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修行

  禅的修行

  慧门禅师

  禅修与劳动

  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蚤(早)收作具。而请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流播寰宇矣。

  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 No. 1322《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语录》p0007b

  百丈怀海禅师(720-814)领众修行,特别强调「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只要有出坡作务,他一定和僧众一起做,到了八十几岁还在劳动。弟子们不忍师父辛苦,就把他的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去劳动,他就到处找,找到忘了吃饭,弟子们没办法,只好把工具再搬出来。现在大家熟悉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就是百丈禅师的公案。

  问:禅修一定要劳动吗?体力的运作和头脑的运转有关吗?是否透过劳动来让自己的心安定?

  答:也不一定是这样。当然,能够「劳其筋骨」,参禅会比较专心;因为不劳动筋骨、不工作,脑筋就动得很快,一直打妄想,最后可能会得到妄想症。当你的身体在劳动运作时,能量有所施展、释放,心就会比较单纯、清净,要参禅就比较容易了。

  禅修入门方法

  问:禅修有没有什么入门方法?

  答:从佛陀以来讲的「禅」,有众多禅修法门,也有不同的立论,所以才分南传、藏传、北传佛教的禅修。南传佛教基本上,是以毗婆沙部或经量部的立论为根据,在禅修上,以「四念处」为主;但我们可以观察到,目前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地,虽同样都用「四念处」修,但各个禅师也有不同的方法。例如缅甸马哈希禅师(Mahasi Sayadaw 1904~1982),是以观照呼吸时,腹部的起伏为入门方法;而帕奥禅师(Pa-Auk Sayadaw 1934-)则强调,从觉知呼吸时,气息进出鼻孔和上唇间的某一接触点,来入门修禅定。由此可见,即使同样是南传佛教,在修行上的切入点,也不一定一样。这是因为禅师们在实修上,突破了某种境界,找到某种方法而修到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于四禅以后,就会选用自己擅长、有心得的方式来指导禅修。

  藏传佛教也一样,很多藏传的上师采用「四加行」,例如修「上师相应法」,在观本尊时,从最亲近的上师观想起,观想上师在头顶上为自己加持,自己的定力就由上师灌输进来;接着观想上师的上师、师祖…,一直追溯上去,用这种方式来修观、修定。

  又如格鲁派,是从「止观」法门来修;噶举派以「大手印」做主要修持法门;宁玛巴派用「大圆满」教法来修;萨迦派则用「大圆满心中心」法来修行。不过,虽然是同一派,也会有不同的修法;以宁玛巴派来讲,每个人修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靠觉悟,有的靠禅悟,有的依理论而入,各有差别。

  中国禅法,以禅宗为最主要。禅宗起源于菩提达摩(382-532),他以四卷本的《楞伽经》印心;一路传承下来,直到五祖弘忍(601-674),开始用《金刚经》传法。到了六祖惠能(638~713)更自创一格,把中国原有的禅法全部颠覆,强调用「顿悟」法门。原本较有系统的禅法,是先修戒、持戒,再加强定力,由定来发慧,有了智慧以后,就能不持而持地运作,这是戒、定、慧三学分阶段修行成就;但六祖惠能却颠覆这种次第性修法,强调行者本具的心性、佛性、本性就同时具足戒、定、慧,所以他把戒、定、慧融为一体,而非个别分离的修。

  六祖惠能强调「顿悟」,是中国佛学、禅法上相当大的变革。但后来的一些禅师,因为根基较低而没能顿悟,有些人只在境界上讲,讲到最后成为口头禅,没几个人能在心性上有所体证。口头禅风行后,又演变出文字禅,禅诗、禅偈写得天花乱坠,但多半缺乏实修实证,所以到大慧宗杲(1089-1163)时,就提倡「看话禅」,宏智正觉(1091~1157)则提倡「默照禅」;两位禅师就是要匡正、补救顿悟法门演变成口头禅及文字禅的流弊。

  所以,整个中国禅宗就是以默照禅与看话禅为主流。默照禅属于曹洞宗,比较接近达摩祖师的「壁观」。中国禅宗在唐宋时传到日本和韩国,至今日本、韩国仍然沿用着中国禅宗的方法。看话禅属于临济宗,从大慧宗杲一路传下来,我们现在所用的,就是大慧宗杲的看话禅法门。

  参禅信疑悟

  问:参禅需要「信」吗?

  答:佛教的修行都谈信、愿、行,「信」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佛陀讲的法,必须具有大信心,由「信」的力量带动修行而成就。但大慧宗杲提出的看话禅,最特殊的就是:强调必须对自己的本来面目,由不清楚、不明白,而产生一股要解决这疑惑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疑情」。在他的禅法里,信、疑、悟三者,有如三角形的三个角,稳稳地站立着,作为禅宗修行的机制。疑情的「疑」,与怀疑的「疑」不一样,若把疑情误以为是怀疑,那就错了。怀疑,一般都会怀疑别人,是向外的;疑情的疑,是「到底我生从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佛陀说人人都有佛性,我的佛性在哪里?」等生命本源、本质、最终意义等问题,必须用心、用力把它弄清楚。

  问:疑多了就会顿悟吗?

  答:疑情越大,悟境就越大;疑情小,悟境就小。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生命不关心,觉得不知「生从哪里来?」无关紧要,反正还可以活很久,管它生从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一点也没想要弄清楚的迫切心,这样就不会产生疑情。不会产生疑情,就糊里糊涂地过这一辈子,照样生、照样死,死了以后到哪里?也不知道!可能再生为人,可能生在畜生道,但也可能生到地狱。

  压力与精神疾病

  问: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这压力是如何形成的?

  答:当今世人普遍注重物质方面的需求,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缺少精神上的建设,所以教育方式,也产生结构性的变化,使许多人失去了人生目标,及生活的方向感,甚至丧失生命的价值观!由于心理上的需求没得到满足,而外在世界的变化与竞争又激烈,所以内心会感受到外在所施加的压力。若常常把这些压力暴露、散发到外面,就会影响别人,甚至造成对外的暴力倾向。而有一些人,不向外释放压力,只压迫在内心里;一天天积压的结果,有如天天拿*往心里面塞,一旦塞满而爆炸,就把自己炸完了!譬如自杀、残害自己的身体,或形成忧郁症。

  问:躁郁症是怎么样产生的?

  答:躁郁症出现两极的症状是:有一段时期是外向的暴躁状态,另一段时期又变成忧郁状态,也就是既忧郁又暴躁。有些人则由于向内压缩,只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因而产生了妄想症,常常妄想东、妄想西,怀疑有人讲他的坏话,或有人要害他。另有些人则产生幻听、幻视,无缘无故地听到声音,或看到一些影像。有些人因为碰到这些情况,就去练气功或一些邪法,因没学到正确的禅修法,而使生理气脉的变动不调和,在体内乱跑乱窜。气脉一动,身体就会动、就会抓狂,甚至做出不可预期的行为;也可能变得自傲、狂傲,或自卑、没信心,接下去就造成很多问题。

  问:精神疾病是业障病吗?

  答:有些人由于过去生的造作,这一世在投胎时,受到因缘、业力牵引,所入的胎,是DNA基因的排列不完整或错乱,使得他出生、成长中,某些行为或想法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甚至对自己情绪的浮动,完全无察觉、控制,这样的情况,就可以说是业障病。人在投胎时,如果父母亲正好生病、吃药或照了X光,或很生气,那么他入胎后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和伤害,基因就会不完整;出生之后,有些就可能会产生自闭症。自闭症的症状,是不跟别人来往,一个人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完全不理会外在环境。也有人出生之后是过动儿,无法安静地坐上一分钟、两分钟,甚至走一小段路,也不直直地走,总会这边撞一下、那边撞一下,撞来撞去,最后才撞到要去的地方!

  台湾经举办动儿的辅助、教导活动或训练。过动儿有些本身就有情绪障碍,情绪常常变化莫测;明明没有什么事,他就会无端地哭、闹,甚至闹自杀,做出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行为。这一类人,从医学上来讲,是遗传问题;在佛法上来讲,是业力问题,所以一般称之为「业障病」。

  问: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和IQ有关吗?

  答:有一次我到台湾的阿里山,有位当了阿嬷的信徒招待我吃饭,正在吃的时候,孙子放学回来,阿嬷就问:「啊!乖孙考几名啊?」孙子答:「我考九十八分,第三名。」阿嬷马上说:「你怎么没把第一名、第二名踩下去呢!」她的意思是,成绩要高、要把别人踩下去,也就是要踩在别人的头上来撑高自己。您们想,这样教养出来的孩子,自视很高,就算他IQ(智商)很高,EQ(情绪商数)却很低。所以,IQ的高低,对一个人的行为或性格,比较没有直接关系,真正有关系的是EQ。

  EQ的高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譬如人际互动关系好不好?对佛法的真理暸不了解?能不能在适当环境里,扮演适当的角色?所有的言行会不会干扰、影响、伤害别人或自己?这些都与EQ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不管是南传、北传或藏传的方法,只要能够提升个人EQ,能够改善情绪障碍问题的,我都会将它列为禅修的内容,希望帮助有情绪困扰的人,从封闭的内心世界重新走出来。

  惺惺与寂寂

  跑香的时候,脚步要放宽,视线的角度也要放宽,如此就容易守住自己寂寂的心,也就能真正观照,因为可以把「能观」和「所观」拉开距离。保持这样,就能够寂寂又惺惺,而且广泛地了解外面的境界,却不会干扰自己的心,这就是修行。

  问:如果平时能把心守在没任何概念的情况中,算不算做到寂寂又惺惺呢?

  答:这种方法,就像「四念处」的「心念处」,或「法念处」的修法。因为一直看着它、停止在一个地方,寂寂久了,可能会进入昏沉状况,然后变成无记。

  问:在寂寂中,如果不昏沉,…

《禅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