地修。

  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 No. 2013《禅宗永嘉集》p0389b 奢摩他颂第四

  问:要如何深入,才能了解那种寂寂又惺惺的状态?

  答:打坐时,你觉得上半身消失了,但还觉得有呼吸;而呼吸真正消失之后,你还觉得有心跳;或者虽然没听到心跳,却能察觉当时的状态,也许你会见到光,这些都还属于境界的部份。当光消失之后,你看到的是「空」;这时,若你还知道有个「空」在,就表示还有「我」这个人在看,那还不行。必须到已经没有「我」这个人在知道「空」,而且最后连这个「空」都消失,变成一个很自然的存在状态;这就是不同阶段修行境界的发展过程。但很多修行人,都是修到顿失身心、见光见影或见到境界时,就停在那里;就修行而言,依永嘉大师的说法,这都还在很低的程度。不过,以南传说法,这时有的已经入初禅,有的入二禅了。所以,中国禅宗的说法,其实已经涵盖南传修法所说的种种境界。

  问:如何能使自己的心,不处在任何状态下,也没有一个自主的意识在,而安住在那边;比如「我要放下」,连「我要放下」的心都没有。这样是不是正确?

  答:那是很好的情况。但是,好是好,却容易让自己掉入无记而不能察觉。

  问:那要用什么法?

  答:所以大慧宗杲(1089-1163)才教人要提话头。当你发现自己越来越没力量了,就提个话头;提一下话头以后,再停下来,继续安住在那个地方。

  问:是不是一直提?

  答:不是。在刚开始提话头时,其实是念话头,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连在睡梦中都会念。到这境界之后,就不是念,而是提;当你内心的妄念动了,就提一下,妄念不动就不提。这样提到最后,变成不提自提,也就是不必经过脑筋去提,一旦有妄念出来,话头自己就会现前。

  疑情和寂寂惺惺

  问:停留在空时,要再提话头,也要动到想蕴啊!

  答:参禅时,只停留在空里是不行的。提话头,就是要把空转成疑情。疑情本身就聚集着一股能量,像大磁铁一样,当阿赖耶识的种子一动,就会如铁屑一般,被疑情磁吸过来,疑情磁吸了妄念,能量就变强。当疑情磁吸妄念时,是惺惺的作用;当阿赖耶识的种子不动了,则是一种寂寂的状态。有了惺惺的力量,妄念一动就被磁吸;磁吸过后变成寂寂。所以,磁吸作用就是惺惺的作用,而保持静静地「照」,就是寂寂。疑情同时是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随着我们情绪的波动,及阿赖耶识种子的流动,而自动转换为寂寂或惺惺。因为会自动转换,所以参禅的好处,就不必分心去检验审察是否落入无记?有没有胡思乱想?也不会睡到不醒人事。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则自灭,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辞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No.2013《禅宗永嘉集》p0389b奢摩他颂第四

  问:如果老是这样提,会达到什么境界呢?

  答:可以开悟啊!开悟见了空性、自性,假定是小开悟,大约会维持个半天或一天;那时,无论见到什么,都用平等心看待,不会分别谁是长老、谁是法师、谁是佛弟子(人名),都是自然存在的。开悟的境界也可以维持很久,心都维持着不动,但又很清楚自心的不动;即使有一些现象出现,心也不会被干扰。

  问:这种开悟的情况会不会变成冷漠?

  答:开悟的境界经过一次次的保任之后,自然会把空性的妙用使出来;当妙用显现时,不论是与人互动、讲话、喝茶,心都不会受干扰。譬如你正在喝茶时,突然有个人闯进来,无缘无故打你一巴掌,一般人多半会很生气;但若体验过空性的人,被打一巴掌,会明暸那只是因缘果报而已,不会想要去反击或生气。

  念、提、持、疑、悟、证

  看话禅的修持过程,我用念、提、持、疑、悟、证,六个阶段来做诠释。依各阶段的顺序,从「念」开始,念话头要如何才能念到「念念」?这是指它的持续性,要能念念不断。念念以后,何时能把它转为「提」?要怎么提?是一直提?还是有妄念、有境界干扰时再提?提了以后,还要训练到能「不提自提」。能不提自提时,就表示话头会跑得比念头还快,只要念头一动,话头就出现在它前面。就这样,由「提」进入「持」,持到寂寂又惺惺的状态,或者有「疑」情的力量在;接着是,禅师要如何用棒喝的方式把疑情打破?疑情一旦打破,就「悟」了;悟了以后,能维持悟后的境界,就会有「证」量。有了证量,就可以延续到日常生活的动静当中,展现它的妙用。

  但是,中国禅宗和日本禅宗,都是不讲解的,因为怕讲解了以后,禅和子会作弊,小参时把禅师讲过的话拿来套用,那就没效了!所以他们使用逼拶(强迫的方法),错了,否定,再否定,再一次否定,否定到你没办法而终于生起疑情;疑情生起之后,自己能打破疑情,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再印证时,就会提出自己的见解;禅师检验你提出的见解,就可以判断这是小悟、还是大悟。所以,现在韩国和日本的禅法,都不讲解的。中国大陆禅宗的修行方法也不讲解,在禅堂里,错了就打,从挨打当中,学习正确的参禅方法。不过现代人比较不适应这种方法,有些人被打了几次后,就干脆放弃不修了,真是非常可惜的!

  不受人瞒

  温哥华有六位小朋友,他们年纪从九岁到十五岁,参加禅修竟有深入的体会?反而我们大人,总是被自以为聪明、万能的头脑牵着鼻子走,忙得团团转,永远无法让根深蒂固的心意识作用暂时停歇下来。所以,参禅就是要用话头来斩掉一切心意识作用。只要曾经一剎那离开了心意识,体验到空性的显现,你就老神在在,就会像高峰禅师一样,不再受人欺瞒了。高峰禅师讲的「不受人瞒」,就是不会被人隐瞒、欺骗。所以,参禅也是要看因缘成就的。

  室中虽则累蒙锻炼。明得公案。亦不受人瞒。及乎开口。心下又觉得浑了。于日用中。尚不得自由。如欠人债似的。

  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 No. 1400《高峰原妙禅师语录》p0690b

  禅度有缘人

  我常说:「参禅只能度有缘人。」这「有缘」不单指来参加禅七的,才叫有缘,包括众人各种业力聚集所驱使的一股力量和方向,也是缘;有这样的缘,才会和参禅结上缘。若共业是向着成佛的道路走,则这股具有向心力的力量,就会拉动大家向上;若共业里有些懒懒散散的、认为「死还轮不到我,不要紧,游戏人间吧!」的人聚集在一起,共修力量就会发生问题!

  其实,参禅最好是什么都不要讲,讲解太多,可能反成障碍。既然进了禅堂,错了就打,打到你会为止;如果能这样参禅,就快了。但事实上又无法这样做,因为若这么打下来,很多人就会找借口,说是临时接到电话,有事要回去!或某某亲戚生病,或妈妈的哥哥的小孩的太太的儿子有什么事,需要你回去!所以,因缘固然重要,环境也很重要。

  环境跟修行气氛也有关,例如温哥华的环境非常好,出门就是高密的林木,走个十分钟就到海边;那种温寒带针叶大树,一进树林,就感觉清凉宁静,心自然也静下来。热带地区的阔叶树林,因为闷热,一进去就会心散乱,很难摄心。所以环境也有影响,但是各人因缘不同,我们也无须做比较。

  负面思考

  患了身心官能症的人,所有的思考都偏向负面,也就是负面的情绪波动。所以我们必须审察自己,是否常常生起负面的情绪和念头?是否常常生起多疑的心,对什么事都要怀疑一下?假如有,就必须注意了,可能你的身心官能症的症状就要出现了,一定要注意。

  共修进步快

  有人提出:「师父不在时,我们如何自己参禅?」禅七回去后,住得较靠近的人,最好相约一起共修。如果请了《借壳指月》的书,可以每周共修一次,一次两个钟头,第一个钟头先打坐,第二个钟头互相研讨。比较具体的做法是,约好下周要研讨的课题,大家把看过后的感想心得,提出来分享、讨论,这样才会进步。

  但是,要记得,第一次打禅七,很快就能抓到诀窍,但这不保证以后每次禅七,都会有显著的进展,有时因为你这次的进展比别人快,所以会暂时停顿下来,恐怕一年半载都不再有进步。就像高峰原妙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参了一年多,还是天天起烦恼!所以,参禅时起一些烦恼是小事!参禅时,若看得到自己有深的烦恼,就表示有用功夫下去;如果都没烦恼,就表示你提话头时不迫切、无关痛痒,所以平平静静地,没有事的样子。「是谁?到底是谁?」你虽没答案,但是老神在在:「我怎会不知道我是谁?这师父太无聊了!」这样当然不会进步。

  那么,什么叫作“话头”?虚云老和尚(1840-1959)是这么说的:「话…

《禅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