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定會掉入無記嗎?

  答:不昏沈,可能會變成掉舉;掉舉久了,就會散亂,這就是很難修的原因。所以,一定要以永嘉玄覺(665~713)的「初心處」來了解修行境界。不管是南傳、北傳、藏傳的修行,都可以用「初心處」來審查自己的心,看看是不是正確地修。

  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則離物。物離猶知在。起知知于知。後知若生時。前知早已滅。二知既不並。但得前知滅。滅處爲知境。能所俱非真。前則滅滅引知。後則知知續滅。生滅相續。自是輪回之道。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斷續。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既已滅。豁然如托空。寂爾少時間。唯覺無所得。即覺無覺。無覺之覺。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 No. 2013《禅宗永嘉集》p0389b 奢摩他頌第四

  問:要如何深入,才能了解那種寂寂又惺惺的狀態?

  答:打坐時,你覺得上半身消失了,但還覺得有呼吸;而呼吸真正消失之後,你還覺得有心跳;或者雖然沒聽到心跳,卻能察覺當時的狀態,也許你會見到光,這些都還屬于境界的部份。當光消失之後,你看到的是「空」;這時,若你還知道有個「空」在,就表示還有「我」這個人在看,那還不行。必須到已經沒有「我」這個人在知道「空」,而且最後連這個「空」都消失,變成一個很自然的存在狀態;這就是不同階段修行境界的發展過程。但很多修行人,都是修到頓失身心、見光見影或見到境界時,就停在那裏;就修行而言,依永嘉大師的說法,這都還在很低的程度。不過,以南傳說法,這時有的已經入初禅,有的入二禅了。所以,中國禅宗的說法,其實已經涵蓋南傳修法所說的種種境界。

  問:如何能使自己的心,不處在任何狀態下,也沒有一個自主的意識在,而安住在那邊;比如「我要放下」,連「我要放下」的心都沒有。這樣是不是正確?

  答:那是很好的情況。但是,好是好,卻容易讓自己掉入無記而不能察覺。

  問:那要用什麼法?

  答:所以大慧宗杲(1089-1163)才教人要提話頭。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沒力量了,就提個話頭;提一下話頭以後,再停下來,繼續安住在那個地方。

  問:是不是一直提?

  答:不是。在剛開始提話頭時,其實是念話頭,要一直念、一直念,念到連在睡夢中都會念。到這境界之後,就不是念,而是提;當你內心的妄念動了,就提一下,妄念不動就不提。這樣提到最後,變成不提自提,也就是不必經過腦筋去提,一旦有妄念出來,話頭自己就會現前。

  疑情和寂寂惺惺

  問:停留在空時,要再提話頭,也要動到想蘊啊!

  答:參禅時,只停留在空裏是不行的。提話頭,就是要把空轉成疑情。疑情本身就聚集著一股能量,像大磁鐵一樣,當阿賴耶識的種子一動,就會如鐵屑一般,被疑情磁吸過來,疑情磁吸了妄念,能量就變強。當疑情磁吸妄念時,是惺惺的作用;當阿賴耶識的種子不動了,則是一種寂寂的狀態。有了惺惺的力量,妄念一動就被磁吸;磁吸過後變成寂寂。所以,磁吸作用就是惺惺的作用,而保持靜靜地「照」,就是寂寂。疑情同時是寂寂又惺惺,惺惺又寂寂,隨著我們情緒的波動,及阿賴耶識種子的流動,而自動轉換爲寂寂或惺惺。因爲會自動轉換,所以參禅的好處,就不必分心去檢驗審察是否落入無記?有沒有胡思亂想?也不會睡到不醒人事。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夫念非忘塵,而不息塵。非息念而不忘塵,忘則息念而忘,念息則忘塵而息,忘塵而息,息無能息,息念而忘,忘無所忘,忘無所忘,塵遺非對,息無能息,念滅非知,知滅對遺,一向冥寂。阒爾無寄,妙性天然,如火得空,火則自滅,空喻妙性之非相,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辭曰: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曆曆,無記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惺非。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No.2013《禅宗永嘉集》p0389b奢摩他頌第四

  問:如果老是這樣提,會達到什麼境界呢?

  答:可以開悟啊!開悟見了空性、自性,假定是小開悟,大約會維持個半天或一天;那時,無論見到什麼,都用平等心看待,不會分別誰是長老、誰是法師、誰是佛弟子(人名),都是自然存在的。開悟的境界也可以維持很久,心都維持著不動,但又很清楚自心的不動;即使有一些現象出現,心也不會被幹擾。

  問:這種開悟的情況會不會變成冷漠?

  答:開悟的境界經過一次次的保任之後,自然會把空性的妙用使出來;當妙用顯現時,不論是與人互動、講話、喝茶,心都不會受幹擾。譬如你正在喝茶時,突然有個人闖進來,無緣無故打你一巴掌,一般人多半會很生氣;但若體驗過空性的人,被打一巴掌,會明暸那只是因緣果報而已,不會想要去反擊或生氣。

  念、提、持、疑、悟、證

  看話禅的修持過程,我用念、提、持、疑、悟、證,六個階段來做诠釋。依各階段的順序,從「念」開始,念話頭要如何才能念到「念念」?這是指它的持續性,要能念念不斷。念念以後,何時能把它轉爲「提」?要怎麼提?是一直提?還是有妄念、有境界幹擾時再提?提了以後,還要訓練到能「不提自提」。能不提自提時,就表示話頭會跑得比念頭還快,只要念頭一動,話頭就出現在它前面。就這樣,由「提」進入「持」,持到寂寂又惺惺的狀態,或者有「疑」情的力量在;接著是,禅師要如何用棒喝的方式把疑情打破?疑情一旦打破,就「悟」了;悟了以後,能維持悟後的境界,就會有「證」量。有了證量,就可以延續到日常生活的動靜當中,展現它的妙用。

  但是,中國禅宗和日本禅宗,都是不講解的,因爲怕講解了以後,禅和子會作弊,小參時把禅師講過的話拿來套用,那就沒效了!所以他們使用逼拶(強迫的方法),錯了,否定,再否定,再一次否定,否定到你沒辦法而終于生起疑情;疑情生起之後,自己能打破疑情,就開悟了。開悟以後再印證時,就會提出自己的見解;禅師檢驗你提出的見解,就可以判斷這是小悟、還是大悟。所以,現在韓國和日本的禅法,都不講解的。中國大陸禅宗的修行方法也不講解,在禅堂裏,錯了就打,從挨打當中,學習正確的參禅方法。不過現代人比較不適應這種方法,有些人被打了幾次後,就幹脆放棄不修了,真是非常可惜的!

  不受人瞞

  溫哥華有六位小朋友,他們年紀從九歲到十五歲,參加禅修竟有深入的體會?反而我們大人,總是被自以爲聰明、萬能的頭腦牽著鼻子走,忙得團團轉,永遠無法讓根深蒂固的心意識作用暫時停歇下來。所以,參禅就是要用話頭來斬掉一切心意識作用。只要曾經一剎那離開了心意識,體驗到空性的顯現,你就老神在在,就會像高峰禅師一樣,不再受人欺瞞了。高峰禅師講的「不受人瞞」,就是不會被人隱瞞、欺騙。所以,參禅也是要看因緣成就的。

  室中雖則累蒙鍛煉。明得公案。亦不受人瞞。及乎開口。心下又覺得渾了。于日用中。尚不得自由。如欠人債似的。

  卍新纂續藏經第70冊 No. 1400《高峰原妙禅師語錄》p0690b

  禅度有緣人

  我常說:「參禅只能度有緣人。」這「有緣」不單指來參加禅七的,才叫有緣,包括衆人各種業力聚集所驅使的一股力量和方向,也是緣;有這樣的緣,才會和參禅結上緣。若共業是向著成佛的道路走,則這股具有向心力的力量,就會拉動大家向上;若共業裏有些懶懶散散的、認爲「死還輪不到我,不要緊,遊戲人間吧!」的人聚集在一起,共修力量就會發生問題!

  其實,參禅最好是什麼都不要講,講解太多,可能反成障礙。既然進了禅堂,錯了就打,打到你會爲止;如果能這樣參禅,就快了。但事實上又無法這樣做,因爲若這麼打下來,很多人就會找借口,說是臨時接到電話,有事要回去!或某某親戚生病,或媽媽的哥哥的小孩的太太的兒子有什麼事,需要你回去!所以,因緣固然重要,環境也很重要。

  環境跟修行氣氛也有關,例如溫哥華的環境非常好,出門就是高密的林木,走個十分鍾就到海邊;那種溫寒帶針葉大樹,一進樹林,就感覺清涼甯靜,心自然也靜下來。熱帶地區的闊葉樹林,因爲悶熱,一進去就會心散亂,很難攝心。所以環境也有影響,但是各人因緣不同,我們也無須做比較。

  負面思考

  患了身心官能症的人,所有的思考都偏向負面,也就是負面的情緒波動。所以我們必須審察自己,是否常常生起負面的情緒和念頭?是否常常生起多疑的心,對什麼事都要懷疑一下?假如有,就必須注意了,可能你的身心官能症的症狀就要出現了,一定要注意。

  共修進步快

  有人提出:「師父不在時,我們如何自己參禅?」禅七回去後,住得較靠近的人,最好相約一起共修。如果請了《借殼指月》的書,可以每周共修一次,一次兩個鍾頭,第一個鍾頭先打坐,第二個鍾頭互相研討。比較具體的做法是,約好下周要研討的課題,大家把看過後的感想心得,提出來分享、討論,這樣才會進步。

  但是,要記得,第一次打禅七,很快就能抓到訣竅,但這不保證以後每次禅七,都會有顯著的進展,有時因爲你這次的進展比別人快,所以會暫時停頓下來,恐怕一年半載都不再有進步。就像高峰原妙參「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參了一年多,還是天天起煩惱!所以,參禅時起一些煩惱是小事!參禅時,若看得到自己有深的煩惱,就表示有用功夫下去;如果都沒煩惱,就表示你提話頭時不迫切、無關痛癢,所以平平靜靜地,沒有事的樣子。「是誰?到底是誰?」你雖沒答案,但是老神在在:「我怎會不知道我是誰?這師父太無聊了!」這樣當然不會進步。

  那麼,什麼叫作“話頭”?虛雲老和尚(1840-1959)是這麼說的:「話…

《禅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