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的修行

  禅的修行

  慧門禅師

  禅修與勞動

  師。凡作務執勞。必先于衆。衆皆不忍。蚤(早)收作具。而請息之。師雲。吾無德。爭合勞于人。師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流播寰宇矣。

  卍新纂續藏經第69冊 No. 1322《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師語錄》p0007b

  百丈懷海禅師(720-814)領衆修行,特別強調「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只要有出坡作務,他一定和僧衆一起做,到了八十幾歲還在勞動。弟子們不忍師父辛苦,就把他的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去勞動,他就到處找,找到忘了吃飯,弟子們沒辦法,只好把工具再搬出來。現在大家熟悉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就是百丈禅師的公案。

  問:禅修一定要勞動嗎?體力的運作和頭腦的運轉有關嗎?是否透過勞動來讓自己的心安定?

  答:也不一定是這樣。當然,能夠「勞其筋骨」,參禅會比較專心;因爲不勞動筋骨、不工作,腦筋就動得很快,一直打妄想,最後可能會得到妄想症。當你的身體在勞動運作時,能量有所施展、釋放,心就會比較單純、清淨,要參禅就比較容易了。

  禅修入門方法

  問:禅修有沒有什麼入門方法?

  答:從佛陀以來講的「禅」,有衆多禅修法門,也有不同的立論,所以才分南傳、藏傳、北傳佛教的禅修。南傳佛教基本上,是以毗婆沙部或經量部的立論爲根據,在禅修上,以「四念處」爲主;但我們可以觀察到,目前泰國、緬甸、斯裏蘭卡等地,雖同樣都用「四念處」修,但各個禅師也有不同的方法。例如緬甸馬哈希禅師(Mahasi Sayadaw 1904~1982),是以觀照呼吸時,腹部的起伏爲入門方法;而帕奧禅師(Pa-Auk Sayadaw 1934-)則強調,從覺知呼吸時,氣息進出鼻孔和上唇間的某一接觸點,來入門修禅定。由此可見,即使同樣是南傳佛教,在修行上的切入點,也不一定一樣。這是因爲禅師們在實修上,突破了某種境界,找到某種方法而修到入初禅、二禅、叁禅,甚至于四禅以後,就會選用自己擅長、有心得的方式來指導禅修。

  藏傳佛教也一樣,很多藏傳的上師采用「四加行」,例如修「上師相應法」,在觀本尊時,從最親近的上師觀想起,觀想上師在頭頂上爲自己加持,自己的定力就由上師灌輸進來;接著觀想上師的上師、師祖…,一直追溯上去,用這種方式來修觀、修定。

  又如格魯派,是從「止觀」法門來修;噶舉派以「大手印」做主要修持法門;甯瑪巴派用「大圓滿」教法來修;薩迦派則用「大圓滿心中心」法來修行。不過,雖然是同一派,也會有不同的修法;以甯瑪巴派來講,每個人修的方法都不一樣,有的靠覺悟,有的靠禅悟,有的依理論而入,各有差別。

  中國禅法,以禅宗爲最主要。禅宗起源于菩提達摩(382-532),他以四卷本的《楞伽經》印心;一路傳承下來,直到五祖弘忍(601-674),開始用《金剛經》傳法。到了六祖惠能(638~713)更自創一格,把中國原有的禅法全部顛覆,強調用「頓悟」法門。原本較有系統的禅法,是先修戒、持戒,再加強定力,由定來發慧,有了智慧以後,就能不持而持地運作,這是戒、定、慧叁學分階段修行成就;但六祖惠能卻顛覆這種次第性修法,強調行者本具的心性、佛性、本性就同時具足戒、定、慧,所以他把戒、定、慧融爲一體,而非個別分離的修。

  六祖惠能強調「頓悟」,是中國佛學、禅法上相當大的變革。但後來的一些禅師,因爲根基較低而沒能頓悟,有些人只在境界上講,講到最後成爲口頭禅,沒幾個人能在心性上有所體證。口頭禅風行後,又演變出文字禅,禅詩、禅偈寫得天花亂墜,但多半缺乏實修實證,所以到大慧宗杲(1089-1163)時,就提倡「看話禅」,宏智正覺(1091~1157)則提倡「默照禅」;兩位禅師就是要匡正、補救頓悟法門演變成口頭禅及文字禅的流弊。

  所以,整個中國禅宗就是以默照禅與看話禅爲主流。默照禅屬于曹洞宗,比較接近達摩祖師的「壁觀」。中國禅宗在唐宋時傳到日本和韓國,至今日本、韓國仍然沿用著中國禅宗的方法。看話禅屬于臨濟宗,從大慧宗杲一路傳下來,我們現在所用的,就是大慧宗杲的看話禅法門。

  參禅信疑悟

  問:參禅需要「信」嗎?

  答:佛教的修行都談信、願、行,「信」是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佛陀講的法,必須具有大信心,由「信」的力量帶動修行而成就。但大慧宗杲提出的看話禅,最特殊的就是:強調必須對自己的本來面目,由不清楚、不明白,而産生一股要解決這疑惑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疑情」。在他的禅法裏,信、疑、悟叁者,有如叁角形的叁個角,穩穩地站立著,作爲禅宗修行的機製。疑情的「疑」,與懷疑的「疑」不一樣,若把疑情誤以爲是懷疑,那就錯了。懷疑,一般都會懷疑別人,是向外的;疑情的疑,是「到底我生從哪裏來?」、「死了到哪裏去?」、「佛陀說人人都有佛性,我的佛性在哪裏?」等生命本源、本質、最終意義等問題,必須用心、用力把它弄清楚。

  問:疑多了就會頓悟嗎?

  答:疑情越大,悟境就越大;疑情小,悟境就小。例如一個人對自己生命不關心,覺得不知「生從哪裏來?」無關緊要,反正還可以活很久,管它生從哪裏來?死了到哪裏去?一點也沒想要弄清楚的迫切心,這樣就不會産生疑情。不會産生疑情,就糊裏糊塗地過這一輩子,照樣生、照樣死,死了以後到哪裏?也不知道!可能再生爲人,可能生在畜生道,但也可能生到地獄。

  壓力與精神疾病

  問: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這壓力是如何形成的?

  答:當今世人普遍注重物質方面的需求,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缺少精神上的建設,所以教育方式,也産生結構性的變化,使許多人失去了人生目標,及生活的方向感,甚至喪失生命的價值觀!由于心理上的需求沒得到滿足,而外在世界的變化與競爭又激烈,所以內心會感受到外在所施加的壓力。若常常把這些壓力暴露、散發到外面,就會影響別人,甚至造成對外的暴力傾向。而有一些人,不向外釋放壓力,只壓迫在內心裏;一天天積壓的結果,有如天天拿*往心裏面塞,一旦塞滿而爆炸,就把自己炸完了!譬如自殺、殘害自己的身體,或形成憂郁症。

  問:躁郁症是怎麼樣産生的?

  答:躁郁症出現兩極的症狀是:有一段時期是外向的暴躁狀態,另一段時期又變成憂郁狀態,也就是既憂郁又暴躁。有些人則由于向內壓縮,只能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因而産生了妄想症,常常妄想東、妄想西,懷疑有人講他的壞話,或有人要害他。另有些人則産生幻聽、幻視,無緣無故地聽到聲音,或看到一些影像。有些人因爲碰到這些情況,就去練氣功或一些邪法,因沒學到正確的禅修法,而使生理氣脈的變動不調和,在體內亂跑亂竄。氣脈一動,身體就會動、就會抓狂,甚至做出不可預期的行爲;也可能變得自傲、狂傲,或自卑、沒信心,接下去就造成很多問題。

  問:精神疾病是業障病嗎?

  答:有些人由于過去生的造作,這一世在投胎時,受到因緣、業力牽引,所入的胎,是DNA基因的排列不完整或錯亂,使得他出生、成長中,某些行爲或想法跟別人完全不一樣,甚至對自己情緒的浮動,完全無察覺、控製,這樣的情況,就可以說是業障病。人在投胎時,如果父母親正好生病、吃藥或照了X光,或很生氣,那麼他入胎後的發育就會受到影響和傷害,基因就會不完整;出生之後,有些就可能會産生自閉症。自閉症的症狀,是不跟別人來往,一個人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完全不理會外在環境。也有人出生之後是過動兒,無法安靜地坐上一分鍾、兩分鍾,甚至走一小段路,也不直直地走,總會這邊撞一下、那邊撞一下,撞來撞去,最後才撞到要去的地方!

  臺灣經舉辦動兒的輔助、教導活動或訓練。過動兒有些本身就有情緒障礙,情緒常常變化莫測;明明沒有什麼事,他就會無端地哭、鬧,甚至鬧自殺,做出很多常人無法想象的行爲。這一類人,從醫學上來講,是遺傳問題;在佛法上來講,是業力問題,所以一般稱之爲「業障病」。

  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改變嗎?和IQ有關嗎?

  答:有一次我到臺灣的阿裏山,有位當了阿嬷的信徒招待我吃飯,正在吃的時候,孫子放學回來,阿嬷就問:「啊!乖孫考幾名啊?」孫子答:「我考九十八分,第叁名。」阿嬷馬上說:「你怎麼沒把第一名、第二名踩下去呢!」她的意思是,成績要高、要把別人踩下去,也就是要踩在別人的頭上來撐高自己。您們想,這樣教養出來的孩子,自視很高,就算他IQ(智商)很高,EQ(情緒商數)卻很低。所以,IQ的高低,對一個人的行爲或性格,比較沒有直接關系,真正有關系的是EQ。

  EQ的高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譬如人際互動關系好不好?對佛法的真理暸不了解?能不能在適當環境裏,扮演適當的角色?所有的言行會不會幹擾、影響、傷害別人或自己?這些都與EQ的高低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不管是南傳、北傳或藏傳的方法,只要能夠提升個人EQ,能夠改善情緒障礙問題的,我都會將它列爲禅修的內容,希望幫助有情緒困擾的人,從封閉的內心世界重新走出來。

  惺惺與寂寂

  跑香的時候,腳步要放寬,視線的角度也要放寬,如此就容易守住自己寂寂的心,也就能真正觀照,因爲可以把「能觀」和「所觀」拉開距離。保持這樣,就能夠寂寂又惺惺,而且廣泛地了解外面的境界,卻不會幹擾自己的心,這就是修行。

  問:如果平時能把心守在沒任何概念的情況中,算不算做到寂寂又惺惺呢?

  答:這種方法,就像「四念處」的「心念處」,或「法念處」的修法。因爲一直看著它、停止在一個地方,寂寂久了,可能會進入昏沈狀況,然後變成無記。

  問:在寂寂中,如果不昏沈,…

《禅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